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新课标的颁布,给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历史教学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就历史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紧密相关的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强化历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就是说,历史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大家通常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健康水平、爱国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传统历史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学生对历史学科感觉索然寡味,更谈不上素质的提高了。而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历史学科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1.把握好历史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是一门实用之学,与其它许多学科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历史学科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从《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从《梦溪笔谈》到《天工开物》……历史学科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如在理解语文教材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主题时,单从字面去赏析,很难既快又准地把握该诗的主题,但要是弄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该诗的主题——表达诗人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了。
2.深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关于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需要我们既认识到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又要认识到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的局限性。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历史事件,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其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又使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增强了理解力、判断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3.注重历史学科教学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修养
在新课改中,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素质修养的高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教师就必须具有极高的素质修养。
1.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历史教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恢弘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当今时代,各类科学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3.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历史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常识。如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一节时,鉴真东渡日本六次未成功,教师可结合当时还未发明轴承,帆是固定的,不能随风向变动而改变帆的方向,所以才屡渡不成。这样,将会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教师将掌握的历史知识、各种常识同历史教科书结合起来,融汇贯通,启迪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就能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涵养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
总之,作为教师既然已经认识到历史学科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那就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就历史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紧密相关的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强化历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就是说,历史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大家通常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健康水平、爱国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传统历史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学生对历史学科感觉索然寡味,更谈不上素质的提高了。而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历史学科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1.把握好历史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是一门实用之学,与其它许多学科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历史学科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从《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从《梦溪笔谈》到《天工开物》……历史学科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如在理解语文教材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主题时,单从字面去赏析,很难既快又准地把握该诗的主题,但要是弄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该诗的主题——表达诗人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了。
2.深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关于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需要我们既认识到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又要认识到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的局限性。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历史事件,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其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又使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增强了理解力、判断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3.注重历史学科教学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修养
在新课改中,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素质修养的高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教师就必须具有极高的素质修养。
1.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历史教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恢弘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当今时代,各类科学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3.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历史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常识。如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一节时,鉴真东渡日本六次未成功,教师可结合当时还未发明轴承,帆是固定的,不能随风向变动而改变帆的方向,所以才屡渡不成。这样,将会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教师将掌握的历史知识、各种常识同历史教科书结合起来,融汇贯通,启迪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就能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涵养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
总之,作为教师既然已经认识到历史学科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那就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