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书院产生于唐代,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经过唐末五代的发展,宋朝初期书院逐步发展成型,并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形式。古代书院在载道问学的同时,尤为注重德性,蕴含了明伦修德的德育关切。
建构重“蕴德”
作为教书化人之地,古代书院对自身建筑构造的要求是很高的,从选址、内部构造,到建筑装饰、景观布置,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涵。
书院的选址十分讲究,除注重自然山水特征外,还特别强调历史文化古迹、名士遗踪等人文环境,以便“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文人的琅琅读书声、优美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美好图景。这其中所蕴含的是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独特精神和超越情怀。
通常来说,古代书院的建设体现出装修质朴的内涵,既避免了世俗之气,也规避了奢华之风。每一组院落、每一间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片砖瓦,往往都蕴含着隽永的德育内涵。正所谓“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书院中最常见的“崇德堂”“义路”等称谓,就是一种最直观的表达。
古代书院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偏爱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等富有寓意的植物点缀庭院,这些植物是君子气节的代表,能够感染教化生徒的思想认识,发挥德育功能。
课业重“修德”
书院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大多选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朱子语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等书。以儒家典籍作为书院主要教材,是对生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儒家学说特别注重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四书”“五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修养思想。例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儒家典籍作为书院的主要教材,使生徒在熟读儒家著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诚信教育,进而养成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
古代书院的“自修学程”尤其鲜明地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如清初名儒李颙在陕西关中书院讲学时,就提出了这样的自修要求:首先是黎明即起,肃然端坐一会儿,以平定夜晚时的心气。摒除杂念,反观内心,让身心处于一片静谧清朗之中,在意念未萌动之时修养身心。其次是中午,饭后读《大学衍义补》,仔细研读琢磨,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培养道德修养。最后是晚上,静静地坐着,默默反思今天思想上端正和偏斜的地方,反思今天在言谈举止上的得失。
严规重“树德”
书院的院规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人”,培养生徒在人格、德性、操守、修养上处处表现出卓越性,即寻求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朱熹所著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此最具代表性,并因此成为后来很多书院院规的母本。朱熹在院规中写到,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朱子所拟定的“揭示”,通篇关心的都是伦理的建设和德性的培养,是寄意于学院的学者以尽伦完德为根本追求。
宋代名儒吕祖谦在为丽泽书院制定的院规中规定:那些对父母不孝顺、对兄弟不友好、对宗族不和睦、对朋友不真诚、言行不一致的人,都不得进书院。
姚勉讲学于西涧书院,在其所订立的院规中,尤重“六德”。他在院规中写到,周代所举荐使用的贤能之士,必定是有高尚品德、高洁言行的人。所谓的德,是指六德,就是有智慧、有仁爱之心、人格超拔、讲信义、遵守中庸之道、与人和洽;有了这六种德行,就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睦爱族人,联姻于亲戚,被朋友所信任。
以身作则重“显德”
书院特别注重发挥为师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书院在选聘教师时,把品德高尚作为首要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生徒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榜样。因此,古代书院教师对生徒的道德表率作用体现在注重修身、敬业爱生等各个方面。
教师的以身作则,即意味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德性培育。例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時给弟子们的印象就是非常讲究威仪容止,举凡衣食居行都是行止有度;走路稳健,坐姿端而直。闲暇时,天还没亮他就起来了,穿好礼服,然后祭拜祖先和先圣先贤,礼毕就端坐于书房。
书院的大师们不但德行学问堪称表率,而且特别关心学生的进德修业。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龙门书院主讲期间,常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他每隔五天就要询问每位生徒的读书情况,询问他们做了什么事,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对于书院生徒来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是道德伦理的真实实践者,在心理上容易信服并且模仿,进而收到学生尊师重道的德育效果。据记载,钱大昕在金陵钟山书院、太仓娄东书院等都曾任教,门生有2000多人,其中功成名就者不可胜数,他们对钱大昕都钦其学行,并且都以师道尊重他。
礼祀先贤重“敬德”
对于传统书院而言,礼祀是与藏书、教学并列的三大功能之一。书院礼祀的首要功能是礼敬先贤和崇德报功。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将历代名人的书帖以及包拯的诗文,加上按语刻于院内,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岳麓书院则画有十哲及七十二贤之像。虽然各地书院所祭先贤不同、形式各异,但书院这种做法,既突出了尊德尚道,又体现了对人格典范的重视。
此外,书院礼祀不仅是朔望参拜,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包含着尊师、重道、崇贤、敬学、尚诚等丰富的教化内涵。
古代书院运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书院学子,其在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构重“蕴德”
作为教书化人之地,古代书院对自身建筑构造的要求是很高的,从选址、内部构造,到建筑装饰、景观布置,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涵。
书院的选址十分讲究,除注重自然山水特征外,还特别强调历史文化古迹、名士遗踪等人文环境,以便“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文人的琅琅读书声、优美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美好图景。这其中所蕴含的是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独特精神和超越情怀。
通常来说,古代书院的建设体现出装修质朴的内涵,既避免了世俗之气,也规避了奢华之风。每一组院落、每一间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片砖瓦,往往都蕴含着隽永的德育内涵。正所谓“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书院中最常见的“崇德堂”“义路”等称谓,就是一种最直观的表达。
古代书院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偏爱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等富有寓意的植物点缀庭院,这些植物是君子气节的代表,能够感染教化生徒的思想认识,发挥德育功能。
课业重“修德”
书院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大多选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朱子语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等书。以儒家典籍作为书院主要教材,是对生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儒家学说特别注重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四书”“五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修养思想。例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儒家典籍作为书院的主要教材,使生徒在熟读儒家著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诚信教育,进而养成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
古代书院的“自修学程”尤其鲜明地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如清初名儒李颙在陕西关中书院讲学时,就提出了这样的自修要求:首先是黎明即起,肃然端坐一会儿,以平定夜晚时的心气。摒除杂念,反观内心,让身心处于一片静谧清朗之中,在意念未萌动之时修养身心。其次是中午,饭后读《大学衍义补》,仔细研读琢磨,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培养道德修养。最后是晚上,静静地坐着,默默反思今天思想上端正和偏斜的地方,反思今天在言谈举止上的得失。
严规重“树德”
书院的院规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人”,培养生徒在人格、德性、操守、修养上处处表现出卓越性,即寻求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朱熹所著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此最具代表性,并因此成为后来很多书院院规的母本。朱熹在院规中写到,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朱子所拟定的“揭示”,通篇关心的都是伦理的建设和德性的培养,是寄意于学院的学者以尽伦完德为根本追求。
宋代名儒吕祖谦在为丽泽书院制定的院规中规定:那些对父母不孝顺、对兄弟不友好、对宗族不和睦、对朋友不真诚、言行不一致的人,都不得进书院。
姚勉讲学于西涧书院,在其所订立的院规中,尤重“六德”。他在院规中写到,周代所举荐使用的贤能之士,必定是有高尚品德、高洁言行的人。所谓的德,是指六德,就是有智慧、有仁爱之心、人格超拔、讲信义、遵守中庸之道、与人和洽;有了这六种德行,就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睦爱族人,联姻于亲戚,被朋友所信任。
以身作则重“显德”
书院特别注重发挥为师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书院在选聘教师时,把品德高尚作为首要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生徒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榜样。因此,古代书院教师对生徒的道德表率作用体现在注重修身、敬业爱生等各个方面。
教师的以身作则,即意味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德性培育。例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時给弟子们的印象就是非常讲究威仪容止,举凡衣食居行都是行止有度;走路稳健,坐姿端而直。闲暇时,天还没亮他就起来了,穿好礼服,然后祭拜祖先和先圣先贤,礼毕就端坐于书房。
书院的大师们不但德行学问堪称表率,而且特别关心学生的进德修业。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龙门书院主讲期间,常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他每隔五天就要询问每位生徒的读书情况,询问他们做了什么事,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对于书院生徒来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是道德伦理的真实实践者,在心理上容易信服并且模仿,进而收到学生尊师重道的德育效果。据记载,钱大昕在金陵钟山书院、太仓娄东书院等都曾任教,门生有2000多人,其中功成名就者不可胜数,他们对钱大昕都钦其学行,并且都以师道尊重他。
礼祀先贤重“敬德”
对于传统书院而言,礼祀是与藏书、教学并列的三大功能之一。书院礼祀的首要功能是礼敬先贤和崇德报功。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将历代名人的书帖以及包拯的诗文,加上按语刻于院内,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岳麓书院则画有十哲及七十二贤之像。虽然各地书院所祭先贤不同、形式各异,但书院这种做法,既突出了尊德尚道,又体现了对人格典范的重视。
此外,书院礼祀不仅是朔望参拜,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包含着尊师、重道、崇贤、敬学、尚诚等丰富的教化内涵。
古代书院运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书院学子,其在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