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其核心地位不证自明,实践性是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也是三大实务方法中最为艰深和聚焦的工作方法。目前,实践教学虽然在个案工作教育教学中被视为重要的环节性基础,但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意在阐述将情景教学模式引入高校个案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环节中的特点和优势,很大程度上在学生学习晦涩的理论过程中,能够将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在学习中加深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技能掌握,进而高效增强个案工作专业知识的学校效果,推动学科发展。
关键词:个案工作,情境教学,理论框架,实践策略
现今大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科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开放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有意识将教学平台推出象牙塔的藩篱,扩展到社会各处的趋势也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将情景教学体系牵引到人文社科教育教學中,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定会被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体验式教学所替换。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里的三大核心方法之一,价值理念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照的基础,运用专业系统的知识以及科学的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核心目标在于以个别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并增强社会能力[1]。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插入现实生活的情境片段、以角色为核心的演绎性情景,诸如示范引导、鲜活具体的语言描绘、小组游戏、角色扮演等,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2]。本文试图结合笔者的亲身教学经验来浅析情境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理论知识在个案工作方法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理论是方法使用的基础和依据,存在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特征,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部分教师采用机械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手段,不仅使得课程沉闷枯燥,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而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下学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引入情境教学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性平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了将理论演化为实践策略的机会,以便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和演示,将抽象操作为具体,为高效个案工作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
一、情境教学在个案工作课程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构建了一个以个案主体性视角为核心,以理论指导下形成解释视角的实践教学流程来开展情境教学。从个案情境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若干个视角,每个视角再对应相应的现象和问题。即个案情境→理论支持→视角(1、2、3...)→现象及问题(1、2、3...)→形成目标、确立计划。以上流程以个案本身的系统为出发点,遵照人在情境中的原则,将案主放置在自己的生活系统中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从理论模式的解释上寻找观察个案的视角,通过相应的视角了解案主的生活历程、现状及主要问题,再结合案主自身的感受和需求进行自我评估,进而发现自身问题及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以下是笔者依照自己个案工作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如何结合的教学经验。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以“困境儿童”为例
(一)情境案例发现与收集
通过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特教学校等相应实践地点进行专业实践,事前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访谈与案例整理,在随后在梳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实际观察现象整理成案例,形成课程案例库。在个案工作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库及个案工作室,有意识的将理论引入案例分析中,通过情景再现、观察和理论视角剖析等方法进行剧本式实践教学。情景再现即通过教师从案例库中抽取一个案例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组饰演案主及工作人员,其余组别的成员进行观察并尝试用一个理论进行案例剖析,然后教师给与点评。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社会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都可以用于情境教学中的案例支持与剖析。
(二)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的结合
1.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案例剖析
确定好案例,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回溯和视角剖析。以下以“困境儿童”救助为例,并以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示范与剖析。
案例:小A系先天唇腭裂患者,10岁,女,目前就读小学五年级,家住成都市金牛区X镇。家中有三口人:父亲、奶奶和她本人。小A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离家出走,之后便失去联系,父亲为高位截瘫重度残疾,平时以乞讨为生,因此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小A主要和家中年近80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方面靠奶奶每月350块的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奶奶自己种地卖菜贴补家用,偶尔会受到二叔的接济,但二叔摆摊修自行车经济并不宽裕,这种接济也无法稳定的维持。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美国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这里指置身于社会系统中的看似单独的个体或个人;中观系统:特指规模不大的组织或群体,包括家庭、朋辈群体、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等;宏观系统:是指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系统,主要包含社区、社会甚至国家[3]。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在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个案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系统三大角度下剖析和解读服务对象生活轨迹,即宏观层面(包括社区、单位、政府、福利服务机构)、中观层面(朋辈、家庭成员)、个人微观层面(个人特质、能力)三个方向性层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以此来全方位梳理并总结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缺陷、个体心理、行为障碍等困境及自身诉求及服务对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个案各个层面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为寻求并建立完善的困境儿童的救助服务体系并协调各资源系统及渠道间的联系,这就要求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介入改善困境儿童所处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系统,以此来协调各个系统层面之间的关联,促进服务对象改善并合理配置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尽力为其争取资源,以期能够促进困境儿童解困能力提升,助其能够在正向的发展环境下健康成长,具体实践流程:小A的案例背景→生态系统理论→3个视角(微观、中观、宏观)→分别对应的现象及问题(个人及家庭、学校及朋辈、社区及社会)→与案主共同形成目标、确立计划。 基于以上流程指导下进行案例解析,结合收集到的背景及访谈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微观层面个案案主的内在个性特质及抗逆力水平较差,总是自我怀疑和不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动性不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没有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从家庭层面来看,困境儿童在家庭中话语权较少、家庭的各方面支持明显不足,例如儿童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家人之间的矛盾、父母离异及在人际关系因子中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中观层面与同伴的相处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等生活事件对困境儿童存在消极影响,从而产生挫败感,老师对困境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等;宏观层面由于案主所在农村社区已经为其家庭成员办理低保、残疾人补助等相关救助手续,但涉及儿童长期的发展性资源,如学业辅导、安全陪护、心理疏导等资源的缺失。基于此,我们带领案主梳理自身内外优势与资源,直面问题和困难,依据案主自身的感受与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
2.实践策略的形成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上一步梳理案主面临的资源与困境的基础之上,分别对案主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面临的资源与困境提出相应的介入计划:
(1)个人微观层面的心理支持及增强家庭之间的联系,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通过接案及预估,发现个案亟待解决的危机行问题,除了强调危机前干预之外,更多是在过程中让案主最大限度地参与目标达成全过程。社工在过程中坚守平等、尊重、接纳、保密等原则容易让受助儿童产生信任。个案工作主要由社工对案主状况作出初步评估,然后联合督导制定专门计划并进行指导。
(2)中观层面增加困境儿童学校支持力度,通过到案主所在学校,了解到与案主存在相似问题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老师推荐等方式,组成6人的结伴帮扶小组,每节45分钟,共5节,通过小组,期望帮助同学们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逐步学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合作;提高自信,抗击挫折;勇敢的表现自己、调节自己、改变自己。
(3)宏观层面链接资源、促进社区支持,运用社区工作。这一阶段主要运用现有资源,联系机构社工带领案主及亲属参与学校班会活动,联系志愿者组织一对一的长期陪伴帮扶以及募集物资,缓解其家庭困难,改善其家庭窘境。
以上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对案主进行全方位评估并总结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缺陷、个体心理、行为障碍等困境及自身诉求及服务对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等资料,结合其自身和外在优势,利用社会工作技巧介入困境儿童所处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并且调整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制定符合个案本身发展的具体计划。
教师在此过程中帮助每组学生将案例重新进行演绎和解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主以及案例的理解,同时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同时,示范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模式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掌握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让每组学生再次对接已建立好关系的案主,实践为案主提供服务计划及利用个案工作技巧开展服务等专业助人环节,并且用个案工作日记或个案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要给与及时地督导与点评。
三、总结与反思
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同学们收集真实案例资料形成剧本进行亲自表演,结合理论共同探讨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策略相结合,实现了师生与学生内部的充分互动,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校热情和认可度,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个案工作课程情境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成员之间演练时配合度不高,如果缺少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成员间的磨合,很难使学生在表演时进入状态;二是学生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探讨时对于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解释浮于表面;三是督导力度不够,在现有教学量之下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做到充分辅导。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一下三方面的改进:
(一)每组选派一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案例管理与表演彩排,在每组表演讨论结束后,投票选取最佳剧本和最佳表演组别,利用机制设立来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投入度。
(二)在选择相应理论进行支撑讨论之前要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查阅书籍、文献提前进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脉络梳理,在讨论结束后将理论解读写进个案工作日志或报告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三)改进课程设计,将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进行教学,将实践课程分摊到每一个学期,减少学生实践和教师指导压力。组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打造专门的实习督导计划,实现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督导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董琼华.情景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2).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作者简介:曾薇,女,汉族,1991年4月,籍贯: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妇女社会工作。學历: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职称:助教;单位所在地:四川省乐山市,邮编:614000.
关键词:个案工作,情境教学,理论框架,实践策略
现今大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科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开放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有意识将教学平台推出象牙塔的藩篱,扩展到社会各处的趋势也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将情景教学体系牵引到人文社科教育教學中,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定会被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体验式教学所替换。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里的三大核心方法之一,价值理念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照的基础,运用专业系统的知识以及科学的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核心目标在于以个别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并增强社会能力[1]。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插入现实生活的情境片段、以角色为核心的演绎性情景,诸如示范引导、鲜活具体的语言描绘、小组游戏、角色扮演等,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2]。本文试图结合笔者的亲身教学经验来浅析情境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理论知识在个案工作方法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理论是方法使用的基础和依据,存在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特征,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部分教师采用机械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手段,不仅使得课程沉闷枯燥,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而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下学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引入情境教学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性平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了将理论演化为实践策略的机会,以便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和演示,将抽象操作为具体,为高效个案工作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
一、情境教学在个案工作课程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构建了一个以个案主体性视角为核心,以理论指导下形成解释视角的实践教学流程来开展情境教学。从个案情境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若干个视角,每个视角再对应相应的现象和问题。即个案情境→理论支持→视角(1、2、3...)→现象及问题(1、2、3...)→形成目标、确立计划。以上流程以个案本身的系统为出发点,遵照人在情境中的原则,将案主放置在自己的生活系统中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从理论模式的解释上寻找观察个案的视角,通过相应的视角了解案主的生活历程、现状及主要问题,再结合案主自身的感受和需求进行自我评估,进而发现自身问题及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以下是笔者依照自己个案工作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如何结合的教学经验。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以“困境儿童”为例
(一)情境案例发现与收集
通过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特教学校等相应实践地点进行专业实践,事前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访谈与案例整理,在随后在梳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实际观察现象整理成案例,形成课程案例库。在个案工作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库及个案工作室,有意识的将理论引入案例分析中,通过情景再现、观察和理论视角剖析等方法进行剧本式实践教学。情景再现即通过教师从案例库中抽取一个案例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组饰演案主及工作人员,其余组别的成员进行观察并尝试用一个理论进行案例剖析,然后教师给与点评。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社会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都可以用于情境教学中的案例支持与剖析。
(二)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的结合
1.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案例剖析
确定好案例,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回溯和视角剖析。以下以“困境儿童”救助为例,并以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示范与剖析。
案例:小A系先天唇腭裂患者,10岁,女,目前就读小学五年级,家住成都市金牛区X镇。家中有三口人:父亲、奶奶和她本人。小A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离家出走,之后便失去联系,父亲为高位截瘫重度残疾,平时以乞讨为生,因此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小A主要和家中年近80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方面靠奶奶每月350块的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奶奶自己种地卖菜贴补家用,偶尔会受到二叔的接济,但二叔摆摊修自行车经济并不宽裕,这种接济也无法稳定的维持。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美国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这里指置身于社会系统中的看似单独的个体或个人;中观系统:特指规模不大的组织或群体,包括家庭、朋辈群体、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等;宏观系统:是指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系统,主要包含社区、社会甚至国家[3]。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在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个案工作方法介入个案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系统三大角度下剖析和解读服务对象生活轨迹,即宏观层面(包括社区、单位、政府、福利服务机构)、中观层面(朋辈、家庭成员)、个人微观层面(个人特质、能力)三个方向性层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以此来全方位梳理并总结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缺陷、个体心理、行为障碍等困境及自身诉求及服务对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个案各个层面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为寻求并建立完善的困境儿童的救助服务体系并协调各资源系统及渠道间的联系,这就要求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介入改善困境儿童所处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系统,以此来协调各个系统层面之间的关联,促进服务对象改善并合理配置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尽力为其争取资源,以期能够促进困境儿童解困能力提升,助其能够在正向的发展环境下健康成长,具体实践流程:小A的案例背景→生态系统理论→3个视角(微观、中观、宏观)→分别对应的现象及问题(个人及家庭、学校及朋辈、社区及社会)→与案主共同形成目标、确立计划。 基于以上流程指导下进行案例解析,结合收集到的背景及访谈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微观层面个案案主的内在个性特质及抗逆力水平较差,总是自我怀疑和不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动性不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没有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从家庭层面来看,困境儿童在家庭中话语权较少、家庭的各方面支持明显不足,例如儿童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家人之间的矛盾、父母离异及在人际关系因子中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中观层面与同伴的相处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等生活事件对困境儿童存在消极影响,从而产生挫败感,老师对困境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等;宏观层面由于案主所在农村社区已经为其家庭成员办理低保、残疾人补助等相关救助手续,但涉及儿童长期的发展性资源,如学业辅导、安全陪护、心理疏导等资源的缺失。基于此,我们带领案主梳理自身内外优势与资源,直面问题和困难,依据案主自身的感受与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
2.实践策略的形成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上一步梳理案主面临的资源与困境的基础之上,分别对案主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面临的资源与困境提出相应的介入计划:
(1)个人微观层面的心理支持及增强家庭之间的联系,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通过接案及预估,发现个案亟待解决的危机行问题,除了强调危机前干预之外,更多是在过程中让案主最大限度地参与目标达成全过程。社工在过程中坚守平等、尊重、接纳、保密等原则容易让受助儿童产生信任。个案工作主要由社工对案主状况作出初步评估,然后联合督导制定专门计划并进行指导。
(2)中观层面增加困境儿童学校支持力度,通过到案主所在学校,了解到与案主存在相似问题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老师推荐等方式,组成6人的结伴帮扶小组,每节45分钟,共5节,通过小组,期望帮助同学们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逐步学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合作;提高自信,抗击挫折;勇敢的表现自己、调节自己、改变自己。
(3)宏观层面链接资源、促进社区支持,运用社区工作。这一阶段主要运用现有资源,联系机构社工带领案主及亲属参与学校班会活动,联系志愿者组织一对一的长期陪伴帮扶以及募集物资,缓解其家庭困难,改善其家庭窘境。
以上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对案主进行全方位评估并总结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缺陷、个体心理、行为障碍等困境及自身诉求及服务对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等资料,结合其自身和外在优势,利用社会工作技巧介入困境儿童所处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并且调整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制定符合个案本身发展的具体计划。
教师在此过程中帮助每组学生将案例重新进行演绎和解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主以及案例的理解,同时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同时,示范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模式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掌握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让每组学生再次对接已建立好关系的案主,实践为案主提供服务计划及利用个案工作技巧开展服务等专业助人环节,并且用个案工作日记或个案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要给与及时地督导与点评。
三、总结与反思
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同学们收集真实案例资料形成剧本进行亲自表演,结合理论共同探讨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策略相结合,实现了师生与学生内部的充分互动,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校热情和认可度,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个案工作课程情境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成员之间演练时配合度不高,如果缺少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成员间的磨合,很难使学生在表演时进入状态;二是学生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探讨时对于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解释浮于表面;三是督导力度不够,在现有教学量之下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做到充分辅导。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一下三方面的改进:
(一)每组选派一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案例管理与表演彩排,在每组表演讨论结束后,投票选取最佳剧本和最佳表演组别,利用机制设立来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投入度。
(二)在选择相应理论进行支撑讨论之前要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查阅书籍、文献提前进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脉络梳理,在讨论结束后将理论解读写进个案工作日志或报告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三)改进课程设计,将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进行教学,将实践课程分摊到每一个学期,减少学生实践和教师指导压力。组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打造专门的实习督导计划,实现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督导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董琼华.情景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2).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作者简介:曾薇,女,汉族,1991年4月,籍贯: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妇女社会工作。學历: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职称:助教;单位所在地:四川省乐山市,邮编: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