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在各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问题解决带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英国专门设置了一种问题解决课,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设立了实习作业、应用题、想一想、做一做等,这些和问题解决的思想是一致的。但笔者认为:我国的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的思想体现得还很不够,只是浅层次的个案举例或是作为国外数学信息的介绍,或是单纯的学术上的抽象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都是人的因素,理念需要更新、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问题解决思想的精髓———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才能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数学教学改革所需要的。因此,在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不能只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教学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不能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三、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因为没有正确者的思想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要更新观念,决策者必须首先更新。这不光是教育系统,更重要的是党政的主要领导要首先更新观念,没有他们的承认和支持,改革将寸步难行。要更新观念应从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能力观、招生制度观、考试办法等全方位进行,广泛讨论,深入细致地研究,形成一种气候。同时作为教育改革执行者的教师更要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因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创造型的老师。
四、打好基础
我国的数学教育较之于外国的优点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所必须的,是必要条件。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保证。当人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试图去解决时,必须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足时,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该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更应该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五、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和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培养这样的态度和欲望,必须从解决问题开始。因此教者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模糊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设疑(提出问题),激疑(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思疑(研究问题),释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复疑(复习思考问题)。让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勇于发现。
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的结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结论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解决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数学的概念和数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此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过程,了解它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发现了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明白了知识的发展进化过程,这对学生今后从事“问题解决”无疑是很有示范和启迪作用。这里所体现的知识价值不仅仅包括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思维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今后的素养、终身发展的价值上。
我相信,随着人们对“问题解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研究、运用它的人将越来越重视,那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将会更加明显。
一、不能只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教学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不能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三、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因为没有正确者的思想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要更新观念,决策者必须首先更新。这不光是教育系统,更重要的是党政的主要领导要首先更新观念,没有他们的承认和支持,改革将寸步难行。要更新观念应从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能力观、招生制度观、考试办法等全方位进行,广泛讨论,深入细致地研究,形成一种气候。同时作为教育改革执行者的教师更要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因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创造型的老师。
四、打好基础
我国的数学教育较之于外国的优点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所必须的,是必要条件。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保证。当人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试图去解决时,必须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足时,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该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更应该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五、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和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培养这样的态度和欲望,必须从解决问题开始。因此教者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模糊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设疑(提出问题),激疑(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思疑(研究问题),释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复疑(复习思考问题)。让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勇于发现。
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的结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结论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解决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数学的概念和数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此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过程,了解它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发现了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明白了知识的发展进化过程,这对学生今后从事“问题解决”无疑是很有示范和启迪作用。这里所体现的知识价值不仅仅包括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思维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今后的素养、终身发展的价值上。
我相信,随着人们对“问题解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研究、运用它的人将越来越重视,那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将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