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三点措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生现状;心理学理论;语文教学
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三点措施:
一、冲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束缚,构建“人本主义”的语文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中职学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较现实,功利欲较强;崇尚自由,爱好网络;内心脆弱,抗挫能力差;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所以,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心”出发,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1.教师应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
真正从“个性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导评、表扬等激励下,主动、自由地获取新知识、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愉快教学、寓教于乐,关注中职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及户外教学等手段,运用诗歌朗诵、笑话、故事、顺口溜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任务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把学习、趣味、快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采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未来职业的“五贴近”的教育内容及体现情境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要素的教学设计及各种活动的开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又能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及自信心。
如我上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先播放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吸血鬼日记》里的贵族生活片段,再讲述19世纪贵族的背景,从而引入教学主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进行讲授式教学,中间可穿插学生的分角色扮演,使学生慢慢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变换课堂形式,如讲述式、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影视欣赏式、报告会式。吻合课文内容的课型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又如,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多数是男生,且抽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授课的主题改为“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察”“人物档案”“有关人士采访”四个方面去解读课文。学生表现出的对细节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及时反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发挥教学激励功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及方法。如《拿来主义》一课中的 “大宅子”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有钱人的房子,有的学生说是暗指腐败。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应只简单作出是非判断,而应对其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针对第一个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及学习能力。针对第二个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应再讲述外来文化在当时中国的背景,使学生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二、运用“强化”功能,激发持久性学习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经典的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理论,即行为修正理论,认为强化是学习最有力的手段。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①正强化,即增加一个喜欢的刺激提高事件发生概率,例如通过表扬或奖励增加学生继续好好学习的概率。②惩罚,即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一个厌恶刺激或减少一个喜欢刺激,目的是为了事件发生概率降低。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约束这些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惩罚是力图使所不希望的行为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③负强化,即减少一个厌恶的刺激增强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通过减少批评和消除冷漠来增强学生学习概率。负强化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俗语“杀鸡儆猴”形象说明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意识到规定的存在,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④忽视,即对已出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四种强化形式,对不同的学生做分层次或叠加式强化。例如背诵诗歌时,可以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采用正强化的手段,而对那些从来就不背课文的学生采用负强化及忽视的叠加式强化,并在这些学生中选取一个作为正强化的代表,这样既让那些已经背好诗歌的学生产生成就感及自信心,又让那些没背的学生产生动力去背,或者为了逃避惩罚而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背诵诗歌,在教学活动中切忌过多地批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不断渐进式强化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三分钟热度”,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以“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心理学家兰德提出了动机的概念,他认为,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以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忽略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与积极引导,忽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心理学著名的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期待效应的作用。换个角度,期待法也可推广为整体规范和团体动力学促进个体发展的方法。根据罗森塔尔的研究,愈是高度评价自己所归属团体的规范,愈能接受符合规范的说服,同时也显示出对违反规范的说服的抵制。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给予学生最高的期望值,在这种鼓励式课堂基础上,学生将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积极的期待是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为前提的,只有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学生才会信任他,才会向他所期待的方向努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并不是一味的迁就与放任,而应分析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期待。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还应注意言语的表达,才能达到期望效应的效果。在语言艺术上应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情在言先,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瘪的。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发出熊熊的烈焰。”二是理在言中,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尤其对待这些好奇心及叛逆心都很重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意在言后,上完课后让学生慢慢地去反思、去品味,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由于中职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丰富与学生的沟通技巧,使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期望效应主要有如下四个教育心理机制:一是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反馈,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四是鼓励,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予各种各样的鼓励,使他们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
合理运用期望心理,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语文。期望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有期望,就是给学生希望,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还可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感觉到就是在提问自己,这样可使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并渐渐克服自卑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其营造“期望效应”的氛围,使他们能产生更多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是学生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因此,要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唯有增强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真正帮助中职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并且使之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美)黛安娜·帕帕拉.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王滟明.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职学生现状;心理学理论;语文教学
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三点措施:
一、冲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束缚,构建“人本主义”的语文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中职学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较现实,功利欲较强;崇尚自由,爱好网络;内心脆弱,抗挫能力差;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所以,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心”出发,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1.教师应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
真正从“个性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导评、表扬等激励下,主动、自由地获取新知识、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愉快教学、寓教于乐,关注中职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及户外教学等手段,运用诗歌朗诵、笑话、故事、顺口溜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任务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把学习、趣味、快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采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未来职业的“五贴近”的教育内容及体现情境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要素的教学设计及各种活动的开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又能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及自信心。
如我上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先播放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吸血鬼日记》里的贵族生活片段,再讲述19世纪贵族的背景,从而引入教学主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进行讲授式教学,中间可穿插学生的分角色扮演,使学生慢慢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变换课堂形式,如讲述式、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影视欣赏式、报告会式。吻合课文内容的课型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又如,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多数是男生,且抽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授课的主题改为“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察”“人物档案”“有关人士采访”四个方面去解读课文。学生表现出的对细节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及时反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发挥教学激励功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及方法。如《拿来主义》一课中的 “大宅子”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有钱人的房子,有的学生说是暗指腐败。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应只简单作出是非判断,而应对其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针对第一个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及学习能力。针对第二个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应再讲述外来文化在当时中国的背景,使学生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二、运用“强化”功能,激发持久性学习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经典的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理论,即行为修正理论,认为强化是学习最有力的手段。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①正强化,即增加一个喜欢的刺激提高事件发生概率,例如通过表扬或奖励增加学生继续好好学习的概率。②惩罚,即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一个厌恶刺激或减少一个喜欢刺激,目的是为了事件发生概率降低。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约束这些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惩罚是力图使所不希望的行为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③负强化,即减少一个厌恶的刺激增强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通过减少批评和消除冷漠来增强学生学习概率。负强化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俗语“杀鸡儆猴”形象说明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意识到规定的存在,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④忽视,即对已出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四种强化形式,对不同的学生做分层次或叠加式强化。例如背诵诗歌时,可以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采用正强化的手段,而对那些从来就不背课文的学生采用负强化及忽视的叠加式强化,并在这些学生中选取一个作为正强化的代表,这样既让那些已经背好诗歌的学生产生成就感及自信心,又让那些没背的学生产生动力去背,或者为了逃避惩罚而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背诵诗歌,在教学活动中切忌过多地批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不断渐进式强化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三分钟热度”,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以“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心理学家兰德提出了动机的概念,他认为,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以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忽略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与积极引导,忽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心理学著名的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期待效应的作用。换个角度,期待法也可推广为整体规范和团体动力学促进个体发展的方法。根据罗森塔尔的研究,愈是高度评价自己所归属团体的规范,愈能接受符合规范的说服,同时也显示出对违反规范的说服的抵制。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给予学生最高的期望值,在这种鼓励式课堂基础上,学生将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积极的期待是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为前提的,只有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学生才会信任他,才会向他所期待的方向努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并不是一味的迁就与放任,而应分析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期待。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还应注意言语的表达,才能达到期望效应的效果。在语言艺术上应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情在言先,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瘪的。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发出熊熊的烈焰。”二是理在言中,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尤其对待这些好奇心及叛逆心都很重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意在言后,上完课后让学生慢慢地去反思、去品味,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由于中职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丰富与学生的沟通技巧,使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期望效应主要有如下四个教育心理机制:一是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反馈,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四是鼓励,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予各种各样的鼓励,使他们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
合理运用期望心理,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语文。期望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有期望,就是给学生希望,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还可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感觉到就是在提问自己,这样可使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并渐渐克服自卑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其营造“期望效应”的氛围,使他们能产生更多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是学生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因此,要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唯有增强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真正帮助中职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并且使之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美)黛安娜·帕帕拉.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王滟明.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