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是会引来“赔本赚吆喝”的噪音。万达鲸吞AMC的代价可谓不菲,成本收益究竟如何就显得比较扎眼。
今年2月,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就原本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的美国电影。而美国电影票房分账也因此从13%提高到25%。于是,人们惊呼中国电影业“狼来了”。
三个月之后,万达在占领中国影院市场之后,准备开始占领美国的影院发行市场——万达院线以3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MC。这对于美国电影市场来说,这亦是另一角度的“狼来了”。万达集团坐拥商业地产领导者的优势,此次被媒体称之为“惊天并购”的动作,让万达打造电影王国的心思,一览无余。
梳理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之前的言论,就更能说明万达这步大棋走的是何其稳健。王健林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万达集团将在未来一年内进行“震惊世界”的跨国投资。他表示,“万达今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万达将在5年内使文化产业年收入翻一番,超过4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前50强”。万达能否续写传奇?
又一次“蛇吞象”
简单的数据对比,即能看得出来二者之间的差距。论影院数,万达86家,AMC有346家。论屏幕数量,万达730块,AMC有5028块,仅比全美第一大院线Regal少1530块银幕。
其中,IMAX屏幕120块,3D屏幕2170块,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AMC公司拥有的影院集中在北美大型城市中心地带,拥有北美票房最多的前50家影院中的23家。而去年的票房收入,万达17.8亿元人民币,AMC去年仅仅39周就已经有上百亿美元。看来,无论怎么比,二者都绝不在同一个数量级。
据万达集团官网显示,万达集团2005年开始投资文化产业,已进入大型舞台演艺、电影放映制作、连锁文化娱乐、中国字画收藏4个行业,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
其中,尤以万达院线的发展最为突出。自2005年以来,万达院线每年便以100块银幕的增速爆发式成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万达收购AMC或许在为旗下院线上市铺路。有媒体曝料称,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一大院线的“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在了证监会的一份申请上市名单中。万达院线一旦上市成功,或将成为中国院线第一股。
但问题是,万达并购AMC院线之后,有三大疑问值得思考,而答案究竟如何,目前尚难以清晰判断。第一,万达有能力收购,但是否有能力经营?第二,万达正在争取上市,此举是否是有意在抬高股价?第三,华语片进军海外,因此能得几分利?
赔本赚吆喝?
万达鲸吞AMC的代价可谓不菲,成本收益究竟如何就显得比较扎眼。从联想收购IBM,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是会引来“赔本赚吆喝”的噪音。
实际上,媒体在并购发生之前所公布的AMC估计只有15亿美元,而万达以26亿美元的高价将其收购,无疑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针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媒体公布的所谓AMC15亿美元的估值,实则是其之前申请上市时在去掉公司负债之后所作出的估值。在当时,AMC的负债已经将近20亿美元。因此,15亿美元的估价针对AMC总体是不准确的。
以万达集团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MC来看,平均到AMC每张银幕的价格约为51.6万美元。而AMC的两大竞争对手Cinemark和Regal院线,据同期市值计算,每张银幕的价格则分别高达71.1万美元和59.5万美元。相比之下,无论是在地理位置、3D银幕和IMAX银幕数量上AMC旗下影院与上述竞争对手相比却有不少的优势。所以,万达以平均每张银幕51.6万美元收购AMC,其实价格是相对合理的。
但是,合理的价格并不意味着万达对于AMC的收购是一场稳赚不赔的生意。众所周知,国内近年来影院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与这相比,美国的影院业却早已发展到了成熟甚至饱和的阶段。
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北美市场的电影观众人次已经持续地从2002年的15.7亿人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12.8亿人次,而人均观影次数也从2002年的5.2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3.9次。截止2011年底,相较平均13万多中国人才有一块电影银幕,平均不到1万美国人便有一块电影银幕,影院经营竞争激烈,在票房表现强劲的年份,院线利润率也不过个位数,远低于万达在国内经营影院业17%的利润率。更糟糕的是,随着在线点播等播映平台的不断涌现,美国影院市场正在被吞噬。
在市场大势的影响下,不只是AMC,几乎所有北美院线的运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沉重的负债,AMC更遭遇着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持续下滑和影院经营竞争日趋激烈的窘境。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被收购前,AMC只在2007年、2008年、2010年实现了盈利,其它年份都遭遇亏损。尽管AMC等影院运营商正在通过增加3D、IMAX银幕,引入餐厅服务等措施增加收入,但观众人次下降的总体趋势仍使万达收购AMC的运营面临巨大的挑战。
万达的远梦
在美国经济环境持续低迷,以及北美电影院线市场日趋饱和的大趋势下,可以想象,万达难以在短期内摆脱AMC微利和亏损的状态。既然如此,万达收购AMC的真实目的又究竟为何呢?
有评论者认为,万达的这一举动或许是因为其对中国地产市场乃至整个投资环境已经丧失了信心,加快了作为民营老板向海外分散资产的步伐。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种种迹象表明了万达集团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万达的真是目的在于想通过对AMC的收购这一举动来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以便为其拓展国内文化产业业务增加砝码。
或许,万达对于AMC的收购,是在冒着亏损的风险走的一步险棋。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中国近年来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目标,万达收购AMC的举动无疑与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规划是相契合的。
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使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即到2015年要争取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而2010年这一比重仅为2.78%。也就是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未来几年,政府必然会加大对文化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发展与海外扩张的扶持力度。
在万达与AMC的签约仪式上,就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多部门领导出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明确表示将对万达的并购给予融资支持。种种迹象似乎暗示着万达收购AMC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相当重视和支持,这种契合或许将为万达带来诸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而就目前万达集团的发展规划来看,最需要的的确是政府的支持。万达商业地产与万达院线已双双提交了A股上市申请,而万达院线上市更已进入了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将AMC收入麾下无疑将抬升万达的股票定价。
此外,随着从今年开始好莱坞电影进口数量从20部增加到34部,据业内人士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在进口电影发行领域发放第三张牌照,而万达收购AMC将为其成为争取这块牌照的有力竞争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尽管万达自2011年成立影视传媒公司至今,虽一直计划从事电影制片、发行业务,却还未有一部影片通过该公司运营上映。但万达集团的前瞻性就在于,以其在3D和IMAX放映领域的优势,若能顺利拿来在中国发行进口电影的第三块牌照,万达院线可能将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电影公司。
今年2月,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就原本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的美国电影。而美国电影票房分账也因此从13%提高到25%。于是,人们惊呼中国电影业“狼来了”。
三个月之后,万达在占领中国影院市场之后,准备开始占领美国的影院发行市场——万达院线以3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MC。这对于美国电影市场来说,这亦是另一角度的“狼来了”。万达集团坐拥商业地产领导者的优势,此次被媒体称之为“惊天并购”的动作,让万达打造电影王国的心思,一览无余。
梳理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之前的言论,就更能说明万达这步大棋走的是何其稳健。王健林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万达集团将在未来一年内进行“震惊世界”的跨国投资。他表示,“万达今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万达将在5年内使文化产业年收入翻一番,超过4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前50强”。万达能否续写传奇?
又一次“蛇吞象”
简单的数据对比,即能看得出来二者之间的差距。论影院数,万达86家,AMC有346家。论屏幕数量,万达730块,AMC有5028块,仅比全美第一大院线Regal少1530块银幕。
其中,IMAX屏幕120块,3D屏幕2170块,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AMC公司拥有的影院集中在北美大型城市中心地带,拥有北美票房最多的前50家影院中的23家。而去年的票房收入,万达17.8亿元人民币,AMC去年仅仅39周就已经有上百亿美元。看来,无论怎么比,二者都绝不在同一个数量级。
据万达集团官网显示,万达集团2005年开始投资文化产业,已进入大型舞台演艺、电影放映制作、连锁文化娱乐、中国字画收藏4个行业,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
其中,尤以万达院线的发展最为突出。自2005年以来,万达院线每年便以100块银幕的增速爆发式成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万达收购AMC或许在为旗下院线上市铺路。有媒体曝料称,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一大院线的“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在了证监会的一份申请上市名单中。万达院线一旦上市成功,或将成为中国院线第一股。
但问题是,万达并购AMC院线之后,有三大疑问值得思考,而答案究竟如何,目前尚难以清晰判断。第一,万达有能力收购,但是否有能力经营?第二,万达正在争取上市,此举是否是有意在抬高股价?第三,华语片进军海外,因此能得几分利?
赔本赚吆喝?
万达鲸吞AMC的代价可谓不菲,成本收益究竟如何就显得比较扎眼。从联想收购IBM,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是会引来“赔本赚吆喝”的噪音。
实际上,媒体在并购发生之前所公布的AMC估计只有15亿美元,而万达以26亿美元的高价将其收购,无疑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针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媒体公布的所谓AMC15亿美元的估值,实则是其之前申请上市时在去掉公司负债之后所作出的估值。在当时,AMC的负债已经将近20亿美元。因此,15亿美元的估价针对AMC总体是不准确的。
以万达集团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MC来看,平均到AMC每张银幕的价格约为51.6万美元。而AMC的两大竞争对手Cinemark和Regal院线,据同期市值计算,每张银幕的价格则分别高达71.1万美元和59.5万美元。相比之下,无论是在地理位置、3D银幕和IMAX银幕数量上AMC旗下影院与上述竞争对手相比却有不少的优势。所以,万达以平均每张银幕51.6万美元收购AMC,其实价格是相对合理的。
但是,合理的价格并不意味着万达对于AMC的收购是一场稳赚不赔的生意。众所周知,国内近年来影院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与这相比,美国的影院业却早已发展到了成熟甚至饱和的阶段。
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北美市场的电影观众人次已经持续地从2002年的15.7亿人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12.8亿人次,而人均观影次数也从2002年的5.2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3.9次。截止2011年底,相较平均13万多中国人才有一块电影银幕,平均不到1万美国人便有一块电影银幕,影院经营竞争激烈,在票房表现强劲的年份,院线利润率也不过个位数,远低于万达在国内经营影院业17%的利润率。更糟糕的是,随着在线点播等播映平台的不断涌现,美国影院市场正在被吞噬。
在市场大势的影响下,不只是AMC,几乎所有北美院线的运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沉重的负债,AMC更遭遇着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持续下滑和影院经营竞争日趋激烈的窘境。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被收购前,AMC只在2007年、2008年、2010年实现了盈利,其它年份都遭遇亏损。尽管AMC等影院运营商正在通过增加3D、IMAX银幕,引入餐厅服务等措施增加收入,但观众人次下降的总体趋势仍使万达收购AMC的运营面临巨大的挑战。
万达的远梦
在美国经济环境持续低迷,以及北美电影院线市场日趋饱和的大趋势下,可以想象,万达难以在短期内摆脱AMC微利和亏损的状态。既然如此,万达收购AMC的真实目的又究竟为何呢?
有评论者认为,万达的这一举动或许是因为其对中国地产市场乃至整个投资环境已经丧失了信心,加快了作为民营老板向海外分散资产的步伐。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种种迹象表明了万达集团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万达的真是目的在于想通过对AMC的收购这一举动来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以便为其拓展国内文化产业业务增加砝码。
或许,万达对于AMC的收购,是在冒着亏损的风险走的一步险棋。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中国近年来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目标,万达收购AMC的举动无疑与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规划是相契合的。
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使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即到2015年要争取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而2010年这一比重仅为2.78%。也就是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未来几年,政府必然会加大对文化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发展与海外扩张的扶持力度。
在万达与AMC的签约仪式上,就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多部门领导出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明确表示将对万达的并购给予融资支持。种种迹象似乎暗示着万达收购AMC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相当重视和支持,这种契合或许将为万达带来诸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而就目前万达集团的发展规划来看,最需要的的确是政府的支持。万达商业地产与万达院线已双双提交了A股上市申请,而万达院线上市更已进入了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将AMC收入麾下无疑将抬升万达的股票定价。
此外,随着从今年开始好莱坞电影进口数量从20部增加到34部,据业内人士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在进口电影发行领域发放第三张牌照,而万达收购AMC将为其成为争取这块牌照的有力竞争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尽管万达自2011年成立影视传媒公司至今,虽一直计划从事电影制片、发行业务,却还未有一部影片通过该公司运营上映。但万达集团的前瞻性就在于,以其在3D和IMAX放映领域的优势,若能顺利拿来在中国发行进口电影的第三块牌照,万达院线可能将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