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所说明的是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期望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该多去尝试当一回皮格马利翁呢?多一些“期望”而少一些“埋愿”和“惩罚”而呢?做一个皮格马利翁似的人物,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一些快乐。结合自身体验,我认为要我们及时帮助的特别的孩子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一回皮格马利翁,教师要语言期待、刺激、激励、点拨
“一个人的表现常常是别人期望的结果”。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望,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在今年高三学生中,有一位女生因为前面诊断考试较差而信心渐失。怎么办?大家在帮助她找原因。在操场上,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行了。”我看见她很着急样子,轻松地说:“一次考试说不了问题,没有什么关系。你今年考个本科根本没有问题的哟,相信自己,你能行,不信到时候我们看。”后来,我观察她学习十分用功。今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她如愿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可见,要是我说“那就算了”之类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需求、动机有密切关系。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的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激励的起点,在遇到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时,这些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使人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然后导致个人向某种目标前进的行为,达到目标,获得某种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完成。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一些诸如此类语言:“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点,你一定能回答上来的”、 “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等,效果可能更好。
二、做一回皮格马利翁,对待困惑的孩子,需要教师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正确合理需要时,谎言即变为理解、滋养品、源动力、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让人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老师的一句善意谎言,让彷徨、自卑、防御、多疑、退缩、压抑学子不再困惑退缩,更好生长。
在一次孩子妈妈辅导小孩时候,孩子对语文课本(小学一年级)上一篇较长课文背不下来,背了一些后干脆不背了,妈妈很是着急。第二天又要抽查,怎么办?孩子妈妈准备打小孩。我吓住了,这不是办法呀。我拿过课本,看了看文章,确实很长,也抽查了他一次后假装高兴地说:“儿子,你刚才已经背住了一大段了哟(实际上小孩没有背住多少东西呀),现在开始背后面段落。再来一遍,爸爸相信你能背住,如果你背住了,明天老师就要表杨你一个人哟!”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劲又来了,继续识记。30分钟后,我抽查他,还真的背住了课文。儿子要是知道自己记忆能力不好,记不住,该是多么伤心和消极,最后课文肯定背不住了。
三、做一回皮格马利翁,教师要分析学生个别差异,更需要后续关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两个人不是生活得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对带学生的期望也要注意注意个别差异,更需要后续关怀。关怀是一中品德,是动力,是爱,让他们更加感受我们的真情实意,让他们认识到不努力就对不起老师。
地震后,党和国家、人民的后续关怀,让悲伤人们从阴影中走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热情生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经受挫折,后来又在老师帮助关心下走向成功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关怀哪些受过处罚的学生和后进学生,给他们信心,激励他们努力,以实现我们的良好期望。
从皮格马利翁对美女雕像的“期望”神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如何策动学生的动力。我更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来做一回皮格马利,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皮格马利翁”,在他人的不断激励和鞭策下,以积极的心态活出另一种人生精彩!
【参考文献】
[1]《激励语言对教学的作用 》 陈雪霞
[2]《重新发现的感觉》周矩
[3]《理想国》 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
为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该多去尝试当一回皮格马利翁呢?多一些“期望”而少一些“埋愿”和“惩罚”而呢?做一个皮格马利翁似的人物,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一些快乐。结合自身体验,我认为要我们及时帮助的特别的孩子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一回皮格马利翁,教师要语言期待、刺激、激励、点拨
“一个人的表现常常是别人期望的结果”。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望,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在今年高三学生中,有一位女生因为前面诊断考试较差而信心渐失。怎么办?大家在帮助她找原因。在操场上,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行了。”我看见她很着急样子,轻松地说:“一次考试说不了问题,没有什么关系。你今年考个本科根本没有问题的哟,相信自己,你能行,不信到时候我们看。”后来,我观察她学习十分用功。今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她如愿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可见,要是我说“那就算了”之类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需求、动机有密切关系。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的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激励的起点,在遇到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时,这些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使人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然后导致个人向某种目标前进的行为,达到目标,获得某种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完成。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一些诸如此类语言:“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点,你一定能回答上来的”、 “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等,效果可能更好。
二、做一回皮格马利翁,对待困惑的孩子,需要教师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正确合理需要时,谎言即变为理解、滋养品、源动力、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让人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老师的一句善意谎言,让彷徨、自卑、防御、多疑、退缩、压抑学子不再困惑退缩,更好生长。
在一次孩子妈妈辅导小孩时候,孩子对语文课本(小学一年级)上一篇较长课文背不下来,背了一些后干脆不背了,妈妈很是着急。第二天又要抽查,怎么办?孩子妈妈准备打小孩。我吓住了,这不是办法呀。我拿过课本,看了看文章,确实很长,也抽查了他一次后假装高兴地说:“儿子,你刚才已经背住了一大段了哟(实际上小孩没有背住多少东西呀),现在开始背后面段落。再来一遍,爸爸相信你能背住,如果你背住了,明天老师就要表杨你一个人哟!”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劲又来了,继续识记。30分钟后,我抽查他,还真的背住了课文。儿子要是知道自己记忆能力不好,记不住,该是多么伤心和消极,最后课文肯定背不住了。
三、做一回皮格马利翁,教师要分析学生个别差异,更需要后续关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两个人不是生活得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对带学生的期望也要注意注意个别差异,更需要后续关怀。关怀是一中品德,是动力,是爱,让他们更加感受我们的真情实意,让他们认识到不努力就对不起老师。
地震后,党和国家、人民的后续关怀,让悲伤人们从阴影中走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热情生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经受挫折,后来又在老师帮助关心下走向成功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关怀哪些受过处罚的学生和后进学生,给他们信心,激励他们努力,以实现我们的良好期望。
从皮格马利翁对美女雕像的“期望”神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如何策动学生的动力。我更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来做一回皮格马利,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皮格马利翁”,在他人的不断激励和鞭策下,以积极的心态活出另一种人生精彩!
【参考文献】
[1]《激励语言对教学的作用 》 陈雪霞
[2]《重新发现的感觉》周矩
[3]《理想国》 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