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赏识立信心 培养素质促发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真诚的心,给那些艰难跋涉的暂时后进的学生一份真情、一份赏识,在爱的沐浴下他们也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自己朵朵与众不同的繁花。赏识教育的魅力是无穷的,赏识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数学教学 赏识教育 闪光点 应用
  赏识教育,是教师主动地认识到学生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之朝良性发展,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的个人性格。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即自信心。若把一个人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大树,赏识会使它越长越茂盛、越来越强大。赏识教育,这种承认差异的教育方法,将会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由此可见,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引发小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这里还需明确一点,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须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客观环境下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应用上的有的放矢。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育中推行赏识教育呢?
  一、优点赏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也存在缺点不足,应该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人、分析人。尤其是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有缺点、犯错误是正常的,应该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努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长处,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向上。
  而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下,许多家长和教师甚至社会对所谓的差生都往往“恨铁不成钢”,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对他们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对这样的学生,训者有之,打人者有之,还有限期整改,否则就是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也。这种观念应该扭转。当然,对缺点不是不能批评,也不是不要他改正,而是要善于从中发现其所具有的优点,以优点赏识来感化带动学生自然地忘却、改正缺点。不断翘起的大拇指,一个个发自内心的赞许的微笑,一句句“你能行”、“你真棒”,就能发现学生那么多可爱又令人感动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那么深的可利用、需发展的潜在能力!这种做法比一味的责罚要有效得多。
  二、进步赏识
  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并不纯粹是主观努力这一项。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更不能只凭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好差,要少横向对比,多纵向对比。“失败是成功之母”,每次不理想的成绩背后都有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财富,如能正确引导,就会化成前进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鼓励,不能让他泄气,要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第二,要让他知道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第三,帮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这样做,比把学生叫过来训斥一顿,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你太让我失望了”等,显然更能起到教育效果。
  三、个性赏识
  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个人的特性。芸芸众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劣。但是个性只有类别之分,没有好差之别。乐观外向的固然广有人缘,内向忧郁却更见沉稳坚毅。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只有风格个性的不同而已,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因此教师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实行一刀切,更不能打消其积极性,对学生的个性应普遍执赞赏的眼光,从特色中发现长处,并正确引导,使学生的多种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促使其发挥性格优势、发现性格不足,提醒其扬长避短,更好地走向成功。
  四、平等、公正的赏识
  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成长期,他们的心理还很不成熟,对事情大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同时也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而这点是深受教师、家长、同学等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的。
  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只是还不完全,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要求老师对待自己和所有同学必须平等与公正。教师的平等与公正,会带来班级的团结和奋发,教师对他们这一愿望的肯定与赞扬会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明天。
  五、恰到好处的赏识
  赏识要恰到好处,要客观正确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抓住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策略。赏识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更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一句“你很棒,你能行”的话,会传来“我还能做得更好”的回音,这是全面走向成功的内在力量,也是实现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用真诚的心,给那些艰难跋涉的暂时后进的学生一份真情、一份赏识,在爱的沐浴下他们也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自己朵朵与众不同的繁花。赏识教育的魅力是无穷的,赏识能够使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途径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
期刊
如何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个值得我们当今广大英语教师认真探讨的重大课题。笔者拟从倡导合作互动、活化教材图文、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立足“学用结合”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所作的积极探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倡导合作互动,活化教材图文,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
期刊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美术教学中,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期刊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
期刊
摘 要:学生自我思维、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的一项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形式,使学生感到压抑、无自主性,因此,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必要系统研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语文教学 老师教学方案  小学教育的方式正在日新月异的进行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学为主逐渐变化为开发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以前,老师
期刊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陶冶性情,磨砺思维,发展智力,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文感性经验,领悟语言规律。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为达到这些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摘 要: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愿赏识教育日益成为教育者对孩子进行成功教育的良方,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赏识教育 成功教育 快乐成长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的故事,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弘用“赏识”的办法,把自己双
期刊
近几年福建省高考化学科试题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内容稳中有变,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平稳、温和推进的特点与导向。从具体的试题来看,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特别重视思维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所以,高三化学的复习,始终应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期刊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贝拉克(Bellack)等人1966年的研究揭示:“在所进行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在这项研究中,有72%的课堂谈话是由教师承担的,其中近7%的谈话是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余的谈话用于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评价学生的发言。由此可见,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着频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