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推进下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颠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遭到了时代的淘汰。而今,这一场革命已经全面向农村地区推进。微课、电子白板、交互式学习等新鲜的字眼已经不再是城市学校和学生的专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已经进入农村中学,并且给农村学校的师生带来了彻头彻尾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没有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踪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作为农村中学一名语文教师,看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方式上的巨变: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教育技术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的挑战,自主学习才能产生运行的动力,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计算机汇集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适合学生口味学习情境,渲染了活泼的学习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特别是对于已经习惯了粉笔、黑板教学的农村中学生来说,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把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语文教学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时,先是收集到许多有关于热带雨林的各种精美的图片,然后把热带雨林被毁灭后的水土流失等灾害图片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触目惊心的对比,然后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又让他们获得了美的视觉享受,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此外,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心情,活跃了思绪,学习的兴趣必会高涨。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飞速,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手段,放手让学生在读书感悟的基础上,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必会更爱学习。
第二,学生学习的思维由固化变得具有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农村中学生的是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把人的思维全部定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像是流水线上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一样,一样的反应、一样的思考方法、一样的结果。而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不同于一般的创新型人才。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也带给农村中学这些学生们思维上的创新性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语文版初中语文的时候,苏轼、柳宗元、等很多名家都曾经被贬谪过,有一天,我在讲到苏轼的《浣溪沙》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为什么很多被贬的人都被贬到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这一带呢?”这个问题其实提得非常好,关键是它能够体现出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力。我当场表扬了这个学生和他的这种思维,并且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都被贬谪到这一带。
再比如说,在教《范进中举》的时候,我们一般分析的人物形象是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三个人,但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却这样问我:“老师,范进家里饿得两眼昏花的老母亲和妻子是不是最后也因为范进变成举人而笑死了?”我目瞪口呆,感叹学生这种思维能力的可怕。这些农村的学生绝对是不可能读过《儒林外史》的,但是通过他们的思维却如此准确的猜到了课文之后的故事情节——范进的母亲确实是因为中举之后太高兴而笑死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由单一变为得具有多样性。
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以前无外乎是跟老师学、自学、向同学学、回家问家长。但是现在,他们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工具书不再是他们手中唯一的甚至是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老师、家长、同学也不再是他们询问的对象,网络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理念。电脑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已经成为这些农村孩子们最为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网上,他们可以对于任意科目的任意一个问题进行相关的查询,而且能够从头至尾的把这个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即使万中无一不凑巧的没有搜索到这个问题,他们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留下这个问题让无数的人来回答,甚至可以在线邀请别人来回答,这种快速性和准确性,哪怕是一万个老师也比不上的。即使是电脑上进行学习,现在也已经慢慢变得落伍了。手机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手机就像一部移动电脑一样快捷方便,而且还不像电脑那样笨重。通讯技术的发达保证了手机只要在有信号的地方就能像电脑一样随时随地查阅学生们想要知道的内容。而在电脑手机这些工具发达的同时,网上可以提供学习的平台也是越来越多。以往的引擎搜索式和提問式的不便之处在这些平台面前荡然无存。QQ、MSN等实时通讯软件能够让人在万里之外也如近在咫尺一般进行交流,只要两个人商量好,再遥远的距离都不是问题。视频录制让更过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经验更为丰富更为高级的教师为他们上课。不仅如此,微信等全新平台的出现让这些学习者们把“你认为微信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的“什么”变成了“学习”,于是“微课”等新概念就蜂拥出现。让人敬畏的是,这些手段还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着。可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开始像城市那样丰富多端。
第四,学生学习的结果由唯一性变为多层可供讨论性。
由于知识水平和阅读视野的限制,以往传统教学中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答案大部分都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新瓶装旧酒,本质不变。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接触大量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知识,他们的阅读视野渐渐开阔起来,他们的阅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们的语文综合水平渐渐提高。因此,对于一个问题,他们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问题的答案不再是标准的、唯一的。
我在教授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时候,课文的结尾作者讲到了自己不忍心破坏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景色,希望这里不要被现代的人们所开发,因为这会破坏这里的环境和安宁。对于这个问题,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有异议。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美好的景色都是用来被人所欣赏的,如果不被欣赏,怎么知道它的梦幻、美丽?只要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带着保护的心态和措施去做不就可以了。况且,开发这里的美丽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保护它,不然的话,终究有一天这里会被别人所开发的,因为贪婪是人的天性。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自然选择中的优胜劣汰才是大自然最好的生存法则,这么美好的景色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就可以了?不要在这美景当中夹杂着人类的意志,否则最后大自然是会疯狂的报复人类的,现在很多地方的自然灾害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例如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例如世界上随处可见的洪水、泥石流等。这些问题和争论问题的学生,我觉得他们说得都非常有理,即使举行一场辩论大赛,他们恐怕也分不出个高低,因为他们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找到了足够支持他们论点的事实论据。
总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是很多从未出现的新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这些新的改变下,农村中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会有一个全新的、奇妙的、更为深层次的学习和掌握,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教育技术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的挑战,自主学习才能产生运行的动力,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计算机汇集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适合学生口味学习情境,渲染了活泼的学习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特别是对于已经习惯了粉笔、黑板教学的农村中学生来说,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把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语文教学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时,先是收集到许多有关于热带雨林的各种精美的图片,然后把热带雨林被毁灭后的水土流失等灾害图片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触目惊心的对比,然后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又让他们获得了美的视觉享受,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此外,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心情,活跃了思绪,学习的兴趣必会高涨。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飞速,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手段,放手让学生在读书感悟的基础上,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必会更爱学习。
第二,学生学习的思维由固化变得具有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农村中学生的是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把人的思维全部定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像是流水线上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一样,一样的反应、一样的思考方法、一样的结果。而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不同于一般的创新型人才。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也带给农村中学这些学生们思维上的创新性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语文版初中语文的时候,苏轼、柳宗元、等很多名家都曾经被贬谪过,有一天,我在讲到苏轼的《浣溪沙》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为什么很多被贬的人都被贬到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这一带呢?”这个问题其实提得非常好,关键是它能够体现出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力。我当场表扬了这个学生和他的这种思维,并且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都被贬谪到这一带。
再比如说,在教《范进中举》的时候,我们一般分析的人物形象是范进、胡屠户和张静斋这三个人,但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却这样问我:“老师,范进家里饿得两眼昏花的老母亲和妻子是不是最后也因为范进变成举人而笑死了?”我目瞪口呆,感叹学生这种思维能力的可怕。这些农村的学生绝对是不可能读过《儒林外史》的,但是通过他们的思维却如此准确的猜到了课文之后的故事情节——范进的母亲确实是因为中举之后太高兴而笑死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由单一变为得具有多样性。
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以前无外乎是跟老师学、自学、向同学学、回家问家长。但是现在,他们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工具书不再是他们手中唯一的甚至是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老师、家长、同学也不再是他们询问的对象,网络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理念。电脑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已经成为这些农村孩子们最为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网上,他们可以对于任意科目的任意一个问题进行相关的查询,而且能够从头至尾的把这个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即使万中无一不凑巧的没有搜索到这个问题,他们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留下这个问题让无数的人来回答,甚至可以在线邀请别人来回答,这种快速性和准确性,哪怕是一万个老师也比不上的。即使是电脑上进行学习,现在也已经慢慢变得落伍了。手机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手机就像一部移动电脑一样快捷方便,而且还不像电脑那样笨重。通讯技术的发达保证了手机只要在有信号的地方就能像电脑一样随时随地查阅学生们想要知道的内容。而在电脑手机这些工具发达的同时,网上可以提供学习的平台也是越来越多。以往的引擎搜索式和提問式的不便之处在这些平台面前荡然无存。QQ、MSN等实时通讯软件能够让人在万里之外也如近在咫尺一般进行交流,只要两个人商量好,再遥远的距离都不是问题。视频录制让更过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经验更为丰富更为高级的教师为他们上课。不仅如此,微信等全新平台的出现让这些学习者们把“你认为微信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的“什么”变成了“学习”,于是“微课”等新概念就蜂拥出现。让人敬畏的是,这些手段还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着。可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开始像城市那样丰富多端。
第四,学生学习的结果由唯一性变为多层可供讨论性。
由于知识水平和阅读视野的限制,以往传统教学中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答案大部分都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新瓶装旧酒,本质不变。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接触大量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知识,他们的阅读视野渐渐开阔起来,他们的阅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们的语文综合水平渐渐提高。因此,对于一个问题,他们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问题的答案不再是标准的、唯一的。
我在教授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时候,课文的结尾作者讲到了自己不忍心破坏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景色,希望这里不要被现代的人们所开发,因为这会破坏这里的环境和安宁。对于这个问题,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有异议。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美好的景色都是用来被人所欣赏的,如果不被欣赏,怎么知道它的梦幻、美丽?只要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带着保护的心态和措施去做不就可以了。况且,开发这里的美丽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保护它,不然的话,终究有一天这里会被别人所开发的,因为贪婪是人的天性。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自然选择中的优胜劣汰才是大自然最好的生存法则,这么美好的景色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就可以了?不要在这美景当中夹杂着人类的意志,否则最后大自然是会疯狂的报复人类的,现在很多地方的自然灾害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例如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例如世界上随处可见的洪水、泥石流等。这些问题和争论问题的学生,我觉得他们说得都非常有理,即使举行一场辩论大赛,他们恐怕也分不出个高低,因为他们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找到了足够支持他们论点的事实论据。
总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是很多从未出现的新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这些新的改变下,农村中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会有一个全新的、奇妙的、更为深层次的学习和掌握,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