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教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精心设计,并且在设计时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使数学课程标准阐述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的目标融合统一,从而使课堂效率整体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研究中,“目标”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将教学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对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构给予明确界定,引导教学的开展,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融合统一,整体提高,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数学课堂标准》中强调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多元化充分展现,其具体做法为:
1、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化价值
在《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多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多次实验,学生发现了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的体积关系,教师请实验成功的一组同学再次演示。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规律是非常激动自豪的,这时,教师又将这个圆锥缓缓地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中,原本满满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对于圆锥体积的推导,当学生能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这已经可以认为是达成了目标,在此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建构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当教师通过一个动作,再抛出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2、适度关注非预期目标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经测量学校的圆形水池的周长约是20米,你能知道这个水池的面积吗?学生计算: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列出了3.14×(20÷3.14÷2)2这时,班上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可以用(20÷2)×(20÷3.14)来进行计算。”看到他的计算方法,班上同学面面相觑,不一会儿,课堂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时教师请所有的同学对这个计算方法进行论证,看到教师对这个算式的关注同学们收住了笑声,通过思考,大家发现这个同学的方法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还是非常简洁的,他是从圆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的,圆面积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圆半径的乘积,这位同学也通过再次的思考,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地将算式修正为(20÷2)×(20÷3.14÷2)。这时教师并没有结束学习活动,请所有同学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哄笑,你有什么想说的?”对于这个课堂中的插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公式后,学生往往会将过程置之脑后,而事实上数学的过程是更重要,在此教师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能够在全班同学的方法不一致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敢于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品质,这时对他的肯定将会对他一生的学习有益。因此,也许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开展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适度关注了这个学习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调整就实现了多元的价值目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師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呈现的学习材料具有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教师提供半径为2cm、3cm、4cm
的圆各两个,长方形(长13cm)、正方形(边长26cm)、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底19cm)等平面图形,有包装纸的椰子汁罐头等圆柱体实物,请学生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做成一个圆柱体,并通过制作思考能发现有关圆柱体的哪些特征。在小组合作探究时,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生成的空间
在教学《这杯水有1/2吗?》时,教师捧着一个玻璃杯(圆柱体)走进教室,杯中盛有约一半的水。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水占整个杯子的1/2吗?学生众说纷纭……这时教师引导:“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是究竟如何,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1: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杯子的高度,再量一量水的高度,看水的高度有没有杯子高度的一半。
学生2:再找一个和它一样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倒进这个杯子,看能不能倒满。
学生3:如果这只杯子有盖子,我可以在现在水的高度处标上记号,再把水杯倒过来,看看水的高度有没有超过这条线。
学生4: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我觉得办法还可以更简单,只要将杯子斜过来,让水刚好到杯口,看看有没有形成象对角线一样,如果是那就刚好可以证明杯子里的水有1/2。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呀,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的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事关一堂数学课效率整体提高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构建策略和设计上,还是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间的主客体关系上来看,都必须由教师权威地位到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加强学法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把课堂目标设计的对象直接指向学生,而不是停留在教师的主观的愿望上。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研究中,“目标”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将教学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对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构给予明确界定,引导教学的开展,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融合统一,整体提高,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数学课堂标准》中强调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多元化充分展现,其具体做法为:
1、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化价值
在《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多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多次实验,学生发现了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的体积关系,教师请实验成功的一组同学再次演示。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规律是非常激动自豪的,这时,教师又将这个圆锥缓缓地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中,原本满满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对于圆锥体积的推导,当学生能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这已经可以认为是达成了目标,在此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建构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当教师通过一个动作,再抛出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2、适度关注非预期目标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经测量学校的圆形水池的周长约是20米,你能知道这个水池的面积吗?学生计算: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列出了3.14×(20÷3.14÷2)2这时,班上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可以用(20÷2)×(20÷3.14)来进行计算。”看到他的计算方法,班上同学面面相觑,不一会儿,课堂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时教师请所有的同学对这个计算方法进行论证,看到教师对这个算式的关注同学们收住了笑声,通过思考,大家发现这个同学的方法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还是非常简洁的,他是从圆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的,圆面积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圆半径的乘积,这位同学也通过再次的思考,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地将算式修正为(20÷2)×(20÷3.14÷2)。这时教师并没有结束学习活动,请所有同学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哄笑,你有什么想说的?”对于这个课堂中的插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公式后,学生往往会将过程置之脑后,而事实上数学的过程是更重要,在此教师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能够在全班同学的方法不一致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敢于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品质,这时对他的肯定将会对他一生的学习有益。因此,也许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开展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适度关注了这个学习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调整就实现了多元的价值目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師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呈现的学习材料具有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教师提供半径为2cm、3cm、4cm
的圆各两个,长方形(长13cm)、正方形(边长26cm)、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底19cm)等平面图形,有包装纸的椰子汁罐头等圆柱体实物,请学生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做成一个圆柱体,并通过制作思考能发现有关圆柱体的哪些特征。在小组合作探究时,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生成的空间
在教学《这杯水有1/2吗?》时,教师捧着一个玻璃杯(圆柱体)走进教室,杯中盛有约一半的水。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水占整个杯子的1/2吗?学生众说纷纭……这时教师引导:“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是究竟如何,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1: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杯子的高度,再量一量水的高度,看水的高度有没有杯子高度的一半。
学生2:再找一个和它一样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倒进这个杯子,看能不能倒满。
学生3:如果这只杯子有盖子,我可以在现在水的高度处标上记号,再把水杯倒过来,看看水的高度有没有超过这条线。
学生4: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我觉得办法还可以更简单,只要将杯子斜过来,让水刚好到杯口,看看有没有形成象对角线一样,如果是那就刚好可以证明杯子里的水有1/2。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呀,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的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事关一堂数学课效率整体提高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构建策略和设计上,还是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间的主客体关系上来看,都必须由教师权威地位到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加强学法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把课堂目标设计的对象直接指向学生,而不是停留在教师的主观的愿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