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新医改的步伐,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下,我所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按国家规定,承担着十一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困难。单讲“入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其难度就远远大于农村。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
城市人口密度大,社区卫生人员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更缺乏能满足社区卫生工作的全科医生。如:我辖区有120404人口,而服务中心却只有24人,全科医师只有4人。全部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话,人均服务人口也达到了5000余人,这与国家要求的人均服务800人的标准相比,差距太大,并且还要承担着日常的诊疗工作,工作量实在太大。
居民楼区越来越多,但社区功能却相对弱化。有的居民区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居委会,许多社区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即使有居委会,业主们也很少与居委会、物业之间有交流。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物业费、水电费、购物等人际活动变得更简单了,鼠标一点即可。所以城市社区居委会根本不能像农村一样,大喇叭一响,村民们就会蜂拥而至,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城市的社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城市居民入户时间难掌握,流动性大,容易重复建档,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量。在城市居民中各行各业的都有,有朝八晚五的,有三班倒的,有周末才回归的,还有度假的“候鸟型”居民,还有的是频繁租赁房屋的。入户时间难掌握,弄不好,还会被冠上“扰民”的帽子。有的居民户籍在农村,在城市买房居住,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容易重复建档。事实上,真正入户调查,也不能保证见到每一位家庭成员,往往是通过家庭中的一员,收集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但其他成员未必知晓此事,或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仍会重复建档。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城市的许多居民没有吸引力。在城区居住的居民,大多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都有医保,且多数单位每年都会组织查体。还有一部分高官、高薪阶层更不愿透露任何信息。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只是把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重型精神病患者作为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等,鲜有年轻人到场,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更多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他们甚至会怀疑社区公卫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城市居民之间联系日益减少,陌生感增加,互相缺乏信任。在城市的居民,虽不至于连对门都不认识,但在同一楼洞,上下住户不认识却是普遍现象。在城市入户调查过程中,想收集一份完整的健康信息很难。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甚至疾病信息,许多居民都不愿意透露。因为近些年的保健行业,已经让许多消费者伤透了心。真心免费服务的团队很容易被居民认为是“骗子”,有时连门都别想进。
主观原因
各地政府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不同,支持力度不平衡。
新成立的或转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公卫人员,基本上都是以专业性很强的临床人员为主,突然转型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观念上一时很难转变,甚至搞不明白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专科医院的以疾病为主的诊疗模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公共衛生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完善,奖励机制不健全。社区公卫人员的各种待遇明显低于专科医院,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国家为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方向不会变。
对上述遇到的困难,认为有几种对策:①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导的原则,在每个居委会或小区都设有1名或数名责任心强的协理员,负责组织宣传,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②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可通过电视专题、报纸、印制工作月历,健康处方等多种途径宣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③对辖区所有公卫人员(包括社区中心人员、乡医及各社区的协理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转变服务观念,逐步推行“家庭责任医生签约制”。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⑤可以和公安、计生等部门联合入户,增加居民的信任度。
相信随着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会在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完善,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以顺利实施。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困难。单讲“入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其难度就远远大于农村。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
城市人口密度大,社区卫生人员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更缺乏能满足社区卫生工作的全科医生。如:我辖区有120404人口,而服务中心却只有24人,全科医师只有4人。全部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话,人均服务人口也达到了5000余人,这与国家要求的人均服务800人的标准相比,差距太大,并且还要承担着日常的诊疗工作,工作量实在太大。
居民楼区越来越多,但社区功能却相对弱化。有的居民区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居委会,许多社区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即使有居委会,业主们也很少与居委会、物业之间有交流。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物业费、水电费、购物等人际活动变得更简单了,鼠标一点即可。所以城市社区居委会根本不能像农村一样,大喇叭一响,村民们就会蜂拥而至,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城市的社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城市居民入户时间难掌握,流动性大,容易重复建档,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量。在城市居民中各行各业的都有,有朝八晚五的,有三班倒的,有周末才回归的,还有度假的“候鸟型”居民,还有的是频繁租赁房屋的。入户时间难掌握,弄不好,还会被冠上“扰民”的帽子。有的居民户籍在农村,在城市买房居住,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容易重复建档。事实上,真正入户调查,也不能保证见到每一位家庭成员,往往是通过家庭中的一员,收集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但其他成员未必知晓此事,或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仍会重复建档。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城市的许多居民没有吸引力。在城区居住的居民,大多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都有医保,且多数单位每年都会组织查体。还有一部分高官、高薪阶层更不愿透露任何信息。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只是把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重型精神病患者作为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等,鲜有年轻人到场,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更多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他们甚至会怀疑社区公卫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城市居民之间联系日益减少,陌生感增加,互相缺乏信任。在城市的居民,虽不至于连对门都不认识,但在同一楼洞,上下住户不认识却是普遍现象。在城市入户调查过程中,想收集一份完整的健康信息很难。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甚至疾病信息,许多居民都不愿意透露。因为近些年的保健行业,已经让许多消费者伤透了心。真心免费服务的团队很容易被居民认为是“骗子”,有时连门都别想进。
主观原因
各地政府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不同,支持力度不平衡。
新成立的或转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公卫人员,基本上都是以专业性很强的临床人员为主,突然转型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观念上一时很难转变,甚至搞不明白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专科医院的以疾病为主的诊疗模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公共衛生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完善,奖励机制不健全。社区公卫人员的各种待遇明显低于专科医院,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国家为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方向不会变。
对上述遇到的困难,认为有几种对策:①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导的原则,在每个居委会或小区都设有1名或数名责任心强的协理员,负责组织宣传,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②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可通过电视专题、报纸、印制工作月历,健康处方等多种途径宣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③对辖区所有公卫人员(包括社区中心人员、乡医及各社区的协理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转变服务观念,逐步推行“家庭责任医生签约制”。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⑤可以和公安、计生等部门联合入户,增加居民的信任度。
相信随着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会在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完善,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