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而素质教育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鉴于此谈语文素质教育,更应当重视作文教学。
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这表现在:一是孤立的写作教学,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中,人为地切断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每逢写作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套话、大话、空话连篇;二是对学生习作的辅导多是向学生灌输,一味地将一些大而空的写作方法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把考什么、教什么作为教学准则,不是扎扎实实地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人手,而是热衷于各种模式和技巧,把写作变成了一种技术操作,引导作文教学步入应试教育的泥沼。正是由于这些做法,学生的作文课才变得枯燥无味,费时费力而写不出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来。
事实上,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正是以育人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素质,使学生的写作不仅仅是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更是满足自己主体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那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有哪些途径呢?
1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是"以讲代读",教师大量讲解挤掉了学生的时间,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使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失去了感召力,实际上,语文课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必须突出"读",就课堂教学而言,"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最不可忽视的途径,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读,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仔细感受、体验、品味、鉴赏,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写"的技能。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让学生多阅读,单靠一学期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典范之作,同时要克服为读而读的观念。为了向阅读要质量,让学生不仅要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秀的段落,更要坚持写读后感,做到有感而发,并且要感得"新"、感得"深",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日积月累,水涨船高,学生通过阅读,既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又能认识社会,体悟人生,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积淀,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质量,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外,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是写作者必须具有的,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精选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典范之作,因为学生的写作实质上是学习、借鉴和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他书面语言传达知识、表达观念的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感魅力,深邃含蓄的理性认识",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让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审美观照和选择,来弘扬生命的激情、激发语言的睿智,来完成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在认识美和感受美的同时,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来驾驭写作,搞好读与写的转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形象地说明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厚积"才能"发",没有了"读","写"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读谈何写?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表现在写作上,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和想象,焉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首先,在课堂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和想象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情景和气氛,并通过想象,对作者所描写的形象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再现的情景和想象出来的活动画面。如让学生续写《包身工》中"芦柴棒"这一人物的命运;《荷花淀》中抗日胜利后,水生回来时发生的故事;《项链》中马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夜》中大男长大后的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个性化、风格化和多元化。
我们提倡学生"吾笔写吾心",提倡大胆的想象和思维,但这种想象和创造不是主观臆想、胡编乱造,而是对生活积累的有极巧妙的重新组合,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一种生活的真实,这和我们提倡的"文贵有真情"、"有情人写情文"的主张时一致的,因为想象本来就是用形象来演释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可能有合情合理的想象,因此,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心身边的小事,认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并且在此基础上孕育情感,陶冶情操,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激发写作冲动和激情,去表达自我,切勿"为文造情"或步他人后尘。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创造、去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应试教育中形成的直线型、封闭性的单一思维模式,学生也才能写出有个性、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文章来,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去激励自信,使学生由对作文的恐惧变为"会写"、"愿写"、"善写"、"乐写"。
另外,教师要努力寻找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地位和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共鸣,如在作文的命题上,传统的命题模式,如"勤能补拙","有志者事竟成"本身就使学生的思维走上了"绝路",怎么能写出有见解、有个性的文章来呢?因此要变教师的命题为学生"找题",或只是指定作文范围和题材、体裁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
作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作文教学之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找到问题、发现误区,更在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这些误区的途径。只要我们按照"作文即做人"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架设一条通向素质教育成功的桥梁。
而素质教育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鉴于此谈语文素质教育,更应当重视作文教学。
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这表现在:一是孤立的写作教学,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中,人为地切断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每逢写作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套话、大话、空话连篇;二是对学生习作的辅导多是向学生灌输,一味地将一些大而空的写作方法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把考什么、教什么作为教学准则,不是扎扎实实地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人手,而是热衷于各种模式和技巧,把写作变成了一种技术操作,引导作文教学步入应试教育的泥沼。正是由于这些做法,学生的作文课才变得枯燥无味,费时费力而写不出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来。
事实上,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正是以育人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素质,使学生的写作不仅仅是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更是满足自己主体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那么,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有哪些途径呢?
1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是"以讲代读",教师大量讲解挤掉了学生的时间,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使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失去了感召力,实际上,语文课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必须突出"读",就课堂教学而言,"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最不可忽视的途径,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读,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仔细感受、体验、品味、鉴赏,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写"的技能。
"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让学生多阅读,单靠一学期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典范之作,同时要克服为读而读的观念。为了向阅读要质量,让学生不仅要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秀的段落,更要坚持写读后感,做到有感而发,并且要感得"新"、感得"深",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日积月累,水涨船高,学生通过阅读,既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又能认识社会,体悟人生,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积淀,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质量,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外,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是写作者必须具有的,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精选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典范之作,因为学生的写作实质上是学习、借鉴和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他书面语言传达知识、表达观念的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感魅力,深邃含蓄的理性认识",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让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审美观照和选择,来弘扬生命的激情、激发语言的睿智,来完成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在认识美和感受美的同时,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来驾驭写作,搞好读与写的转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形象地说明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厚积"才能"发",没有了"读","写"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读谈何写?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表现在写作上,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和想象,焉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首先,在课堂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和想象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情景和气氛,并通过想象,对作者所描写的形象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再现的情景和想象出来的活动画面。如让学生续写《包身工》中"芦柴棒"这一人物的命运;《荷花淀》中抗日胜利后,水生回来时发生的故事;《项链》中马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夜》中大男长大后的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个性化、风格化和多元化。
我们提倡学生"吾笔写吾心",提倡大胆的想象和思维,但这种想象和创造不是主观臆想、胡编乱造,而是对生活积累的有极巧妙的重新组合,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一种生活的真实,这和我们提倡的"文贵有真情"、"有情人写情文"的主张时一致的,因为想象本来就是用形象来演释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可能有合情合理的想象,因此,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心身边的小事,认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并且在此基础上孕育情感,陶冶情操,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激发写作冲动和激情,去表达自我,切勿"为文造情"或步他人后尘。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创造、去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应试教育中形成的直线型、封闭性的单一思维模式,学生也才能写出有个性、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文章来,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去激励自信,使学生由对作文的恐惧变为"会写"、"愿写"、"善写"、"乐写"。
另外,教师要努力寻找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地位和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共鸣,如在作文的命题上,传统的命题模式,如"勤能补拙","有志者事竟成"本身就使学生的思维走上了"绝路",怎么能写出有见解、有个性的文章来呢?因此要变教师的命题为学生"找题",或只是指定作文范围和题材、体裁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
作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作文教学之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找到问题、发现误区,更在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这些误区的途径。只要我们按照"作文即做人"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架设一条通向素质教育成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