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我校在全面实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并积极发挥教研组的核心作用,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保证活动课程有序实施
教研组是学校保证学科教学有序推进的最基础的教学团队,没有教研组,学科教学就会缺少主心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单一,课程涉及面广,与多种学科相关;课程实施中,活动时间与空间多变,活动可以在一节课里完成,也可以在一个学期里完成,甚至更久;活动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也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发挥教研组的核心作用,由教研组的统一部署和协调管理。
2003年9月,我校在全市实施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学校决定把原来信息技术教学、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教研组进行改造和重建,组成了包括信息技术、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不久,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教研组向全市各校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老师介绍了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把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牢牢地定位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上,具体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一)教研组成员经过努力能达标的工作计划(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
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课程中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学,劳技教学,与音乐、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等。这些活动计划,都是教研组所能直接管到的,也较易操作。计划的制订既要按照国家指导纲要的意见,又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各种活动资源,并拟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教研组成员要指导学生去具体实施,最后帮助学生完成活动评估。8年来,我们在学生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已整理出150余项课题,有些已经把成果转化改造成为校本课程。
(二)由教研组提议校领导课程小组部署制订的工作计划(学校层面的工作计划)
由于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有些活动光靠教研组是无法完成的。对此,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由教研组提议,请校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制订全校性的工作计划。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教研组主动配合学校各部门(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等)、各学科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外,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学校各部门、各教研组的支持和配合。
(一)课程管理
1. 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的实施
这种管理既能直接或间接体现学校校长的办学意志,又能很好地理顺学校各处、室,各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能把学校的办学意志顺畅地贯彻到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各备课组,直到每个师生。实践证明,由“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来统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实施,不失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办法,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课程管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需求和过程作必要的跟踪,其目的正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高活动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随时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指导计划、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所以,教师要能结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并实施多元化、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策略。
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要营造一个让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和操作程序,没有现成的最好的模板,它需要教师、校外专家、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多方协作、彼此学习和共同研究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对个别教师或者少数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尽管个别或少数教师会“先行一步”),它需要的是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为每个年级制订了每学年的课程计划,并为学生所取得的活动成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学校规定每年4月份一个月为学生研究成果汇报、交流活动月。为丰富活动月活动内容,从中穿插相关专题讲座。
(二)学生管理
根据国家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这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教研组提出了让学生和教师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参加3个“1”,学会“2+1”。
3个“1”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听1次专题讲座,参加1个课题研究,参加1项社会实践活动;“2+1”是指每个学生要学会2项体育技能,学会1项乐器演奏。学习要有计划,最终还要有评价。3个“1”和“2+1”要求的提出,有力地推进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当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把学生综合素质列入中考成绩总分的一部分。我校由于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都如实地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手册中,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分有据可查,所以这些管理办法也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教师管理
学校明确每个教师通过培训必须达到“一主一副一课题”的目标:“一主”是指教师具有的专业课知识和能力;“一副”是指教师应具有的非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一课题”是指要求教师每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学校还把这一培训要求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之一。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全校教师很快具备了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就有了保证。此外,培训内容还包括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由于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措施落实,考核考量得当,保证了教师的培训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工作由教研组拟定计划,上报学校后由学校安排时间进行。
三、以教学科研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有专家认为,没有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没有走进新课程。该课程在我市实施以来,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我们教研组从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每一位教师的科研意识。几年来,教研组成员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参加了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教师参加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精编》等科研论著的撰写工作,许多教师还把自己指导学生完成的报告进行修改整理,形成了很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全组教师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保证活动课程有序实施
教研组是学校保证学科教学有序推进的最基础的教学团队,没有教研组,学科教学就会缺少主心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单一,课程涉及面广,与多种学科相关;课程实施中,活动时间与空间多变,活动可以在一节课里完成,也可以在一个学期里完成,甚至更久;活动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也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发挥教研组的核心作用,由教研组的统一部署和协调管理。
2003年9月,我校在全市实施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学校决定把原来信息技术教学、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教研组进行改造和重建,组成了包括信息技术、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不久,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教研组向全市各校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老师介绍了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把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牢牢地定位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上,具体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一)教研组成员经过努力能达标的工作计划(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
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课程中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学,劳技教学,与音乐、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等。这些活动计划,都是教研组所能直接管到的,也较易操作。计划的制订既要按照国家指导纲要的意见,又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各种活动资源,并拟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教研组成员要指导学生去具体实施,最后帮助学生完成活动评估。8年来,我们在学生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已整理出150余项课题,有些已经把成果转化改造成为校本课程。
(二)由教研组提议校领导课程小组部署制订的工作计划(学校层面的工作计划)
由于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有些活动光靠教研组是无法完成的。对此,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由教研组提议,请校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制订全校性的工作计划。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教研组主动配合学校各部门(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等)、各学科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外,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学校各部门、各教研组的支持和配合。
(一)课程管理
1. 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的实施
这种管理既能直接或间接体现学校校长的办学意志,又能很好地理顺学校各处、室,各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能把学校的办学意志顺畅地贯彻到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各备课组,直到每个师生。实践证明,由“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来统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实施,不失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办法,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课程管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需求和过程作必要的跟踪,其目的正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高活动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随时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指导计划、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所以,教师要能结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并实施多元化、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策略。
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要营造一个让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和操作程序,没有现成的最好的模板,它需要教师、校外专家、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多方协作、彼此学习和共同研究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对个别教师或者少数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尽管个别或少数教师会“先行一步”),它需要的是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为每个年级制订了每学年的课程计划,并为学生所取得的活动成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学校规定每年4月份一个月为学生研究成果汇报、交流活动月。为丰富活动月活动内容,从中穿插相关专题讲座。
(二)学生管理
根据国家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这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教研组提出了让学生和教师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参加3个“1”,学会“2+1”。
3个“1”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听1次专题讲座,参加1个课题研究,参加1项社会实践活动;“2+1”是指每个学生要学会2项体育技能,学会1项乐器演奏。学习要有计划,最终还要有评价。3个“1”和“2+1”要求的提出,有力地推进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当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把学生综合素质列入中考成绩总分的一部分。我校由于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都如实地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手册中,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分有据可查,所以这些管理办法也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教师管理
学校明确每个教师通过培训必须达到“一主一副一课题”的目标:“一主”是指教师具有的专业课知识和能力;“一副”是指教师应具有的非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一课题”是指要求教师每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学校还把这一培训要求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之一。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全校教师很快具备了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就有了保证。此外,培训内容还包括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由于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措施落实,考核考量得当,保证了教师的培训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工作由教研组拟定计划,上报学校后由学校安排时间进行。
三、以教学科研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有专家认为,没有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没有走进新课程。该课程在我市实施以来,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我们教研组从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每一位教师的科研意识。几年来,教研组成员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参加了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教师参加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精编》等科研论著的撰写工作,许多教师还把自己指导学生完成的报告进行修改整理,形成了很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全组教师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