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作不如善改”,“好文不厌百回改”,这些都启示我们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对所在学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的作文修改状况作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初一、初二各300份),收回586份(初一291份,初二295份)。部分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那么,如果要求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文章,他们又会关注哪些方面呢?对此,笔者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学生关注语言比较多,主要原因可能是语言通顺与否比较外显,容易看出,而且调整修改也比较容易。调查中笔者还发现,部分学生感到修改作文无从下手,对方法、技巧不是缺乏感性认识,就是没有体验感悟,所以运用起来捉襟见肘。
显然,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意识和作文修改能力是当前的作文教学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以下,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有关作文修改的教学策略。
一、感知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内在心理特征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作文教学中的“感知比较”主要是指由教师提供精选的相关主题的作文材料,通过直接呈现、比较呈现或部分内容增删、替换等方法让学生对所接触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确定“好”的相对标准,以便指导后面的写作。
[教学案例一]
课前先请学生围绕“落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课堂上投影“落叶”图片,并投影三名学生写的话。
·天冷了,校园的叶子落下来了,秋天来了。
·叶子掉下来了,深深地亲吻着大地,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子随风落下,是对风的追求,还是因为大树的不挽留?
全班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大家认为第一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普通,第二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深刻,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新颖。这样,学生对于立意的深刻、新颖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明白了“同样的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而深刻新颖的立意让人眼前一亮”的道理。
[教学案例二]
投影出示《雄赳赳的父子》一文(删去结尾),并依次投影出示4种结尾让学生选择。
……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而肃然起敬。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长大肯定成为一只真正的鹰。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一个道理:
A.人要学会拒绝。
B.只要坚持,不放弃,你就可以成功。
C.想到达顶峰,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就要付出汗水和努力。
D.X有把磨难交给孩子的爸爸,才是真正最理智的爸爸。甜美也是一种伤害,放手有时也是一种爱。
文中写到了儿子拒绝父亲的帮助,所以A选项不能概括整个事件;B选项能围绕事件展开,但比较直白;C选项相对于B选项更加含蓄,而且一语双关;D选项从父亲的角度点题,角度更加新颖,语言更加优美含蓄。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D,他们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排除选择,对怎样在结尾处点题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体验总结
在感知、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体验总结正是让学生在感知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体验、总结,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丁和处理,获得方法、技能,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指导自己的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
(一)关注立意
[教学案例三]
学校组织学生去野生动物园游玩,回来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立意却大相径庭。同样写老虎,有的写老虎抓鸡,很刺激,很好看;有的却注意到了跟人拍照的那只温顺的白老虎,很为它惋惜,认为安逸的环境让老虎失去了斗志,由此想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笔者想到了牛汉的诗歌《华南虎》,作者塑造了一只被囚禁但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抗争、拼出全身的血气、追求自由的老虎的形象。于是笔者印发了三个材料:《动物园中的一幕》《那是老虎吗?》《华南虎》。让学生比较并总结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深刻。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讨论,认为立意时要善于观察思考,寻找特点;要类比联想,联系实际,比如《那是老虎吗?》和《华南虎》,都从观察到的虎的形象特点联想到了特定的人;还要善于挖掘,巧取角度,甚至可从反面立意。
(二)关注选材
[教学案例四]
一次,笔者要求学生写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与
同行”。课前,笔者下发了4篇学生习作,分别是《与可爱的你同行》《与挫折同行》《与梦想同行》《与微笑同行》。
笔者先请学生给四篇文章打分(满分为40分)。《与可爱的你同行》一文,有的打26分,有的打28分,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材料不够真实、不够新颖。《与挫折同行》普遍打得比第一篇高,很多学生认为文中写自己上初中之后的一次失败,体会到了挫折是人生的助推器,贴近生活,很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后面两篇,大部分学生比较欣赏《与微笑同行》,因为文章紧扣与“微笑”同行;而《与梦想同行》一文,写的恰恰是自己没有与“梦想”同行。
在感知比较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说一说写作的过程中该如何选择材料,选材有哪些注意点?经过讨论,学生认为选材要选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的材料,要选择尽量新颖的材料,选材还要围绕中心、要切题。在此之前,学生对于选材也有一些认识,但感受不深,说得出用不上。通过四篇例文,学生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调整、重组,对如何选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关注结尾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一个好的结尾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案例五]
笔者先给了学生3个精彩的结尾。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2.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学生经过充分比较、感知,总结出了好的结尾具备的一些特点:一语双关,由此及彼,直抒感悟,角度新颖,围绕事件。有一点学生没有谈到,是笔者补充的,就是在《背影》中,朱自清抓住了“背影”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过 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也是很宝贵的课堂资源。
三、提升运用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所以在提升运用环节,笔者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是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尽量帮助每位同学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对以后的写作有所指导帮助,这也是作文修改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案例六]
投影出示文章《生命刹那消逝》。请学生来点评一下这篇文章的结尾。
生命刹那消逝
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中午阳光明媚,吃完午饭后我便准备去学校。
车子在路上行驶着,但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车子突然停下了,只见路边围着一大群人。
……
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都是首要的,请大家记住,开车一定要小心。让我们一起创建一个平安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认为这个结尾不好,好像在喊口号。太直白,一点也不含蓄。
笔者请学生利用前面总结出的结尾点题的方法修改这个结尾。学生兴致非常高,跃跃欲试。以下是学生的一些修改文字。
生1:我们的人生中也许也有很多这样的刹车印,这些刹车印时时给予我们警示,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慢一些,兴许会更好,慢慢走,欣赏啊!
生2:生命是那么可贵,然而生命又是那么脆弱,一碰即碎。何不放松油门,踩紧生命的刹车,给生活穿上一件平安的外衣呢?平安是福啊!
生3:生命,生命,一不留心,它便会从你身边溜走,一点痕迹不留。不要等到生命刹那消逝之后才惊叹可惜,人人生活平安,才有平安生活,才有和谐社会。
[教学案例七]
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幸福原来是_________”。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写一件事情不能展开,三言两语就写完,缺乏描写,不仅不生动,而且常常导致字数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于是在提升运用这一环节笔者选取一个学生文章的部分文字进行投影。
①我想:就快下雨了吧。我使劲爬起来,但我的双脚已经支撑不起我上半身的重量了,我是多么无助,谁来帮我!
②这时,妈妈来了,见我倒在地上,连忙过来扶我。
③我望着妈妈,感到好幸福!
④我笑着说:“没事,地上凉快!”
⑤“傻孩子,”妈妈也笑了,“待会儿下来吃中饭啊!”
⑥“嗯。”我回答道。突然发现天晴了,原来我是幸福的。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可以增加细节描写。讨论后,学生认为第二段可以增加妈妈的语言描写或外貌描写,第三段可以增加“我”的心理描写,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可以更加具体化。结合同学们的意见,笔者让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文章不仅细节描写生动细致,而且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有感染力了。
学生具备了修改文章的各种技能,并不等于说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包含几种修改技能的常规模式来训练他们。提升运用是在感知比较、体验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作文修改的方法、策略和要点对文章或相关的片段进行修改。可以修改同学的文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在修改提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再创造,同时可以建构自己独有的作文修改策略的新图式,在综合训练中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对所在学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的作文修改状况作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初一、初二各300份),收回586份(初一291份,初二295份)。部分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那么,如果要求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文章,他们又会关注哪些方面呢?对此,笔者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学生关注语言比较多,主要原因可能是语言通顺与否比较外显,容易看出,而且调整修改也比较容易。调查中笔者还发现,部分学生感到修改作文无从下手,对方法、技巧不是缺乏感性认识,就是没有体验感悟,所以运用起来捉襟见肘。
显然,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意识和作文修改能力是当前的作文教学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以下,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有关作文修改的教学策略。
一、感知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内在心理特征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作文教学中的“感知比较”主要是指由教师提供精选的相关主题的作文材料,通过直接呈现、比较呈现或部分内容增删、替换等方法让学生对所接触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确定“好”的相对标准,以便指导后面的写作。
[教学案例一]
课前先请学生围绕“落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课堂上投影“落叶”图片,并投影三名学生写的话。
·天冷了,校园的叶子落下来了,秋天来了。
·叶子掉下来了,深深地亲吻着大地,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子随风落下,是对风的追求,还是因为大树的不挽留?
全班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大家认为第一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普通,第二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深刻,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比较新颖。这样,学生对于立意的深刻、新颖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明白了“同样的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而深刻新颖的立意让人眼前一亮”的道理。
[教学案例二]
投影出示《雄赳赳的父子》一文(删去结尾),并依次投影出示4种结尾让学生选择。
……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而肃然起敬。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长大肯定成为一只真正的鹰。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一个道理:
A.人要学会拒绝。
B.只要坚持,不放弃,你就可以成功。
C.想到达顶峰,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就要付出汗水和努力。
D.X有把磨难交给孩子的爸爸,才是真正最理智的爸爸。甜美也是一种伤害,放手有时也是一种爱。
文中写到了儿子拒绝父亲的帮助,所以A选项不能概括整个事件;B选项能围绕事件展开,但比较直白;C选项相对于B选项更加含蓄,而且一语双关;D选项从父亲的角度点题,角度更加新颖,语言更加优美含蓄。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D,他们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排除选择,对怎样在结尾处点题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体验总结
在感知、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体验总结正是让学生在感知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体验、总结,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丁和处理,获得方法、技能,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指导自己的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
(一)关注立意
[教学案例三]
学校组织学生去野生动物园游玩,回来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立意却大相径庭。同样写老虎,有的写老虎抓鸡,很刺激,很好看;有的却注意到了跟人拍照的那只温顺的白老虎,很为它惋惜,认为安逸的环境让老虎失去了斗志,由此想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笔者想到了牛汉的诗歌《华南虎》,作者塑造了一只被囚禁但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抗争、拼出全身的血气、追求自由的老虎的形象。于是笔者印发了三个材料:《动物园中的一幕》《那是老虎吗?》《华南虎》。让学生比较并总结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深刻。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讨论,认为立意时要善于观察思考,寻找特点;要类比联想,联系实际,比如《那是老虎吗?》和《华南虎》,都从观察到的虎的形象特点联想到了特定的人;还要善于挖掘,巧取角度,甚至可从反面立意。
(二)关注选材
[教学案例四]
一次,笔者要求学生写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与
同行”。课前,笔者下发了4篇学生习作,分别是《与可爱的你同行》《与挫折同行》《与梦想同行》《与微笑同行》。
笔者先请学生给四篇文章打分(满分为40分)。《与可爱的你同行》一文,有的打26分,有的打28分,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材料不够真实、不够新颖。《与挫折同行》普遍打得比第一篇高,很多学生认为文中写自己上初中之后的一次失败,体会到了挫折是人生的助推器,贴近生活,很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后面两篇,大部分学生比较欣赏《与微笑同行》,因为文章紧扣与“微笑”同行;而《与梦想同行》一文,写的恰恰是自己没有与“梦想”同行。
在感知比较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说一说写作的过程中该如何选择材料,选材有哪些注意点?经过讨论,学生认为选材要选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的材料,要选择尽量新颖的材料,选材还要围绕中心、要切题。在此之前,学生对于选材也有一些认识,但感受不深,说得出用不上。通过四篇例文,学生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调整、重组,对如何选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关注结尾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一个好的结尾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案例五]
笔者先给了学生3个精彩的结尾。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2.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学生经过充分比较、感知,总结出了好的结尾具备的一些特点:一语双关,由此及彼,直抒感悟,角度新颖,围绕事件。有一点学生没有谈到,是笔者补充的,就是在《背影》中,朱自清抓住了“背影”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过 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也是很宝贵的课堂资源。
三、提升运用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所以在提升运用环节,笔者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是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尽量帮助每位同学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对以后的写作有所指导帮助,这也是作文修改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案例六]
投影出示文章《生命刹那消逝》。请学生来点评一下这篇文章的结尾。
生命刹那消逝
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中午阳光明媚,吃完午饭后我便准备去学校。
车子在路上行驶着,但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车子突然停下了,只见路边围着一大群人。
……
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都是首要的,请大家记住,开车一定要小心。让我们一起创建一个平安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认为这个结尾不好,好像在喊口号。太直白,一点也不含蓄。
笔者请学生利用前面总结出的结尾点题的方法修改这个结尾。学生兴致非常高,跃跃欲试。以下是学生的一些修改文字。
生1:我们的人生中也许也有很多这样的刹车印,这些刹车印时时给予我们警示,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慢一些,兴许会更好,慢慢走,欣赏啊!
生2:生命是那么可贵,然而生命又是那么脆弱,一碰即碎。何不放松油门,踩紧生命的刹车,给生活穿上一件平安的外衣呢?平安是福啊!
生3:生命,生命,一不留心,它便会从你身边溜走,一点痕迹不留。不要等到生命刹那消逝之后才惊叹可惜,人人生活平安,才有平安生活,才有和谐社会。
[教学案例七]
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幸福原来是_________”。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写一件事情不能展开,三言两语就写完,缺乏描写,不仅不生动,而且常常导致字数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于是在提升运用这一环节笔者选取一个学生文章的部分文字进行投影。
①我想:就快下雨了吧。我使劲爬起来,但我的双脚已经支撑不起我上半身的重量了,我是多么无助,谁来帮我!
②这时,妈妈来了,见我倒在地上,连忙过来扶我。
③我望着妈妈,感到好幸福!
④我笑着说:“没事,地上凉快!”
⑤“傻孩子,”妈妈也笑了,“待会儿下来吃中饭啊!”
⑥“嗯。”我回答道。突然发现天晴了,原来我是幸福的。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可以增加细节描写。讨论后,学生认为第二段可以增加妈妈的语言描写或外貌描写,第三段可以增加“我”的心理描写,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可以更加具体化。结合同学们的意见,笔者让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文章不仅细节描写生动细致,而且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有感染力了。
学生具备了修改文章的各种技能,并不等于说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包含几种修改技能的常规模式来训练他们。提升运用是在感知比较、体验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作文修改的方法、策略和要点对文章或相关的片段进行修改。可以修改同学的文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在修改提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再创造,同时可以建构自己独有的作文修改策略的新图式,在综合训练中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