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产生写这个题材想法时,看到了为纪念刚刚去世的林清玄,涉及此方面的一段文字。
   一份大报上讲,他家有18个兄弟姐妹——除了5个亲兄妹以外,还有13个堂兄妹,因为是孤儿也由他父亲抚养。
   怪可惜的65岁去世,林清玄这样描述他幼年时的经历,说:我小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从来没有一天吃饱过,每次要吃饭的时候,我父亲会拿出18个碗,形状都不一样,因为乡下人没有整套的碗,每一个碗里面添了一点点食物,添完了以后,他就会用很庄严的声音说:“来,大家吃饭。”端起饭来吃,那种心情都觉得很庄严。但是我们端起饭来不会马上吃,吐一口吐沫进去拌一拌,这样才可以安心吃,不然你头一转回来饭就会少一口了,因为哥哥姐姐他们也从来都吃不饱,都是盯着别人的饭碗在看。我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
   说的这些,真是够惨烈的,我仿佛看到一群小兽竞食的场面。而大兽是他的父亲,虽然对于父亲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和善与乐观纷纷扑面,晕染出了大人努力维持公平的样子。对父亲的感恩和怜悯都浸润在里面。我比林清玄大了两岁,虽然也经历过贫困,但我的形骸并没有达到这一步。惨景引起我对照的,是想起历史上一个人物,他家驯养了100条狗,特别遵守条款,喂食时一犬不至,百犬不前,皆耐心地等待。将犬训练得如此程度,意在说明高士的德行影响了畜类,犬受了熏陶,同高士一样风骨。史书上记载拿过来与贫困家庭日常生计进行比较,贫困家庭的时态表现,还不如士大夫门下通灵的犬讲风格。
   林清玄让人觉得完全可亲,就是他讲凄惨的事情不让你一味感到心情沉重,他会把凄凉处境设置为一抹暖意——那时为了补充营养,抓到蟑螂,穿成一串,烤一烤,吃下去。因为吃不到肉,没有蛋白质,即以吃蟑螂补充。他得意地说:“你要知道,我们乡下蟑螂都是吃什么长大,吃地瓜、吃甘蔗、吃芋头、吃玉米,吃很好的東西长大的,烤一烤,剥开来闻一闻,还有牛奶的味道。”
   追溯幼年凄苦,他好像若无其事。这般表达,从根源上讲符合着并且也认同其母一贯的善良教育,即不把一人窝心情状过多地传递给群体,以善良方式缓解受众情绪上的压抑。而从一位散文高手方面讲,以善心度人形成了他的风格。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吗?童心铺陈之下,是其深得以乐写哀、哀之更甚的章法。
   吃相,往小里说,是私家事情、个人习惯,去往大里说,它最能体现大国民情,最能揭示社会形态。
   吃啊,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环节,不管常人随口讲的“吃穿”,还是圣人布道而论的“食色”,吃都排在首位。平凡人说平凡话,说得通俗的指涉概括了生存基本需要。圣人言语玄秘,因其本体不在常人层面,故以倾向于人性规律。然则贤愚之间甭管差别有多大,但在认可二者为并列关系时,都肯定了吃的优先地位。
   吃,有关活命;穿,有关廉耻。色,是在有了温饱以后,对于生理需求的深度开掘。这方面绝不存在争议。
   抠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历史,不管是否明写,文字里边包含的都是人民吃饱吃不饱、吃得安定不安定的真实轨迹。
   吃相在古书上出现了一些字眼,它使我们看到或理解不同阶级的生活原貌。形成对比的即见肉山酒池、钟鸣鼎食,与饿殍遍野、易子而食。至于穷苦人不得以而吃观音土,女人为了一口吃的而名节不保,还用得着我们去细细描摹那份吃相么?
   我生长在乡间,未脱离乡村,年龄已经是“望七”的人了,自小听闻和见识过的吃相,留存着深刻的记忆。
   我爷爷曾经讲过,当年饿着肚子装火车、装白灰、装煤炭,一勾车(一节车厢),满载40吨至60吨,全靠两个人用锨铲进大筐,用大荆筐抬,踩着高高的颤颤悠悠的跳板投进去。每筐400斤以上,一筐筐抬,有一天装满火车他只吃了一条黄瓜。这事我现在想,莫说一条黄瓜,即使是一根人参,也发育不出适应高强度体力的热量啊。
   他说过,那时卖体力人饭量奇大,一条扁担摆一列馒头,能把五尺长扁担摆的馒头全部吃光。煮饭呢,能吃二斤生米煮出来的饭。
   至晚年,我们家境仍然不好,白薯是主要粮食。爷爷吃白薯,吞咽得很慢,喉头一点点咕容,可在最后连个薯头儿也不剩下,让膝下的狗非常地失望。奶奶跟爷爷说,饿死就先饿死你。奶奶这么狠心的话是哀怨吗?不是,是他们相互间的悲悯。
   我们生产队,有一户子女多,吃午饭的时候,当娘的给做白薯干儿面轧捏格。轧捏格,要一筒筒地轧,火炙、腕子累、心急,当娘的顺鬓角流汗,就是为了一餐饭。可是,先吃的吃光了,后吃的还没盛上,便不管为娘的心情,一溜少年拿筷子一个劲地梆梆敲碗。这是男孩才有的资格,而女孩只得立于仓柜旁,干巴巴地等待。
   那时乡间盖房,主家午间管饭,常吃的是掺了榆皮面的杂面轧饸饹。个人为了抢先吃饱,把“田忌赛马”招数用在这里。捞出一锅面的大面盆,他从中捞的第一碗,盛得不太满,就因为比别人少了两口,他最先吃完,而再捞就是一碗冒尖。先捞满碗的,后吃完,再去捞,盆里已经没面了。而先前数量不足的反而比他多吃了半碗。红白喜事出份子,老太太坐席吃宴,有的只抢吃了几口,然后就把好吃的往衣襟上胡噜,用衣襟兜着,说是带回给孙子吃一点。油渍什么的,她一点儿不理会。
   我们的村庄外,有一个疗养院,那里住着因下矿井而患矽肺的疗养人员。国家给予的福利很好,奶蛋啥的一切营养品不缺。去那边干活,庄稼地常看到他们的排泄物,一绺绺是蛋糕颜色,油光光的。见了他们的屎的颜色,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吃的多是野菜,拉的都是绿屎。
   最难忘的,是米珠薪桂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吃不上。政府人聪明,创造出了“淀粉”,将玉米核儿花生皮儿用白灰水泡烂,然后磨成面粉,兑上萝卜丁或干白菜帮蒸窝头。蒸出来的窝头非常松散,须像猴子捧仙桃那样双手捧着吃。即便这样的货色,掉下渣也捡了吃。那时期,小孩子最怕说吃淀粉,吃了淀粉,屎橛光顶着肛门,却拉不出屎。
   乡下,涉及吃的谚语也相当不少:“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半桩小子,吃倒老子。”“吃了一顿饺子,三天不离把儿舀子。”“打一千,骂一万,全凭三十晚上一顿饭(指在家庭中受气的儿媳妇)。”“长根的多栽,带嘴的少养。”“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等等。
   北方农民在吃和穿上如何拧巴,拧巴了多少代多少年我们不必想,想也想不彻底。但是你只要低头注意看一看硬地儿夹缝里生长出的草,你就懂得过去先民是怎样的活。
   说心里话,我感激罗中立,感激他创作出了题为《父亲》的油画。这幅画出自38年前,与我有着非常亲的亲缘感。金秋晒场背景下,一张端碗喝水的老农饱经沧桑的脸,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人的“父亲”。脸是那么沧桑,碗是那么粗旧,干裂的嘴唇是那么无奈,迷茫的眼神混杂着欲求诉说和渴望。作为农民的后代,见了此画没有不动心的,因为他所表现的不止是一代人的父亲,而是以五千年农业史衡量,多少代人的父亲形象。有了这幅画,便有了对于横亘五千年的农业国度的收束,给古典农民作了总结,给新时代原点立了界标——新时代是由那时开启的。所以,观摩此画,在我深感凄凉的同时,也庆幸与那一个时代告别。如今,我也是有孙子的人了,小孙子上了三年级。从上小学那年起,我俩有个约定,即每周五他放学回老家时,须见到我从县城名店带回来的比萨,作为对于他刻苦学习的“犒赏”。我按约定做了,比萨套餐由三十几元涨到百十来元,我仍照办不误。从外带回的比萨还是热的,每回见他熟练地蘸着番茄酱,嘴角沾着红色酱点儿,吃几口即手舞足蹈,便引起我十分喜爱,每周五买,每周五买,连吃了三年还没有消除条约。看他不满足的样子,像要将比萨进行到底。好啊,上辈、上上辈的“父亲”时代过去了,晚辈们迎向了新时代,我这一花间老人唯有一个心愿:罗中立画作中的“父亲”时代,永远不要在天底下出现。永远!
  责任编辑 张 哲
其他文献
“这火锅还上不来?”rn“等着呗,拿号排队都熬过来了,这会儿还着什么急咧.”rn“嘿,看那边一个女的.”rn“哪个咧?”rn“瘦瘦高高,长头发,灰色大衣,挺好看那个.”rn“哦,好看
期刊
分类期激一页码碑碑考题-怨簇鸯赘龟 标一题 姗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进展及启示缨黔羹翼巍攀蒙馨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新论:一个风险投资视角姗前景理论及其对证券市场豪霎髦嚣馨黔
吴老师rn我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叫吴柳云.他一直教我到初二.吴老师是城郊的人,他家离我校二十里.听说他是公立老师,因成分高,才下放到我们乡下来.每两个星期,他就回家背
期刊
当乳香遇上了丝绸,当飞鸿踏着雪泥,当刀锋遭遇龟骨,当壮士邂逅猛药,当本草遇上了有缘人……相遇,让天地神人、花鸟虫鱼演绎了不一样的传奇.rn1.香遇rn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冈那
期刊
上本刊1979 年3 期封面  这个故事的时间前后长达四十年之久,涉及的人物有两个将军,一个女同志和她的两个孩子,杨伪县长,土匪头子,日本鬼子的特务,美国教会医院的医生,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徒子灰孙,一位清清白白、有头有脸的人物,以及一个不干不净、好吹好炫的商人,等等。如何尽量节约刊物的宝贵篇幅,把这个复杂的故事说清,我这支笨笔实在感到有点为难,请严明的批评家和纯正的编辑高抬贵手,就让我从那个不干不净
期刊
期刊
拔萝卜  没有一根萝卜可以全身而退  当萝卜被拔出来的时候,或多或少  都有一些不明就里的泥  吸附在萝卜的肌体之上,泥们  常常把萝卜的根须,当作了最后的稻草  泥是卑微的,它供养了萝卜  却对萝卜的小恩小惠永志不忘  当萝卜离开土地的时候  萝卜就成了一尊泥菩萨  这时的萝卜,不过是更多的泥  萝卜被更大的萝卜带了出来  先前的泥,就显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这是不公平的,没被带出的泥  在田
期刊
介绍了集散型控制系统 (DCS)在湖南金迪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万吨聚酯生产中的动力控制系统方面的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Distr
期刊
移居美国卅载,半生都在调整时差。直至命运之轮揳入轨道,隆隆驰往人生锚地。   我在美有二十年通勤生涯,从而冶炼出箴言:地铁是半封闭的移动社会。硕大的铁蜈蚣在固定時刻蠕动入站,把人群吞进去,而后逐一吐出,我就是食物链的一环。蜈蚣属多足类唇足纲,宗祠里还有虾蟹和蜘蛛,地铁的加入改变了家族结构。我怀疑最早地铁的设计采用了仿生学,它像蜈蚣一样每节都有孔道气门。我被某节车厢吞吐,每天双程来回耗时一个半小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