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创新项目-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项目编号:10110L140022)
摘要:大学生闲暇时间即可供学生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生态和闲暇时间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项目驱动型”培养策略,将时间管理理论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实施比较自然的联系起来,并且围绕项目驱动型的“小单元”组织可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能。
关键词:时间管理,应用型人才,项目驱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00-00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教育者应该给自己留下时间,给教育留下时间;教育的第二个任务是唤醒人们对自由时间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地创造自由时间并正确利用之[1]。对于大学生来说,自由时间即是闲暇时间[2]。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界定是:大学生扣除响应时间(参加学校课表上安排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外,其他可供学生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3]。
1 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生态和闲暇时间特征
所谓教育生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4]。
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创新学院“卓越班”为例,其宏观生态环境即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为特征的工程教育改革;其中观教育生态平衡是由独立管理组织与共同教学改革的互动构成的;其微观生态环境不仅是指与学生空间上距离最近,更与心灵、心智关系密切,而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最核心教育生态[5]。
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时间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创造性参与活动;积极参与活动本身;情感投入观看活动;被动消极观看活动;纯官能享受型活动;犯罪等反社会行为[6]。
目前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人群的特点,但缺乏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专门分析,也就无法提出基于分析的针对性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在实践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人群特点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按照纳什对闲暇时间的六个水平层次划分,本类活动属于第一层次的创造性参与活动,因此,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特点,即具有一定比例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时间结构。
2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策略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特点是具有一定比例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时间结构,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创新学院“卓越班”为例,其作为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单元,其学生整体呈现出:1、较高的科创项目、社会实践项目覆盖率;2、围绕项目开展的、较为自由的“单元化”闲暇时间。正是由于这两项典型特征,为高端应用型人才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提供了研究可行性和组织保障。
2.1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开展闲暇时间管理的团体辅导
(1)注重大学生正确课余时间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时间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既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又能使其生活丰富,各方面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又要注意生活各方面的整体平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协调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益;(2)注重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训练的课程化,本项目针对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特点,以“项目驱动”提高其时间管理能力,因此也要结合“项目驱动”的需要设计课程内容;(3)加强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2以“项目驱动”为重点,实践闲暇时间管理的方法、监督闲暇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
(1)闲暇时间管理方法的实践:包括个体和项目组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遵循生活节律,以SMART为导向的目标管理原则、运用ABC分析法并掌握时间“四象限”法等。
(2)监督闲暇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借助朋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如果仅从个体出发,往往效果不理想,要改变个体的行为,可以借助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从外在环境、舆论上改造个体的行為。这一点是本方案的突出优势。
3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的展望
提高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综合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成才。目前采取的培养形式主要有:培训课程和团体辅导。但是,部分问卷调查分析也指出了两者的局限性,华中师范大学李甜[7]指出团体辅导(包含培训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
因此,本文探索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适合作为培养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载体,符合学生自身兴趣,具有同辈群体监督、专业老师指导和项目审核结题周期性等特点,如果在科创实践的同时,结合团体辅导(包含培训课程)加强闲暇时间管理意识理论、方法的培训,以“项目驱动”,行之有效的提高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并且围绕项目驱动型的“小单元”组织可以进一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 毕瑞.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2] 叶国萍.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140-141.
[3] 张菊. 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 商, 2014(02):353.
[4] 陈文斌, 王敏. 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探微[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29(3):61-64.
[5] 梁垚. 教育生态分析视野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11(24):137.
[6] 余鹏, 李建伟. 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结构与特征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2):357-360.
[7] 李甜.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摘要:大学生闲暇时间即可供学生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生态和闲暇时间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项目驱动型”培养策略,将时间管理理论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实施比较自然的联系起来,并且围绕项目驱动型的“小单元”组织可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能。
关键词:时间管理,应用型人才,项目驱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00-00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教育者应该给自己留下时间,给教育留下时间;教育的第二个任务是唤醒人们对自由时间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地创造自由时间并正确利用之[1]。对于大学生来说,自由时间即是闲暇时间[2]。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界定是:大学生扣除响应时间(参加学校课表上安排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外,其他可供学生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3]。
1 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生态和闲暇时间特征
所谓教育生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4]。
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创新学院“卓越班”为例,其宏观生态环境即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为特征的工程教育改革;其中观教育生态平衡是由独立管理组织与共同教学改革的互动构成的;其微观生态环境不仅是指与学生空间上距离最近,更与心灵、心智关系密切,而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最核心教育生态[5]。
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时间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创造性参与活动;积极参与活动本身;情感投入观看活动;被动消极观看活动;纯官能享受型活动;犯罪等反社会行为[6]。
目前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人群的特点,但缺乏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专门分析,也就无法提出基于分析的针对性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在实践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人群特点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按照纳什对闲暇时间的六个水平层次划分,本类活动属于第一层次的创造性参与活动,因此,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特点,即具有一定比例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时间结构。
2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策略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的特点是具有一定比例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时间结构,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创新学院“卓越班”为例,其作为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单元,其学生整体呈现出:1、较高的科创项目、社会实践项目覆盖率;2、围绕项目开展的、较为自由的“单元化”闲暇时间。正是由于这两项典型特征,为高端应用型人才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提供了研究可行性和组织保障。
2.1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开展闲暇时间管理的团体辅导
(1)注重大学生正确课余时间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时间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既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又能使其生活丰富,各方面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又要注意生活各方面的整体平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协调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益;(2)注重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训练的课程化,本项目针对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特点,以“项目驱动”提高其时间管理能力,因此也要结合“项目驱动”的需要设计课程内容;(3)加强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2以“项目驱动”为重点,实践闲暇时间管理的方法、监督闲暇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
(1)闲暇时间管理方法的实践:包括个体和项目组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遵循生活节律,以SMART为导向的目标管理原则、运用ABC分析法并掌握时间“四象限”法等。
(2)监督闲暇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借助朋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如果仅从个体出发,往往效果不理想,要改变个体的行为,可以借助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从外在环境、舆论上改造个体的行為。这一点是本方案的突出优势。
3 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的展望
提高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综合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成才。目前采取的培养形式主要有:培训课程和团体辅导。但是,部分问卷调查分析也指出了两者的局限性,华中师范大学李甜[7]指出团体辅导(包含培训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
因此,本文探索的“项目驱动型”培养方案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适合作为培养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载体,符合学生自身兴趣,具有同辈群体监督、专业老师指导和项目审核结题周期性等特点,如果在科创实践的同时,结合团体辅导(包含培训课程)加强闲暇时间管理意识理论、方法的培训,以“项目驱动”,行之有效的提高应用型人才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并且围绕项目驱动型的“小单元”组织可以进一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 毕瑞.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2] 叶国萍.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140-141.
[3] 张菊. 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 商, 2014(02):353.
[4] 陈文斌, 王敏. 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探微[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29(3):61-64.
[5] 梁垚. 教育生态分析视野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11(24):137.
[6] 余鹏, 李建伟. 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结构与特征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2):357-360.
[7] 李甜.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