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比较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方法

收集18例接受一线尼洛替尼治疗和83例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初诊CML慢性期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结果

101例初诊CML慢性期患者3个月获得BcrAbl国际标准化比值(IS)≤10%或费城染色体阳性(Ph)≤35%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88.9%(16/18),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7.3%(47/82),P=0.012;6个月获得BcrAbl IS<1%或Ph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82.4%(14/17),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5.7%(44/79),P=0.041;12个月BcrAbl IS<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9/12,高于伊马替尼组的63.9%(39/61),P=0.460;18个月BcrAbl IS<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6/9,伊马替尼组为68.9%(31/45),P=0.896。Sokal评分低危组、中高危组患者3个月达到治疗最佳反应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9/9比76.5%(26/34)(P=0.107)和7/8比45.2%(14/31)(P=0.032)。截止到末次随访日期2016年12月31日,尼洛替尼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累积发生率为72.2%,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6.6%(P=0.021);尼洛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的累积发生率为100%,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71.1%(P=0.002)。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4%和98.8%(P=0.019),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8.9%和48.2%(P=0.045)。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少,显示出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初诊的CML慢性期患者较伊马替尼可更早达到深层次的分子学缓解,特别是对于预后评估风险高的患者,且有良好的安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在不同年龄、性别中ATP结合盒家族G蛋白亚家族2(ABCG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231142(C>A)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北京协和医院职工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男性血尿酸>416.4 μmol/L、女性血尿酸>359.6 μmol/L者纳入高尿酸血症组,另选血尿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扩增耐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BCG2基因型,分析ABCG2 rs2231142与高尿酸血症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围产期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及远期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及综合外科ICU住院并诊断为CHD相关PAH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生存和诊治等进行随访。结果入选110例CHD相关PAH孕产妇,PAH轻度者11例,PAH中度者33例,PAH重度者66例。孕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下降≥2级、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对原因不明的骨关节痛症状,尤其不能用当前疾病解释全貌时,要考虑到其他疾病所致反应性关节炎甚至急性白血病的可能,勿忽视骨髓穿刺适应证。本例患者50岁,女性,以关节痛起病,反复发热,病程中出现皮疹,曾先后或同时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下降及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诊断结缔组织病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象恢复正常。9个月后血小板骤然下降,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后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
观察目标化镇痛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共纳入126例机械通气并需要镇痛和镇静的患者,分为经验镇痛组(63例)和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目标镇痛组(63例)。经验镇痛组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常规镇痛和镇静治疗,镇静过程中进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为避免躁动RASS评分<1分。CPOT目标镇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