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健是山东省荣成市的海带养殖大户,一共养殖了3700亩海带。他的海带卖法与众不同,总要把绿色的海带变成白色以后才卖。这种奇怪的做法,已经让他积累了上亿元的财富。
海带剥皮身价倍增
李健从前做水产生意。1999年的一天,他和威海市外经贸局局长一起到日本考察水产市场,在一个海产品展览馆里,他发现一个人一手拎着一条3米长的海带,一手拿着一把菜刀,眨眼工夫就从那条不过几毫米厚的海带上,剥下足足20层海带膜。原来海带不仅能够剥皮,还能做成几百种口味不同的食品,而价格是原海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从前对海带正眼都不瞧的李建,这一次突然发现了海带身上的光环,他想,如果把家乡的海带做出各种花样,也一定能神奇的增值。
一年以后,李健再次奔赴日本,找到了函馆最大的一家海带企业。李健向对方介绍了荣城的海带资源优势,并提议对方以技术入股,双方合作生产,但对方并没有答复,只是说在适当的时机会去荣城实地看看。 尽管没有拿到技术,但李建对自己的发财梦深信不疑。回国后他破釜沉舟,用做水产生意时赚到的钱,承包了3700亩海面,开始大量养殖海带。
第二年5月,海带到了收获的季节,李健一共收割了5000吨海带,但由于没有加工设备和技术,他的海带在简单的晾晒盐渍或做成海带丝之后,以平均每公斤2块4的低价卖了出去。
艰苦拿下核心技术
这期间,他隔三岔五就给日本的那家企业发荣成海带资源的照片,并诚恳邀请对方和他合作。这一年8月的一天,日本企业终于派人来到他的海带基地。双方进行了艰苦的合作谈判。开始,日方坚决不同意把技术传授给他,见久攻不下,李健一不做二不休,郑重承诺,赚钱共享,赔钱他一个人承担。 在利益的驱动下,日方终于同意以加工技术和设备为股份与李建合作。
海带加工最基本的工序就是将海带分割。由于长期海水浸泡或室外晾晒,海带皮实际上不宜食用,加工时先要把黄绿色的海带皮剥掉。由外而内一层层剥离,海带的颜色逐渐由深变浅,直至变成乳白色。海带越往里口感越好,价钱也越高。
2003年,李健做出了大批海带膜、海带板以及海带糖等海带产品。但由于日本对海带进口实行了严格的配额限制,李健只能寄希望于国内市场大量销售。然而,面对变了颜色的海带,市场并不买账,李建栽了个大跟头。运到超市代销的产品,全部收不回来,而且资金也收不回来,市场的运转也不正常。就这样,他赔了近150万元。
2004年的一个傍晚,李健在威海的一家饭店喝闷酒,突然饭店展台上的一包海带膜让他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这个饭店在卖自己的产品。后来老板告诉他:这是朋友送的礼品,不过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产品,厨师也不知道怎么做,就随便放在架子上了。
李健一听这才恍然大悟。虽然他知道海带变成海带膜、海带板,只是绿的变成白的,厚的变成了薄的,做法还跟原来一样,不过人们不认识剥了皮的海带,而他也没有在包装上注明食用方法。就是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上的失误,他赔掉了几百万元。
趁热打铁销售上亿
李健及时换了包装,2004年10月,威海市举办海产品展销会,李健准备了大量海带,但他并不是去卖,而是提供免费品尝。通过现场验证,李健发现,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是方便海带丝、海带膜和海带糖,这三大类海带食品后来成了李健占领市场的主打品种。荣成和威海的市场渐渐有了海带加工食品的一席之地。
不久,又一个扩大市场的机遇悄然降临。2005年9月,在中国大陆有庞大营销网络的台湾统一集团来威海地区考察,李健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找到统一集团的负责人,邀请对方参观自己的海带加工厂。
对方看中了他独特的产品,而他羡慕对方的市场网络,李健趁热打铁,决定以让利的方式搭车销售。几经商讨之后,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统一集团愿意做他的销售代理。
李建的产品通过统一集团的营销网络源源不断的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开始销往日、美、德、俄等国家。尽管为了换取销售网络,利润降了很多,但李建的海带产品依然比起原始海带增值5倍以上。
从2006年开始,李健的海带年产量达到了1万吨,加工产品在原来三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销售产值达到了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