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分析了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从“大美术”理论的视角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群具体的改革内容及对策建议,对合理发展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優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5]何鑫,马振庆.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构原则的理论思考[J].理论观察,2009,(2).
[6]蒋佳,顾平.浅谈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群的改革[J].新视觉艺术,2011,(2).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優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5]何鑫,马振庆.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构原则的理论思考[J].理论观察,2009,(2).
[6]蒋佳,顾平.浅谈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群的改革[J].新视觉艺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