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真实中让人物和历史飞扬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关以创作历史架空小说而著称,其小说有别于其他架空小说对历史的肆意虚构,而是在充分的史实基础上,去设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让历史回归它的本质,成为故事的一块幕布。以人为中心去看人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让他的小说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月关在小说创作中,不甘于在传统网文套路里重复,曾尝试过多种类型的创作,最终明白打破套路不在于变化类型,而是在同一种类型中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或许为网络文学的推陈出新指明了一条发展方向。
  覃皓珺:月关老师您好,您以创作历史架空小说而著称,有人称您的小说既有二月河历史小说的严谨和内涵,又有广大YY小说的轻松氛围,请您谈谈您在创作历史架空小说时有什么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作风格。
  月关:网络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重视娱乐性。就算文以載道,也更重视载道的那条“舟”,因此在人物设计、故事设计上,必然要重视娱乐性。然而娱乐性和思想性是不是相悖的?要实现其一点,必须得损失另一点。基于这一考虑,我在故事设计上,尽量注意其生动、曲折,人物尽量鲜活、富有个人魅力。但做到这一点的同时,首先我对历史文的基础性工作特别的考究、认真。
  比如,历史背景的还原。官制、文化、习俗、服饰、精神风貌,乃至在你所写的时代,人们如何坐卧行走,有什么食物是当时所有的,当时最流行的家具木料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搜集资料,这些做到真实还原,那么你的故事即便再神采飞扬,也能有种严谨感和厚重感了。另外就是,最初我们只考虑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故事要好看,故事中的主人公,必然要有其独特的思想,或者有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理念、一个想法。打个比方,我在写《锦衣夜行》的时候,通过大量史料的搜集,发现永乐大帝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被泼了大量的污水,各种民间传说、哗众取宠的八卦消息,全都被人津津乐道。诸如燕王早有反意,诸如诛十族这些荒诞不经的民间故事,久而久之,太多的人把它当成了真正的历史,所以在创作中,我就有意识地通过详尽的史实来驳斥这些谎言。为此,在靖难之役成功前,除了主角和主角的故事属于虚构,涉及到的相关历史,全部采用详尽真实的史实,如此一来,自然保证了厚重感和网文活泼生动的特点的统一。
  在我开《醉枕江山》这本书时,获悉我所写的年代,马上就有读者说,我又要替武则天洗白了,但我在搜集了大量史料之后,发现武则天已经被洗得太白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影视剧和小说,大量以她为主角,并不断洗白,令武则天的形象与历史上的真正形象相去千里。于是,在塑造主人公故事的同时,但凡涉及武则天的部分,我均采用严谨的史实,我不用说服谁,通过故事,通过故事中那些查之有据的事件,读者自然能做出公允的判断,也许,这也是我塑造这样的重要配角的一种执念:还原。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生动而传奇、作为幕布的历史背景和作为配角的一些历史人物忠于历史,并把他们彼此间的互动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生动的、逼真的历史故事自然也就诞生了。
  覃皓珺:网络文学有着庞大的读者受众,您认为当下文学的精英化内容与通俗化受众之间的路径该如何打通?您曾经提到过,认为网络文学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机会,而随着IP热大行其道许多作者都投身于商业写作,您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学要如何在零门槛的同时平衡商业性和文学性?
  月关:何谓精英化呢?谁规定的他写的小说,就是给精英看的?谁又能确定他的读者才是精英?我的故事,同样是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读者在看,有企业家,有白领蓝领,有大学教授,有中学生……
  《水浒传》《西游记》最初是什么?在施耐庵、罗贯中把它们整理成书前,民间早就有关于其中人物的诸多故事散播于市井之间,通过说书人、戏曲艺人之口一代代传承、完善,直至在这两位手中得臻大成,如今被称为名著。而当年,它们的故事是什么?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地位较之今时今日的网络文学犹有不如。
  商业性和文学性不需要我们去人为的平衡,它会自我调节、自我实现。所谓网络文学,其实最初就是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只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之路被垄断了,其风格、特色、类型,被人为地固定了,通俗文学不仅没了渠道,甚至没了生存余地,所以当网络兴起,它报复性爆发了。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它自己也在发展、进步。最初的网络文学,其中很多当初曾风靡一时的作品,你今日再拿出来,读者会嗤之以鼻,为什么?读者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概括了:幼稚。它的桥段、它的描写、它的文学技巧性,它的思想性,都太浅白甚而幼稚。读者在成长,于是反推作者进步。作者创作故事,得到了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会自然而然地增加追求,想让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过一遍便索然无味,而开始注重其深度,不管是创作技巧,还是思想性、文学性。
  当然,文学组织、评论家等等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正确引导,才会促使这一过程的尽快实现,读者和作者,才会更快地就什么样的作品更加吸引人(这个吸引人已经不再单纯是故事的好看,而是在车载斗量的商业性作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文学性)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文学土壤中、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商业性和文学性会达到最大的和谐与统一,伟大的作品也将诞于此基础上。
  覃皓珺:您认为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审美趣味或写作渊源是否有所不同,您对现代主义文学或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怎样的态度?您认为网络文学作家是否也将如传统文学作家一样,投身于文学研究或文化推广,下一个阶段网络文学发展方向将何去何从?
  月关: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审美趣味当然有所不同,但要说到写作渊源,则网络文学还是有继承与发展的,它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新品种。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不科学的区分名词。我们说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它都能从字面上来表现该种文学最大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玄之又玄的一个名词,它本身涵盖了什么意义?只是听着很高大上,用来唬人的罢了。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现在认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一种文学思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是区别于之前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文学,同时也是其延续与发展。   那么,随着文学的发展,它依旧不断推陈出新,当新的文学形式需要一个新的定义的时候,该怎么称呼它呢?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后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挟杂了两个不那么科学的定义类型。而且,这是西方对文学发展进行的一种定义,我对此不太感冒。我觉得,中国文学,用唐宋话本,明清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来区分,或者类型划分会更明晰。
  有趣的是,当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兴起的时候,他们反传统,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
  如今,网络文学家正在重演他们曾经担当过的角色。总有一天,当网络文学生机已去,会有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再度担当同一角色,而在当下,却正是它茁壮成长的时刻。所以,下一步会如何呢?前辈们曾经走过的路,我认为后来人自会再走一遍,这是一个轮回,文学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覃皓珺:在您平時的大量创作中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在写作素材方面除了对历史的搜集您还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而阅读对写作来说也至关重要,您平时的阅读类型都有哪些?
  月关: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我爱好写作,而不仅仅把它当成谋生的工具。我当初也正是因为爱好写作,才走上了创作这条路。心中有对它的爱,欢喜于写出生动的故事、生动的人并分享于广大读者,自然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
  在写作素材上,历史资料只是一部分,对人物、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则不仅局限于历史素材和历史小说,所以我平时的阅读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并不为了自己的创作需要而刻意去选择哪一类作品阅读,唯一的选择标准是:我喜欢!网络文学都发在网上,任由读者去选择,他喜欢什么,选择什么。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游戏。我选择阅读的书时,我则已成为一个读者,不管是网上作品还是实体书,我阅读它的唯一标准也是:我喜欢。
  覃皓珺:您认为针对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从哪些路径开启?作为客座教授的您是如何转换网络文学作者与教学身份的,而作为作者的您又希望以何种方式与高校学术话语进行沟通?
  月关:现在对于网络文学的分析研究很多,网络文学的概况与现状的分析、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网络文学的核心企业分析、网络文学文学用户的分析、网络文学的的行业发展分析等等。这些当然是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学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与努力。但我觉得针对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困难。由于创作渠道的宽广,网络文学爆发出来的数量很大,而其中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常常都是大部头。网络时代的中篇小说,甚至就超过了之前传统文学中的长篇小说的体量,而遑论众多的长篇小说了。
  要把一部作品走马观花地读下来,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不要说字斟句酌地细续了。对大部分网络读者来说,一部小说再长,他们也是从第一章开始跟读,每天一般也就读到两章六千字,历经两三年时间才跟完全部更新的,毫不吃力,犹嫌不足。而这样的体量让评论家一气读完,其难度可想而知。
  评论家是“专业的读者”,要体现这个专业性,阅读的还不能仅有一两部作品,这就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尴尬,很难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全面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有更深入、更权威的研究。所以,要从这条最本质的路径去研究网络文学,任重而道远。
  我个人担任客座教授,所面对的群体主要也是文学创作者,这样我们沟通就有了共同语言。从我的创作技法、创作理念,创作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和他们有非常详尽的交流。对于学术研究,我是一个相对的门外汉,而且本身创作任务很重,也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它的研究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我通常会作为一个被问询者,对方问及他所感兴趣的问题,而我则就我的了解和看法给予他回答,由学者自己来综合分析,做出结论。
  覃皓珺:您觉得历史架空小说从最开始到现在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历史架空小说还有哪些可供发展和提升的方面和空间?
  月关:架空历史小说从最开始到现在,体现最多的是故事表现技巧的复杂化、真实化。最初的架空历史小说里的古人,恰如一个个游戏里的NPC,头脑简单,经常是主人公三言两语就能把他搞定,而随着同类的架空历史小说不断出现,读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要看人与人的思维碰撞,也不再相信今人凭着预知些未来的情况,就能纵横古代,这就需要你写的主角和配角都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真实,才能让读者折服。
  而随着时代发展,架空历史小说,包括其中大量的精品小说,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探讨以今人思维和经验、知识去改造古代,或验证其可行性的小说将越来越少,读者也渐渐会失去以改变历史的设想为主题的套路小说的兴趣。小说将渐渐回归其主体主旨,历史终将回归它的本质,成为历史故事中的一块幕布,而以人为中心去看人的故事和发展。这样,它的空间才能广阔起来,思想性、文学性才有提升空间。
  覃皓珺:当下很多人拆解了爆款网络小说的所谓“套路”,大量的雷同情节和人设令人震惊,您如何看待许多小说套路重复的情况,您又是如何不断突破套路并不断自我超越?
  月关:我不否认目前网络小说中存在着一些套路小说,情节雷同,人设雷同。而类似的现象不仅体现在网络小说中,传统小说也罢,影视作品中大量的跟风之作、蹭IP之作,又何尝不是如此?逐利而已。但是其中模仿而不创新的,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即便是因为年轻一代读者每年都有新加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没有看过之前的一些旧作,因而对模仿的新作视为全新的作品而去追捧、阅读,从而让一些作者觉得“得计”,但要知道,现在的作品要想价值最大化,它是要做各种转化的,尤其是影视这个对各种版权运作都有用的“放大器”。大量重复情节、套路情节,不管是模仿自己的前作还是模仿他人的作品,在这个“放大器”面前,都将暴露它的本质,影视作品中很忌讳大量的重复情节,而每一个成功起来的作者都不会放弃这个全范围覆盖的“放大器”,那就会逼着他去“创新”了。
  创作类型之多的网络作者,恐怕很少有人如我一般尝试类型之多了。我写过都市、武侠、东方玄幻、西方玄幻、穿越历史、历史传奇等很多类型,不想重复自己,不想重复套路是其中最大执念。不过我渐渐意识到,不重复自己,不做套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类型上的改变。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诸部大作都是武侠,又何尝套路过呢?所以我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类型中,努力创作不同的人并结合以不同的风格来写作,从而避免套路、超越自我。
  覃皓珺: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文化承载量十分有限,类型化为主的特性限制了其内涵表达,您认为网络文学是否足以承载当下的文化风尚或担当某种文化使命?
  月关:后现代主义作家出现之初,现代主义作家这样批评过他们。白话文小说家出现的时候,文言文小说家批评过他们。只是因为史料的有限,我很遗憾,不知道纸张出现的时候,有没有拿着刀子在竹简上刻字的人如此批评过在纸上写字的人们。网络文学从诞生发展至今,还不到20年的时间,不如耐心一些,且让事实来说话吧。
  覃皓珺:您的作品《回到明朝当王爷》正在进行影视改编,影视改编对于文学作品总有不能全部还原的缺憾,如果对您的作品进行影视剧改编,您觉得最不能折损的是哪些部分或方面?最后,对于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您有哪些建议?
  月关:对于小说的影视化,我反对的是不懂创作故事的人,因为他是制作方,拥有更多话语权,便不尊重原著,偏在他不熟悉的领域去主导创作。我反对那些总是盯着当下的爆款作品去蹭热点的行为,他们容易无视故事设定与背景是否与其一致,也不去将作品中的优点放大。因为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出于拍摄特点而进行适当的改编我则是认同的。
  对于网络小说创作,我们原本可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是,出于影视改编的需要,有些基本问题则必须正视,并在创作时小心避免。不仅是一些都市小说不切实际的过度YY,一些历史小说的大改历史,最后改得面目全非。即便是仙侠玄幻小说,也必然得注重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计、逻辑性的严密,而不能“信马游缰”,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枷锁,而是让作品在精彩好看的基础上,更严谨、更真实、更可以反复品味的一个条件,是好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棵叫雪的树  谁也不知道,这棵叫雪的古树  长在哪,有多大  一辈子开了多少花  只知道讯息来自  遥远的西伯利亚  断崖式空降的寒流  为南方,捎带了几片青涩雪花  少女似的,浅浅地开放着  深深地扎进心窝,入怀即化  看着一统天下的童话  真羡慕生长在雪树周围的  小桥流水人家  若要翻阅童年故事  他们应该可以随手摘一朵雪花  而不像我,有时等了一年  来或不来,开或不开  还得不到一个肯
期刊
回到文学,回到阔别已经很久的家  陈伟华(以下简称“陈”):我没记错的话,你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二十岁前后在《上海青年报》发表第一个小散文,在《长白山》文学杂志头条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那还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紧接着,你的短篇小说《你不要烦我》和《小城有家羊肉铺》,分获《湖南文学》新秀选拔赛三等奖和二等奖,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长命乐》,获湘赣两省征文赛一等奖。但不过十年,你就转身离去,直到最近
期刊
在过去的2016年中,改编自话剧的《驴得水》是一部饱受争议的电影,其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电影在内容上的深刻性与形式上的保守性之间的矛盾。在内容上,该电影保留了话剧的社会寓言特色,用喜剧形式讲述了一个触发人性并涉及社会现实问题的故事,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反思热潮。然而,在形式上,该电影依然遵守了话剧舞台的表现形式,甚至几乎无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性,使得电影的表现魅力没有发挥出来。如此看来,如何评价《驴得
期刊
覃皓珺:2013年,您和朋友们成立了编剧帮,一直在编剧界非常活跃,编剧帮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目前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宋方金:编剧帮不是个帮会,而是个微信公众号,可以帮编剧免费处理法务问题,也可以帮编剧对接一些工作。因此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间公益性质的组织。目前中国的编剧没有经纪人意识,在美国,不管是演员、导演还是编剧,必须与经纪人签有代理合同,由经纪人与制片人进行沟通,那么这中间就需要背书。当年
期刊
如果从1998年发表《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一文算起,陈定家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与研究已近二十个年头,为推进当代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呕心沥血,硕果颇丰。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社科院重大课题以及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200余篇文章,几乎都与媒介及网络有关。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词典》“陈定家”词条有比较简洁的概述。他的研究,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发展
期刊
王青:应《创作与评论》杂志之约,今日有幸与您进行一次深度访谈,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关于网络文学发展的问题。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开启网络文学的研究之旅的?  陈定家:如果从1999年发表的《电脑高科技的兴起与古典艺术的终结》算起,我关注网络文学也快有20年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己有什么先见之明。我选择网络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与我长年从事编辑工作有关。1979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是学生刊
期刊
1962年生于湖北红安,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数字信息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网站”负责人,《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新媒介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全国网络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发展战略学会文化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特聘研究员。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史哲》《人
期刊
对于人的种种现实困境,编剧宋方金有他独特的出发点和个性化的处理方式,他常常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戏剧性的瞬间,并从这个切口深入下去,展现人物每一步的选择与行动,实现对人物心灵世界的观照。本文试从一个切口入手,探索编剧宋方金的故事世界。  一、對“尴尬”人生的注视  “尴尬”源于个体与社会相遇时产生的异物感,但又不同于激烈的排异反应,人物在世界与自我意识的交界处,焦灼地寻找着与自我、他人和世界兼容的方案;
期刊
猫腻认为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内化的表现,中国古典文学资源和当代文学对他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漫长的阅读和写作积累中,其逐渐成型的叙事话语中慢慢体现出的审美情怀成为其小说的显著标志。在他看来,情怀不仅仅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是一个作者区别于另外一个作者,一个作品不同于另外一部作品的根本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作家不断挑战自己,力求文本的经典性,让读者在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中感受网络文学所承载的积极
期刊
2016年度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立足于本土资源,既深情回望传统文化资源,又着力状绘当下社会图景,兼及都市与乡村两个场域,呼唤式微的价值立场,反思市场主导下的社会问题,描摹理想的人生状态,对人之存在及意义展开了多维而细致的书写,承继了湘籍作家一贯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凭借多元的创作立场与资源,推动着湖南文学的发展。面向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创作空间,并将其作为文学表现主体,无疑是2016年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