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把以往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以达到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整体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引进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亮点。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笔者也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综合性活动应紧密联系教材。新课改以来,综合性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许多五花八门,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更觉得课堂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性活动不能单独地搞形式,它一定要紧密地结合教材,把教材当成一口知识的深井,让学生用“综合性学习”这座钻探机不断地去挖掘,提取其丰富的宝藏,把教材当成一种载体,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这种工具不断地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2 把握内涵,准确综合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达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内容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语文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当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确实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准确地遵循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的特点,以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组织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3 精心指导,有序开展
具体指导与开展的操作如下:一是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课文)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二是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制订出各自的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或上网搜索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在上“探索月球的奥秘”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一到两个关于月球的信息,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关的格言、俗语、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这样,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而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也是教师指导、激发、激励的方向。
4 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母亲的一言一行;其次让学生各抒己见,口头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板报或主题班会。这一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
5 注重过程,展示成果
综合性学习就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和要求,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然后人人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共同完成活动的内容,达到活动的目的。如在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八年级语文下册)时,先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然后安排学生访问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最后在全班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兴趣浓,有的还列出了活动计划……到了交流时,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整理成果,有的还把形状不一的各色香包及粽子带到班里让大家欣赏、品尝,以体现自己的参与能力及家乡的文化底蕴,也更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这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话可说,表达大胆,既激发了兴趣,也锻炼了胆量,更提高了能力,还真正参与了实践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1 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综合性活动应紧密联系教材。新课改以来,综合性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许多五花八门,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更觉得课堂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性活动不能单独地搞形式,它一定要紧密地结合教材,把教材当成一口知识的深井,让学生用“综合性学习”这座钻探机不断地去挖掘,提取其丰富的宝藏,把教材当成一种载体,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这种工具不断地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2 把握内涵,准确综合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达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内容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语文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当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确实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准确地遵循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的特点,以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组织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3 精心指导,有序开展
具体指导与开展的操作如下:一是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课文)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二是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制订出各自的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或上网搜索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在上“探索月球的奥秘”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一到两个关于月球的信息,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关的格言、俗语、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这样,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而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也是教师指导、激发、激励的方向。
4 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母亲的一言一行;其次让学生各抒己见,口头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板报或主题班会。这一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
5 注重过程,展示成果
综合性学习就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和要求,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然后人人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共同完成活动的内容,达到活动的目的。如在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八年级语文下册)时,先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然后安排学生访问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最后在全班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兴趣浓,有的还列出了活动计划……到了交流时,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整理成果,有的还把形状不一的各色香包及粽子带到班里让大家欣赏、品尝,以体现自己的参与能力及家乡的文化底蕴,也更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这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话可说,表达大胆,既激发了兴趣,也锻炼了胆量,更提高了能力,还真正参与了实践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