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像只是隔了一夜的时间,门前的桂花树就开花了。点点橘黄,掩映在碧绿的枝叶间,像是小姑娘羞涩的心事,热烈而芬芳。我情不自禁地走近桂花树,闭上眼睛,贪婪地嗅着这满树桂花的芳香,丝丝缕缕,沁入心脾。
  微风轻拂,花枝摇曳,有点点花瓣飘落。此时,香气更甚,感觉到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迎接着这醉人的花香。“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望着眼前的这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橘红色的花朵,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在阳光下闪着橘红色的光,如点点燃烧的火焰。
  记忆中老屋的院子里也有这样一株桂花树。树干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终年葱绿,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每到中秋节前后,便有金黄色的花朵缀满枝叶。桂花的花朵极小,如米粒般,呈金黄色,香气却是浓郁扑鼻。一朵桂花的花期不长,也就三五天,但一树桂花,却能持续半个月。等到花开满枝桠,母亲会找来一张白色的塑料布,仔细地铺在桂花树下,然后用一根长长的细竹杆,轻轻地敲打在树枝,受到振动后的桂花纷纷下落,如同下了一场桂花雨,塑料布上瞬间便积满了一层金灿灿的桂花,芬香四溢。母亲将收集来的桂花,仔细剔除花梗、树叶等杂物,然后用盐水浸泡半小时,晾干,放入透明的玻璃罐中,制成了桂花茶。
  母亲的桂花茶刚刚做好,我就迫不急待要品赏。新鲜的桂花茶香气馥郁浓烈,如果再加上一两匙蜂蜜,味道更为淳正,甘甜,清冽的芳香在口中经久不散,回味悠长。后来,老屋拆迁,桂花树也面临着迁移的危险。但树形过大,当时又没有挖掘机等大型设备,迁移这样一株有着数十年树龄,三丈多高的桂花树,是个很大的技术难题。新落成的院子太小,无法安置它,和父母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将桂花树留在原处。
  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母亲依然喜欢提着竹篮,将采摘的桂花制成桂花茶。无论我身在何方,总能品赏到母亲亲手制作的桂花茶,品味着那一缕缕带着母爱温情的桂花茶,心中的滋味亦甜亦涩。甜的是父母亲身体尚好,能劳能作;涩的是远离故土,不能常常伺奉于父母左右。
  二○一二年,老屋那块地被征收,桂花树又面临着被砍伐或移置的命运。母亲自是不舍,却也无可奈何。虽然有人出高价购树,但这桂花树就像是我们家庭成员中的一部分,岂能用金钱来衡量?可是再也找不出一块合适的空闲地,来安置这棵高大美丽的桂花树?母亲终日忧心重重,担心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妥善处理桂花树,而难逃被砍伐的恶运。
  好在后来,有一远房亲戚家门庭甚大,同意收留此树。桂花树移植过去,母亲每隔一段时间,都借故去看看。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更何况是这样一株老树,重栽后的成活率极低。迁树的时候,我特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又请教了不少林木专家,亲自回家指挥着亲戚们移树。
  为了不伤及树根,我们让挖掘机挖得很深,尽量不损伤主根,并保留了很多的原土。树移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缄默着,枝叶枯黄。那年秋天,只开了极少几朵花,原来树跟人一样,也是留恋故土的,新环境固然好,其适应过程也是漫长而难熬的。我们都很担心,那桂花树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心里有些难过,就好像失去了一件珍贵的东西。
  第二年谷雨过后,惊喜地发现这株桂花树初绽新芽。这次的移植,对于这株老桂花树来说,无疑是元气大伤。经过一年的沉寂,它才慢慢地复苏,生长真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一年的秋天,桂花树也只是象征性地开着一些花朵。在迁移前,剪去了它大部分的枝叶,早没有“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的盛景,但也有着“临风飘翠锦,映日乱非烟”之后的幽香,一丝一缕,渐入情怀。
  如此过了两三年,桂花树在新主人的精心照顾下,也渐渐勃发出生机。端午节去了亲戚家,看到院中的桂花树,枝叶已繁茂。看到它,犹如見到久违的老朋友。轻抚树干,灰褐色的树皮,斑斑点点,犹如时光留下的沧桑。当年移栽时留下的伤口,早也结痂,并从旁边绽出新枝,在阳光下,仿佛被涂上了一层绿色的油彩,熠熠闪亮。亲戚笑着说,这树总算活过来了,不然你妈会心疼死的。看今年的长势,秋后的桂花一定灿烂。到时候你可要再回来,我也给你做桂花茶。一旁的母亲也笑了,说:“等桂花开了,我也过来,我们一起做桂花茶。”
  午后的阳光,明媚而温暖。亲戚家在桂花树下放置了古桌古凳,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笑声染白了清浅时光。或许是成长,或许是时代,特别是一些老人都离世之后,很多亲戚之间的往来就变得越来越少了。父亲和母亲来自两个大家族,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甚是热闹,七大姑八大姨,无论多远都会聚到一起。
  那时候,爷爷和外公尚健在。我们先在外公家,然后回爷爷家。两处都是热闹非凡,大人们喝酒聊天,小孩们追逐玩耍。那是我们童年中最快乐的幸福时光。可是这些时光,不知从何时起,慢慢地消失了。亲戚之间开始变得陌生,即使在节假里偶然遇到家族里的某位长者或者他们的孩子,见面之后,除了几句客套话,似乎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语言和那种由衷的亲切。
  而父母跟这家亲戚,可能因为这株桂花树的原因,这些年来,多有走动。虽然是远房亲戚,关系反而更近。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就像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风,就会随风飘荡到未知的空间里游荡,然后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停留下来,发芽,生根……
  下班回来,发现桂花树上有很多枝条被折断,留下一个个触目的伤口。地面上也多了一层桂花,似是遗落在地的碎金。第二天,桂花开得更盛,香气更为浓郁,地面的落花较昨天更多。母亲不在这里,不然看见了一定会心疼这些桂花,可以做出多少桂花茶来。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我再次望着眼前的桂花树,枝繁叶稠,在阳光下开满了花。桂花较之其他花树,似乎过于安静和谦慎,没有桃李那般明媚,张扬,而是细碎,繁密,族拥在枝叶间,安然而娴静,却是满庭的暗香袭人。不由地想到母亲的一生,也如同这桂花树,从娘家到婆家,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却把最美丽的芳香奉献给我们。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样喜欢桂花树,喜欢桂花茶的清香。原来这一切,都是母亲最无私的馈赠啊!
其他文献
“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此话极言黄山山秀,九寨水美。黄山松,棵棵均独特;九寨水,池池皆神奇。  九寨是九寨沟的简称,位于四川西北部,介于川甘边境,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著名的世界级风景区。  九寨沟因沿沟有藏族古老的九个村寨而得名。九个村寨自下而上沿沟分列:西七东二,坐落在南坪县城40多公里的岷山之中。昔日偏僻地,现今成热土。  九寨沟由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组成。称它为沟,实
期刊
世人皆知,山海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固若金汤。可为何不攻自破,让满清兵长驱直入?  事与愿违,明王朝防异族修长城最卖力,殚思极虑。可异族为何轻而易举破城入关?  登上山海关,一连串的历史问号,浮现在我的脑际。我问谁?  问关外,风沙漫卷,疏林摇头;问关内,城廓巍峙,默然不语。  人们,已淡漠了坚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  夕阳残照。头上,山海关箭楼下,“天下第一关”五个古朴肃穆的大字,鲜红似血。  脚下,
期刊
2015年秋季的一天在阿里地区开会,到了晚上,一起来的几个人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房子里闷得慌,就披衣出了酒店,顺一条人行道信步往前走。走出一道窄窄的巷子,穿过一条长满班公柳的小道,下一段缓缓的石台阶,我便来到了狮泉河畔。  河畔上平平展展,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卵石,河水就在这卵石滩里蜿蜒,时而分成七八个细蛇似的小股,时而又汇成一整条蟒蛇样的巨流,绿汪汪地打着转儿向下游流去。没有水的石滩上长着一坨一坨
期刊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美梦。一看时间才上午六时多,凌晨三时多方到达黄山脚下的汤口镇,枕着黄山入眠不到三小时。但在“游遍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动力的驱使下,我们还是踏上了游黟县的古村落西递、宏村的旅途。  安徽黟县,来前查了《辞海》:黟作黑貌解。一个县拥有黄山和古民居西递、宏村二处世界文化遗产。“黟”字再难读难写,也要读准写正。  黟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达31
期刊
藏语中把上方或上游叫多油。多油村地处孔雀河上游、普兰县上方,就得了这么个村名。这个村是我工作上的联系点,经常去,所以就熟悉。  多油村距县城五公里,坐落在纳木那尼峰山下,临着孔雀河。山与河中间的大平台上,片片农田如画,丛丛树木成荫,一栋栋碉堡般的白房子花撒在农田和林荫之间。村子是半农半牧区,七八个自然组、二三百户人家,村风正、民风淳,十里八乡有名声。  村子边上有两条季节河顺山坡而下,天暖了水很大
期刊
沈阳故宫,我来了。  半天的时间,你6万多平方米,叫我怎走遍?你10多个院落300多间房屋,让我走哪间?  我不是来浏览金碧辉煌的崇政殿,也不是来观赏雄伟壮观的十王亭,而是来寻找忠奸同室的三官庙。  三官庙,现叫太庙。不管皇帝们如何改建更名,叫三官庙时,这里发生的人我是非,永不磨灭。  真的是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进入皇宫正门大清门,刚左拐便是太庙。  我惊诧于太庙地势之高。沈阳故宫本来
期刊
到西递是从一则史实开始的。据西递《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此时,从《中国古代史概要一览图》上看,唐朝粉红色的标誌已到了最后一格,将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唐朝末代皇帝李晔路过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产下一男婴。李晔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就将婴儿托付给婺源人胡三带回家乡抚育,取名胡昌翼。此后朱温篡位,果然杀了李晔全家,立国后梁。170多年后,胡昌翼的后人胡士良路过西
期刊
“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11个字,说什么?这是一封从周口店发回北京的电报:发现头盖骨!至今,仍被认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  这一爆炸性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从北京传向世界,国际学术界激动地称它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时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  而这块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时年25岁的裴文中,也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的考古学家。  这不是一般的发现
期刊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烟雨空濛,雾失山城。只一夜功夫,我们便从成都乘火车抵达重庆。此行专程赶来欣赏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崛起于我国北方石窟艺术走向衰落之际,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晚期之作,专家定位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  文化遗产,凡上得世界级的,自是无与伦比。中国文化遗产千千万,到2004年为止,已有30处被聯合国授此殊荣。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与佛结缘的有5处,占六分之
期刊
离开菁菁的校园,我在凯里这座轰轰烈烈发展的城市栖息了十多个年头。人的一生有多少十多个年头?称不上诗意的栖居,但活得惬意、舒适,没有大起大落。多年来,我遵循生活的规律,上班,读书,写作,把自己人生的车辆置放在平稳的轨道上,日复一日。一直以来,我并没有把自己优越化,时时保持着对生活的严谨、自拘,总是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诚恳和辛勤迎接生命中的种种挑战,习惯了挑战也就习惯了生活。在平静的每一个日子里,艰难地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