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皆知,山海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固若金汤。可为何不攻自破,让满清兵长驱直入?
事与愿违,明王朝防异族修长城最卖力,殚思极虑。可异族为何轻而易举破城入关?
登上山海关,一连串的历史问号,浮现在我的脑际。我问谁?
问关外,风沙漫卷,疏林摇头;问关内,城廓巍峙,默然不语。
人们,已淡漠了坚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
夕阳残照。头上,山海关箭楼下,“天下第一关”五个古朴肃穆的大字,鲜红似血。
脚下,是土筑砖包的明长城山海关。
你可知道明朝修的长城有多长?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长达5130公里,一万华里,绰绰有余,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当时,全线的官兵多达十万人。坚城精兵,似乎构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也许是朱升“高筑城”的建议使朱元璋获益匪浅。有明276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止过修长城。帝裔们比祖宗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长城被看成华夏与外夷的分界线,或者说是胡汉的分域点。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起首。600多年前,朱元璋部将徐达风卷残云追元兵至关外。敌人遁入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大漠,鞭长莫及。
于是,徐达在此筑起了东枕燕山,南襟渤海的坚固军事工程山海关,连接长城,以城为关。
山海关横亘在辽西走廊上,把华北和东北截然分开。
苍穹之下,长城如巨龙沿崇山峻岭蜿蜒而来。山海关燕山为座,大地为基。如此,似乎尚嫌不足,把老龙头伸进渤海里,形成了巨龙吸水的威武造型。
无可置疑,任谁踏进山海关,都会由衷赞叹它的雄伟:五层楼高的城墙,近十米厚的城墙。从军事意义上说,它确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巍然关隘。
可就是这样的雄关,清兵却能兵不血刃地开进来,雄在哪里,关住了谁?
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只能由始作俑者的朱明王朝,特别是明末的几位昏君来回答。
明末100余年间的6位皇帝,一半短命,一半玩家。泰昌未玩先死,登基仅1年;隆庆登基6年便死;崇祯不玩亡国。而国祚稍长的都是大玩家。
嘉靖在位44年,整天沉缅道家玩方术,装神弄鬼求长生,把老命搭上了,口里还含着长生不老丸。万历10岁登基,在位47年。亲政的38年中,竞有25年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把整个国家弄得乌烟瘴气,天昏地暗。天启在位7年,玩的是殺人把戏,残杀东林党人。杀人如麻,恶贯满盈,22岁便一命乎哉。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天启的丧钟敲响那年,关外大敌皇太极净鞭山响,当上了皇帝。这绝非历史巧合,而是实力较量的结果。
当时,大金名义上仍是明属,连桀鹜不驯的努尔哈赤都授明职,自己也只称汗王。而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便公然称帝,藐视明朝。
史家认为,皇太极当皇帝,改国号大金为满清,与明朝分庭抗礼,标志着满清羽翼已丰,问鼎中原的决心已下!
如日中天的满清,已不把病入膏肓的明朝放在眼里了。
崇祯在风雨飘揺中接过乃兄天启的烂摊子,想要励精图治已势不可为,回天乏术了。
一代代种下的苦果,让倒霉鬼崇祯来吞,这是历史的不公。
内政不举,民不聊生,城防再坚固也无用。不是吗?吴三桂一个意念,山海关便关门洞开。
难怪康熙帝驻足山海关不无揶揄地感慨:“当时废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这诗,是一个胜利者后代的心声,嘲讽挖苦了大肆修长城的朱明王朝:长城筑怨,有血肉筑就的长城就可高枕无忧吗?在不修长城的康熙看来,心防重于城防,内政重于外防。
我无意置评满清入关的优劣,也不忖度其天时地利与人和,倒是想起了300年前的山海关麈战。时在1644年,农历甲申年。
这场改朝换代的麈战,却是由三个中青年人指挥的。李自成38岁,多尔衮和吴三桂均32岁。乱世出英雄,三方统帅,在山海关内外斗智斗勇,进行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决战。
从关外的一片石到关内的小石河,千军万马在殊死拚杀……
我默然无语,心中千万次地叩问脚下的山海关,为何这场战争如此重要?为何胜者败而败者转胜?为何弱者强而强者转弱?
山海关,你何以让吴三桂关门洞开?
是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面对前有多尔衮的十多万满清铁骑,后有李自成20万大顺军队,犹如两盤石间一鸡蛋,危若累卵。吴三桂拥6万人马,虽也号称关宁铁骑,但用来自立自救犹如抱薪救火,自是螳臂挡车。
想不到明王朝九万里山河,成群将领,数百万军队,竟萎缩成一座山海关,一个吴三桂,6万军队。
这点力量,用来拥明护明,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夹缝求生,用作筹码,则可待价而沽。吴三桂厉兵秣马,或联李抗清,或联清抗李,二者必居其一。他首鼠两端的秉性,决定了他绝不会鸡蛋碰石头,去拼无所谓的“贞忠报国”。而李自成、多尔衮也在千方百计招降吴三桂。
凭心而论,在抗击异族方面,李吴联盟的可能性较大。吴三桂也已表示投顺李自成并已付诸行动。然而,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刑拷明降将吴父吴襄逼饷助军,吴三桂兔死狐悲,想到自己到头来也是明降将,终于同李自成反目成仇。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刘宗敏为雀驱丛、为鱼驱渊,挥舞棍棒,把吴三桂驱向多尔衮。
多尔衮则摇着橄榄枝,回信吴三桂:“若率众来顺,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
吴三桂接过橄榄枝,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清兵入关。
雄伟坚固的山海关,不攻自破!破在民族败类的意念间。
山海关,你何以让李自成转胜为败?
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大顺军欢喜若狂,陶醉了!
什么叫陶醉?陶醉就是热衷或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大顺军沉醉于胜利,热衷于享受。
整个大顺军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之中,在纸迷金醉中丧失斗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数住进京城里。一辈子没见过的金碧宫殿;梦寐以求的绝色美女;信手可拈的山珍海味;举手之劳的玉液琼浆……他们陶醉了,醉得不成体统,醉得晕头转向。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平时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为何一入京纪律就如此松弛。将领们占据高宅大院,你有禁止吗?几十万士兵惊民扰民,你有制止吗?
大顺军张狂了,松懈了,纵情享受,他们是在饮鸩止渴啊!
到了吴三桂公开扯旗对抗,李自成才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眼看吴三桂支持不住时。清兵突入战场,击溃了大顺军。
山海关,成了李自成的“滑铁卢”。
山海关,你何以让多尔衮长驱直入?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年轻气盛,雄才伟略,他获悉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遂起全国之兵10多万,拟绕道蒙古,进入密云出击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借兵信函,多尔衮喜从天降。山海雄关,不可跨越,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多尔衮当机立断,转道南下。骠悍的满清铁骑,风驰电掣直奔山海关。
多尔衮足智多谋,怕吴三桂诈他入关,与李自成合军灭他,即让吴三桂同李自成厮杀。他拥军不动,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以逸待劳。李吴决战,两败俱伤,多尔衮把握战机,挥军掩杀,赢得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清吴联军,乘胜追击李自成,占领北京。
山海关战役,多尔衮成了大赢家,奠定了他清朝实际缔造者的地位。
这样,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终于成了万里长城异族轻而易举进入的第一关。
步下山海关。要去不远处的姜女庙。我纳闷: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何以毗邻要建个哭倒了长城的姜女庙?
我再次叩问中国铁血军事舞台、令人颤抖的山海关!
事与愿违,明王朝防异族修长城最卖力,殚思极虑。可异族为何轻而易举破城入关?
登上山海关,一连串的历史问号,浮现在我的脑际。我问谁?
问关外,风沙漫卷,疏林摇头;问关内,城廓巍峙,默然不语。
人们,已淡漠了坚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
夕阳残照。头上,山海关箭楼下,“天下第一关”五个古朴肃穆的大字,鲜红似血。
脚下,是土筑砖包的明长城山海关。
你可知道明朝修的长城有多长?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长达5130公里,一万华里,绰绰有余,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当时,全线的官兵多达十万人。坚城精兵,似乎构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也许是朱升“高筑城”的建议使朱元璋获益匪浅。有明276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止过修长城。帝裔们比祖宗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长城被看成华夏与外夷的分界线,或者说是胡汉的分域点。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起首。600多年前,朱元璋部将徐达风卷残云追元兵至关外。敌人遁入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大漠,鞭长莫及。
于是,徐达在此筑起了东枕燕山,南襟渤海的坚固军事工程山海关,连接长城,以城为关。
山海关横亘在辽西走廊上,把华北和东北截然分开。
苍穹之下,长城如巨龙沿崇山峻岭蜿蜒而来。山海关燕山为座,大地为基。如此,似乎尚嫌不足,把老龙头伸进渤海里,形成了巨龙吸水的威武造型。
无可置疑,任谁踏进山海关,都会由衷赞叹它的雄伟:五层楼高的城墙,近十米厚的城墙。从军事意义上说,它确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巍然关隘。
可就是这样的雄关,清兵却能兵不血刃地开进来,雄在哪里,关住了谁?
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只能由始作俑者的朱明王朝,特别是明末的几位昏君来回答。
明末100余年间的6位皇帝,一半短命,一半玩家。泰昌未玩先死,登基仅1年;隆庆登基6年便死;崇祯不玩亡国。而国祚稍长的都是大玩家。
嘉靖在位44年,整天沉缅道家玩方术,装神弄鬼求长生,把老命搭上了,口里还含着长生不老丸。万历10岁登基,在位47年。亲政的38年中,竞有25年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把整个国家弄得乌烟瘴气,天昏地暗。天启在位7年,玩的是殺人把戏,残杀东林党人。杀人如麻,恶贯满盈,22岁便一命乎哉。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天启的丧钟敲响那年,关外大敌皇太极净鞭山响,当上了皇帝。这绝非历史巧合,而是实力较量的结果。
当时,大金名义上仍是明属,连桀鹜不驯的努尔哈赤都授明职,自己也只称汗王。而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便公然称帝,藐视明朝。
史家认为,皇太极当皇帝,改国号大金为满清,与明朝分庭抗礼,标志着满清羽翼已丰,问鼎中原的决心已下!
如日中天的满清,已不把病入膏肓的明朝放在眼里了。
崇祯在风雨飘揺中接过乃兄天启的烂摊子,想要励精图治已势不可为,回天乏术了。
一代代种下的苦果,让倒霉鬼崇祯来吞,这是历史的不公。
内政不举,民不聊生,城防再坚固也无用。不是吗?吴三桂一个意念,山海关便关门洞开。
难怪康熙帝驻足山海关不无揶揄地感慨:“当时废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这诗,是一个胜利者后代的心声,嘲讽挖苦了大肆修长城的朱明王朝:长城筑怨,有血肉筑就的长城就可高枕无忧吗?在不修长城的康熙看来,心防重于城防,内政重于外防。
我无意置评满清入关的优劣,也不忖度其天时地利与人和,倒是想起了300年前的山海关麈战。时在1644年,农历甲申年。
这场改朝换代的麈战,却是由三个中青年人指挥的。李自成38岁,多尔衮和吴三桂均32岁。乱世出英雄,三方统帅,在山海关内外斗智斗勇,进行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决战。
从关外的一片石到关内的小石河,千军万马在殊死拚杀……
我默然无语,心中千万次地叩问脚下的山海关,为何这场战争如此重要?为何胜者败而败者转胜?为何弱者强而强者转弱?
山海关,你何以让吴三桂关门洞开?
是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面对前有多尔衮的十多万满清铁骑,后有李自成20万大顺军队,犹如两盤石间一鸡蛋,危若累卵。吴三桂拥6万人马,虽也号称关宁铁骑,但用来自立自救犹如抱薪救火,自是螳臂挡车。
想不到明王朝九万里山河,成群将领,数百万军队,竟萎缩成一座山海关,一个吴三桂,6万军队。
这点力量,用来拥明护明,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夹缝求生,用作筹码,则可待价而沽。吴三桂厉兵秣马,或联李抗清,或联清抗李,二者必居其一。他首鼠两端的秉性,决定了他绝不会鸡蛋碰石头,去拼无所谓的“贞忠报国”。而李自成、多尔衮也在千方百计招降吴三桂。
凭心而论,在抗击异族方面,李吴联盟的可能性较大。吴三桂也已表示投顺李自成并已付诸行动。然而,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刑拷明降将吴父吴襄逼饷助军,吴三桂兔死狐悲,想到自己到头来也是明降将,终于同李自成反目成仇。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刘宗敏为雀驱丛、为鱼驱渊,挥舞棍棒,把吴三桂驱向多尔衮。
多尔衮则摇着橄榄枝,回信吴三桂:“若率众来顺,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
吴三桂接过橄榄枝,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清兵入关。
雄伟坚固的山海关,不攻自破!破在民族败类的意念间。
山海关,你何以让李自成转胜为败?
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大顺军欢喜若狂,陶醉了!
什么叫陶醉?陶醉就是热衷或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大顺军沉醉于胜利,热衷于享受。
整个大顺军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之中,在纸迷金醉中丧失斗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数住进京城里。一辈子没见过的金碧宫殿;梦寐以求的绝色美女;信手可拈的山珍海味;举手之劳的玉液琼浆……他们陶醉了,醉得不成体统,醉得晕头转向。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平时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为何一入京纪律就如此松弛。将领们占据高宅大院,你有禁止吗?几十万士兵惊民扰民,你有制止吗?
大顺军张狂了,松懈了,纵情享受,他们是在饮鸩止渴啊!
到了吴三桂公开扯旗对抗,李自成才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眼看吴三桂支持不住时。清兵突入战场,击溃了大顺军。
山海关,成了李自成的“滑铁卢”。
山海关,你何以让多尔衮长驱直入?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年轻气盛,雄才伟略,他获悉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遂起全国之兵10多万,拟绕道蒙古,进入密云出击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借兵信函,多尔衮喜从天降。山海雄关,不可跨越,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多尔衮当机立断,转道南下。骠悍的满清铁骑,风驰电掣直奔山海关。
多尔衮足智多谋,怕吴三桂诈他入关,与李自成合军灭他,即让吴三桂同李自成厮杀。他拥军不动,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以逸待劳。李吴决战,两败俱伤,多尔衮把握战机,挥军掩杀,赢得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清吴联军,乘胜追击李自成,占领北京。
山海关战役,多尔衮成了大赢家,奠定了他清朝实际缔造者的地位。
这样,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终于成了万里长城异族轻而易举进入的第一关。
步下山海关。要去不远处的姜女庙。我纳闷: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何以毗邻要建个哭倒了长城的姜女庙?
我再次叩问中国铁血军事舞台、令人颤抖的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