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教学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农业院校学生篮球课教学采用了“多角色”教学法,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实验研究,为探索一条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激发学生锻炼兴趣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2009级篮球选项课学生120人,随机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进行一学年的篮球教学实验。
2.研究方法
(1)测量法。2010年5月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检测细则对研究对象进行形态、机能、体能检测。经过一年的实验后,于2011年5月进行第二次检测。
(2)问卷调查法。一是调查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表由10组症状群组成,每组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分5个等级。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其社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35~47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每个条目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二是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填表调查,调查采用“测量—再测量”方法,信度系数达0.91,问卷可靠性较高。
(3)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书籍、期刊、杂志和研究成果,聘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4)数理统计法。对测量、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
(5)实验控制手段。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时数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多角色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②实验组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相指导、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方式。
③实验组根据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选定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症、恐惧症四项心理指标作为实验参数,具体实验教学手段有:一是躯体化教学手段。采用教学比赛、专项素质训练、讲评鼓励等手段。每次课安排专项素质训练内容,适当安排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通过对学生的心率监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人际关系敏感教学手段。利用教学比赛和课外篮球比赛,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断变化练习组合、学生之间互相指导、互相评价的学习方法;学生扮演教师、组长和学生等多种角色。三是抑郁症教学手段。通过在篮球比赛中教练员、队长、队员角色的不断变化,满足学生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心理;通过成功的角色扮演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充分宣泄。四是恐怖症教学手段。安排有恐惧症的学生充当见习教师、教学组组长、裁判员、教练员等角色,对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每次课应有2至3个角色变化内容。
④根据实验前、实验中测试的学生身体素质、人体机能情况的不同,教师安排相应的扮演角色,分别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人体机能的目的。
⑤根据实验前、实验中测试的情况按不同心理特点,教师将实验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各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个别化心理提示。
⑥课外篮球竞赛活动,教师要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放学后,自主进行篮球动作技能学习和篮球比赛活动,增加学生整体的运动时间,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人体机能,增进社会健康的目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指标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出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区别对待,施加运动因素,加大学生运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指导,达到了改善与提高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素质的目的。
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从实验前调查情况看,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存在差异,经过实验后比较,实验班好于对照班,效果是显著的。实验班采用“多角色”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开导、引导、传导,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
3.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健康状况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社会健康三个纬度均值都有提高,表明在篮球课中教师运用多角色教学法有利于渗透社会健康教育内容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偏激看法,能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2009级篮球选项课学生120人,随机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进行一学年的篮球教学实验。
2.研究方法
(1)测量法。2010年5月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检测细则对研究对象进行形态、机能、体能检测。经过一年的实验后,于2011年5月进行第二次检测。
(2)问卷调查法。一是调查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表由10组症状群组成,每组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分5个等级。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其社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35~47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每个条目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二是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填表调查,调查采用“测量—再测量”方法,信度系数达0.91,问卷可靠性较高。
(3)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书籍、期刊、杂志和研究成果,聘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4)数理统计法。对测量、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
(5)实验控制手段。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时数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多角色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②实验组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相指导、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方式。
③实验组根据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选定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症、恐惧症四项心理指标作为实验参数,具体实验教学手段有:一是躯体化教学手段。采用教学比赛、专项素质训练、讲评鼓励等手段。每次课安排专项素质训练内容,适当安排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通过对学生的心率监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人际关系敏感教学手段。利用教学比赛和课外篮球比赛,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断变化练习组合、学生之间互相指导、互相评价的学习方法;学生扮演教师、组长和学生等多种角色。三是抑郁症教学手段。通过在篮球比赛中教练员、队长、队员角色的不断变化,满足学生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心理;通过成功的角色扮演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充分宣泄。四是恐怖症教学手段。安排有恐惧症的学生充当见习教师、教学组组长、裁判员、教练员等角色,对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每次课应有2至3个角色变化内容。
④根据实验前、实验中测试的学生身体素质、人体机能情况的不同,教师安排相应的扮演角色,分别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人体机能的目的。
⑤根据实验前、实验中测试的情况按不同心理特点,教师将实验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各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个别化心理提示。
⑥课外篮球竞赛活动,教师要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放学后,自主进行篮球动作技能学习和篮球比赛活动,增加学生整体的运动时间,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人体机能,增进社会健康的目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指标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出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区别对待,施加运动因素,加大学生运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指导,达到了改善与提高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素质的目的。
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从实验前调查情况看,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存在差异,经过实验后比较,实验班好于对照班,效果是显著的。实验班采用“多角色”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开导、引导、传导,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
3.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健康状况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社会健康三个纬度均值都有提高,表明在篮球课中教师运用多角色教学法有利于渗透社会健康教育内容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偏激看法,能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