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加大投资,以带动经济增长。但是人们又很担心,根据历史给出的教训,政府的过度干预很可能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祸根。
不过相比于眼前的困难,经济增速的下滑、人们收入的下降,以及失业问题和其背后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希望出台政策刺激经济的呼声似乎更高。同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们似乎找到了新的出路,相比于过去一味投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公共服务设施),这次大家将希望寄托于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经济业态的身上,投资的方向也被称为新基建。
这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概念,它符合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于是乎一个围绕“新基建”的发展传奇正在缓缓铺开。
什么是新基建
虽说投资新基建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但是各方对于新基建到底是什么,仍然意见不一。
“新型基础设施”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务院于2015 年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原文是:“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第一次提出似乎只点名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不过随后这一概念被不断丰富,例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将“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定义为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
后来在不同的文件和会议上,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的概念也被不断装入“新基建”的框里。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狭义的新基建始终是围绕“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这一领域,比较有说服力的内容包括5G、數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但是如果仅仅只包含这些内容,那么其总的投资规模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非常小。因此,作为投资,“新基建”对于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会比较小,难以胜任“非常时期”为稳经济增长进行保驾护航的任务。
例如,被热炒的5G网络建设。根据工信部的预测,未来8年国内5G投资总额预计达到1.5万亿元,其中2020—2021年运营商5G投资额度预计为2000亿—3000亿元,这样的规模对于拉动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实在微不足道。
于是乎,一些非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也渐渐被理解为新基建,例如,充电桩、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铁、卫星等产业。
央视曾在报道中明确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特高压、城际铁路和城际交通七大部分。市场也基本认同这种看法,但又略有出入。
为什么要搞新基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虽然在一季度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是这个目标任务并没有改变。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生产消费在前两个月趋于停滞。从经济增长数据来看,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20.5%。虽然中国疫情在3月中旬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是整个一季度的经济恐怕难以避免负增长,这将给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造成巨大的压力。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预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将继消费之后,遭遇重大冲击。要想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源来弥补疫情所带来的损失。在消费、出口相继遭受重创之后,投资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保增长的重要抓手。
然而,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高达当年GDP总值的10%左右。这样的强刺激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地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例如通货膨胀、房价上涨、政府债务负担加重、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等。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也是政府的明确口号。本轮的扩大投资显然需要新的主题。以政府为主导,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于新基建,民间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央的调子似乎也越来越明确。2020年以来,政府已经在多次重要会议上提及了“新基建”工作。
4月1日,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陡然增加,旧基建弊端明显,且难以持续的情况下,新基建似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新基建如何带动经济增长
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新基建”在对冲疫情影响,带动经济增长上有多大的作用呢?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不过从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细分项目中可以窥见一斑。目前存量PPP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7.6万亿元,其中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交通类项目,约7.1万亿元,占比接近41%。规模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产、土储相关项目,包括广场、公寓、棚改、危房改造、保障房、土地储备等,约3.4万亿元,占20%左右。狭义的新基建项目,即5G、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项目,规模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 显然,狭义的新基建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有限。而且从需求的部分来看,这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相关的建设项目则较少。一是规模小,二是区域范围窄,这样的新基建很难起到保增长的作用。
2019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为18.2万亿元,考虑到2020年出口和消费增速可能都要大幅下滑,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维持不变,制造业投资增速不容乐观。要稳定就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年的经济增速要在5.6%左右。在这种情况之下,基建投资规模需要增加2万亿元以上。根据过去几年基建投资增长情况来看,正常水平下达不到这么多。
要想实现2万亿元以上的增量,仅靠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項目难以实现。但如果将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理解为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再加上特高压、充电桩、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项目,则新基建的范围将大大扩大,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权重也会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做增量文章的可行性则大大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特高压、城际铁路和城际交通七大部分,2019年的投资额达到1.7万亿元,约占当年基建投资的9%。若2020年新增加4250亿元投资,则可带动基建增长2.25%。对于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新基建与新兴经济产业关系密切,民间资本有很强的参与意愿,如果适当放宽准入门槛,降低投资占比限制,将极大地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政府的债务压力,减轻债务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尤其是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项目,与新兴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业态密不可分。
新基建作为基建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的投资拉动效应之外,还有产业带动效应,对于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过去几年,中国人享受到了超级基建带来的好处。世界第一大的高铁网络、高速网络,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和物流效率,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从长期来看,新基建作为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作为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未来很可能会衍生出一批新的经济业态,带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上的增量文章值得肯定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