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30岁的王敏不仅是一个帅小伙,还是阳泉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部副部长。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憨厚的笑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坚持初心不放弃
带着懵懂与希望,2011年,王敏告别校园来到了阳泉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成为煤矿综掘队的一员。“刚来到单位,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在培训期间,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能下井工作,但当自己真正下井后才知道井下工作非常繁琐,自此之后便没有了新鲜感。井下工作与自己的想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王敏笑了笑说。下料、运输、背炸药、运送两吨重的石头,这些工作虽然干得很辛苦,但他没有一点要放弃的念头,而是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在师傅的耐心教导下,王敏每天都会把工作心得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同时,他还会把没弄懂的知识点都一一记录下来,时常加班到深夜,并且利用闲暇时间自学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在边干边学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作业技能。王敏告诉记者:“以前总认为有了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到井下工作后才明白光凭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井下实践经验,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只有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成为技术能手。”
王敏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学生与职工的角色转变后,逐渐褪去了稚嫩、莽撞,变得日益理智成熟。带着当代大学生好学善思、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和老一代煤矿工人一起任劳任怨,王敏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技术大拿”,成为综掘队伍里的佼佼者。
勤奮工作成能手
由于王敏在工作中表现优异,2012年,他被调到了技术部,任职生产技术员。初到技术部,王敏正赶上紧急安全避险系统硐室井巷工程建设阶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为确保施工生产不脱节,王敏每天在井下联合测量人员搞基础数据收集,哪儿有问题,他就往哪儿赶,哪儿有故障,他就带头找原因,从采区到工作面、每个车场、每个硐室的设计,他都细细地推敲。不仅如此,他还苦研设计手册,并紧密结合实际,负责制定了7本施工安全技术手册。同时,他还对9号煤层工作面硐室架设了U型棚,增加了支护强度,并进行了二次加固,他不仅克服了15号煤层硐室安全出口高差较大的问题,还对原来的排水系统和供氧系统进行设计变更,保障了施工的顺利推进。经过5个月的连续工作,井下紧急安全避险系统验收的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一年后,王敏就從生产技术员成长为了技术部副部长。自担任技术部副部长以来,王敏每天更忙了。在百米井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工友们这样评价他:“王敏在我们技术部就是一个‘百事通’,很多设计难题找到他准能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技术部开展了小改小革项目活动,推陈出新持续改进原有安全设施。同年,王敏对700米的主斜井进行改造,给主井加装了曲线皮带,实现了9号、15号煤层分装分运。2015年,王敏牵头研发了新型临时支护,通过现场多次试验,逐步优化改进,使新型临时支护广泛应用到各开掘工作面,一举解决了原先临时支护固定方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为了解决15105综采工作面漏顶冒顶现象,王敏带领科研小组成员认真研究分析了冒顶原因,花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编制出了《综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方案》,方案里总结了在多种常见地质构造下综采工作面顶板变化情况,可执行性不仅强,还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
勇于创新攻难关
“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突发情况较多,我必须保证随叫随到、随时处理。分装分运早一天投入使用,矿上就能早一天创收,早一天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与时间赛跑,就是为了给矿上增加更多效益。”王敏对记者说。
2016年,在机尾预埋件施工期间,主斜井改造进入关键期,由于基础较大,预埋件多,在斜面上浇筑,部件会随混凝土流动,给定位带来极大困难。王敏告诉记者:“初凝至少要3个小时,所以3小时内必须持续严格控制坐标,对每个预埋件位置及时调整,一旦有偏差,意味着整个工程都得推倒重来。”
为保证预留长度和准确位置,在不到2米宽的施工空间里,王敏爬上了临时搭建的梯子,探出身子,利用自行制作的三角架进行了无数次的校核定位。500多个预埋件,用手逐个安放、逐个固定,保证浇筑。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工作,所有预埋件基础全部初凝,且位置准确,两吨重的尾轮也顺利安装,保证了工期。
在技术部工作的日子里,王敏白天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数据收集,晚上加班进行校核设计,如发现误差立即改正,并制定调整方案,日夜盯守,时常井下井上连轴转,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虽然工作很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只有坚守信念,才能收获成功。”他带着憨厚的笑容说。
夕阳西下,望着远处橙黄色的落日,记者感慨,王敏在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找到了历练人生的大舞台,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一个“80后”的别样青春。
坚持初心不放弃
带着懵懂与希望,2011年,王敏告别校园来到了阳泉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成为煤矿综掘队的一员。“刚来到单位,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在培训期间,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能下井工作,但当自己真正下井后才知道井下工作非常繁琐,自此之后便没有了新鲜感。井下工作与自己的想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王敏笑了笑说。下料、运输、背炸药、运送两吨重的石头,这些工作虽然干得很辛苦,但他没有一点要放弃的念头,而是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在师傅的耐心教导下,王敏每天都会把工作心得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同时,他还会把没弄懂的知识点都一一记录下来,时常加班到深夜,并且利用闲暇时间自学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在边干边学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作业技能。王敏告诉记者:“以前总认为有了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到井下工作后才明白光凭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井下实践经验,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只有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成为技术能手。”
王敏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学生与职工的角色转变后,逐渐褪去了稚嫩、莽撞,变得日益理智成熟。带着当代大学生好学善思、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和老一代煤矿工人一起任劳任怨,王敏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技术大拿”,成为综掘队伍里的佼佼者。
勤奮工作成能手
由于王敏在工作中表现优异,2012年,他被调到了技术部,任职生产技术员。初到技术部,王敏正赶上紧急安全避险系统硐室井巷工程建设阶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为确保施工生产不脱节,王敏每天在井下联合测量人员搞基础数据收集,哪儿有问题,他就往哪儿赶,哪儿有故障,他就带头找原因,从采区到工作面、每个车场、每个硐室的设计,他都细细地推敲。不仅如此,他还苦研设计手册,并紧密结合实际,负责制定了7本施工安全技术手册。同时,他还对9号煤层工作面硐室架设了U型棚,增加了支护强度,并进行了二次加固,他不仅克服了15号煤层硐室安全出口高差较大的问题,还对原来的排水系统和供氧系统进行设计变更,保障了施工的顺利推进。经过5个月的连续工作,井下紧急安全避险系统验收的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一年后,王敏就從生产技术员成长为了技术部副部长。自担任技术部副部长以来,王敏每天更忙了。在百米井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工友们这样评价他:“王敏在我们技术部就是一个‘百事通’,很多设计难题找到他准能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技术部开展了小改小革项目活动,推陈出新持续改进原有安全设施。同年,王敏对700米的主斜井进行改造,给主井加装了曲线皮带,实现了9号、15号煤层分装分运。2015年,王敏牵头研发了新型临时支护,通过现场多次试验,逐步优化改进,使新型临时支护广泛应用到各开掘工作面,一举解决了原先临时支护固定方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为了解决15105综采工作面漏顶冒顶现象,王敏带领科研小组成员认真研究分析了冒顶原因,花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编制出了《综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方案》,方案里总结了在多种常见地质构造下综采工作面顶板变化情况,可执行性不仅强,还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
勇于创新攻难关
“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突发情况较多,我必须保证随叫随到、随时处理。分装分运早一天投入使用,矿上就能早一天创收,早一天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与时间赛跑,就是为了给矿上增加更多效益。”王敏对记者说。
2016年,在机尾预埋件施工期间,主斜井改造进入关键期,由于基础较大,预埋件多,在斜面上浇筑,部件会随混凝土流动,给定位带来极大困难。王敏告诉记者:“初凝至少要3个小时,所以3小时内必须持续严格控制坐标,对每个预埋件位置及时调整,一旦有偏差,意味着整个工程都得推倒重来。”
为保证预留长度和准确位置,在不到2米宽的施工空间里,王敏爬上了临时搭建的梯子,探出身子,利用自行制作的三角架进行了无数次的校核定位。500多个预埋件,用手逐个安放、逐个固定,保证浇筑。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工作,所有预埋件基础全部初凝,且位置准确,两吨重的尾轮也顺利安装,保证了工期。
在技术部工作的日子里,王敏白天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数据收集,晚上加班进行校核设计,如发现误差立即改正,并制定调整方案,日夜盯守,时常井下井上连轴转,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虽然工作很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只有坚守信念,才能收获成功。”他带着憨厚的笑容说。
夕阳西下,望着远处橙黄色的落日,记者感慨,王敏在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找到了历练人生的大舞台,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一个“80后”的别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