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量涌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够用”为主,强调实践培养。本文拟探讨高校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办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模式,即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期间,转成三年在校内,一年在实习实训基地的联合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实习基地;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广度轻视知识深度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必修课较多,知识面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囫囵吞枣,对知识的理解非常粗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研究喜爱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灌输思想却忽视主动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搞“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考试内容也以授课内容为主。这种灌输式思想最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只会盲目地听从教师的“一言”却不会产生质疑,更不会有思想和观点上的创新,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三)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历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校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意义和价值
作为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采用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办学,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期间,转成三年校内,一年实习实训基地的联合培养。
本课题符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Creative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项目之一,是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三名”战略,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从规模发展时代走向质量时代,从单调教育模式走向多元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课程转变为2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从精英教育转变到高素质的大众教育。
三、研究目的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尤为突出。
原因一:
目前IT产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原因二:
IT产业中项目研发的团队性决定了从业人员要求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客户沟技巧和相关行业背景知识。这些都使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研究高校与实训基地联合的“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3”是指学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三年的在校学习,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专业实践为辅;“1”是指第四学年在校外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专业能力为辅。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重点研究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训的总过程,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既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主要研究内容
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点研究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是进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课程结构的连贯性、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何将旧式的全高校培养中课程设置,优良过渡到3年高校培养,1年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其中课程设置衔接,结构安排,学时设置,实验课程安排等,是课题组首要研究并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
在原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基本是固步自封的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培养,只有在每个学期中安排1到2周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在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社会中已经严重不适用。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现今众多的实训基地和高校联合培养,采用3年校内,1年实训基地的形式,这样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能够紧密结合实践,将所学知识迅速应用于实践中。
(三)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融合
原有毕业设计阶段一般设置在8个学期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最重要、最后的一个实践环节,可以总体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该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但是由于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中的其他相关事务越来越多,比如参加考研辅导班,社会实践越来越早等等,在第7学期基本没有稳定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造成第8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工作形同虚设!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在“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高校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模式,将使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完全融入到实习实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训练中去,既能补充课堂上学习不完善的最新理论知识,又能实践备战,快速融入应用型社会。在实训的“老板”和高校的“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学生的毕业设计全程跟踪训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五、总结
本文从高校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蓝本,围绕着“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重点研究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总过程,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既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校与实训基地联合的‘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402)。
作者简介:
杨明莉(1977—),女,副教授,现供职于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陈义辉(1974—),男,副教授,现供职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关键词】高校;实习基地;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广度轻视知识深度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必修课较多,知识面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囫囵吞枣,对知识的理解非常粗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研究喜爱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灌输思想却忽视主动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搞“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考试内容也以授课内容为主。这种灌输式思想最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只会盲目地听从教师的“一言”却不会产生质疑,更不会有思想和观点上的创新,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三)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历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校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意义和价值
作为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采用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办学,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期间,转成三年校内,一年实习实训基地的联合培养。
本课题符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Creative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项目之一,是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三名”战略,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从规模发展时代走向质量时代,从单调教育模式走向多元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课程转变为2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从精英教育转变到高素质的大众教育。
三、研究目的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尤为突出。
原因一:
目前IT产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原因二:
IT产业中项目研发的团队性决定了从业人员要求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客户沟技巧和相关行业背景知识。这些都使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研究高校与实训基地联合的“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3”是指学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三年的在校学习,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专业实践为辅;“1”是指第四学年在校外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专业能力为辅。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重点研究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训的总过程,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既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主要研究内容
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点研究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是进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课程结构的连贯性、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何将旧式的全高校培养中课程设置,优良过渡到3年高校培养,1年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其中课程设置衔接,结构安排,学时设置,实验课程安排等,是课题组首要研究并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
在原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基本是固步自封的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培养,只有在每个学期中安排1到2周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在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社会中已经严重不适用。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现今众多的实训基地和高校联合培养,采用3年校内,1年实训基地的形式,这样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能够紧密结合实践,将所学知识迅速应用于实践中。
(三)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融合
原有毕业设计阶段一般设置在8个学期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最重要、最后的一个实践环节,可以总体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该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但是由于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中的其他相关事务越来越多,比如参加考研辅导班,社会实践越来越早等等,在第7学期基本没有稳定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造成第8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工作形同虚设!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在“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高校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模式,将使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完全融入到实习实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训练中去,既能补充课堂上学习不完善的最新理论知识,又能实践备战,快速融入应用型社会。在实训的“老板”和高校的“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学生的毕业设计全程跟踪训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五、总结
本文从高校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蓝本,围绕着“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重点研究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总过程,以高校培养为基础,与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3+1”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既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校与实训基地联合的‘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402)。
作者简介:
杨明莉(1977—),女,副教授,现供职于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陈义辉(1974—),男,副教授,现供职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