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从活动种类、幼儿的心理动量、活动结构的复杂化、幼儿感知的生态场四个方面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幼儿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幼儿行为 个案解析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能够较好地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使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并能够培养幼儿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那么,在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在做什么,是如何进行活动的呢?请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上午10∶10,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壮壮(小班,男)取了进区卡到玩具区进行活动。10∶11,壮壮在活动区闲逛,看玩具架上的玩具,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10∶13,壮壮从玩具架上选了2根木质长棒,坐到活动垫子上,环顾四周,作敲鼓状,敲了起来。10∶16,壮壮把长棒放回原处,在玩具架前继续选择玩具。他选了一盘块状积木,直接坐在玩具架前,就地玩了起来。正在旁边活动的燕燕提醒他,到那边玩去,这里不能玩。壮壮拿着托盘起身准备走,不料没有端平托盘,积木洒了一地,他回头向老师看了看,赶忙把积木收拾起,将其送回原处。10∶18,壮壮又继续在玩具架上选择玩具,找到一盘彩珠。于是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坐下,左手拿木棒,右手拿珠子,一颗一颗地串了起来。他把串好珠子的木棒整整齐齐地摆在自己的左前方。10∶21,楠楠想和林林一起玩几何图形嵌板图,被拒绝后,来到壮壮身旁,壮壮飞快地把木棒收到托盘里,向旁边闪避。林林无奈地走开了。壮壮继续串珠子。10∶26,壮壮把木棒上的珠子一颗颗剥落下来,放到托盘里收拾好,按照托盘上的标示放回它原来的位置。10∶27,壮壮在活动区闲逛,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动。10∶30,壮壮回到玩具架前,取了保龄球来玩。壮壮把球瓶整整齐齐地摆了一排,开始投球,结果只有一个球瓶倒下。于是壮壮抓了球直接和球瓶一个个碰撞,结果球瓶都被击倒。壮壮露出满意的微笑,然后把保龄球收拾好放回。10∶34,壮壮在活动区看小朋友的活动,帮媛媛把动物嵌板图中的动物大象摆放好后,继续在活动区游荡。10∶37,教师请幼儿收拾玩具,准备离区。幼儿收拾玩具,陆续离开活动区。壮壮仍然在活动区转来转去,看不出有任何离区的意向。强强端着插座圆柱体托盘在活动区找来找去,不知手里的托盘应该放到哪里。壮壮看到了,和他一起找,发现原来有小朋友把托盘放错地方了,于是把放错的托盘放回应在的位置,把插座圆柱体托盘归位。10∶40,教师再次提醒离区,壮壮把小朋友落在地上的一小块积木放回玩具架,穿好鞋子,恋恋不舍地离开。
以上记录了壮壮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上,这些行为被称作克分子活动(molar activity),是“具有自身动量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环境的参与者认为是有意义或有目的的行为”①。这里所指的活动不是一个瞬间的事件,而是一个有着开始和结尾的连续的过程。这类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性质的表征。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来,可以具体从活动种类、幼儿的心理动量、活动结构的复杂性、幼儿感知的生态场这四个方面考察幼儿的发展情况。因此,我们下面从这4个方面对壮壮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一、活动种类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壮壮在区域活动这一时段内,一直围绕“做什么”开展活动,整个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次寻觅——玩长棒——第二次寻觅——玩积木——第三次寻觅——串珠子——第四次寻觅——玩保龄球——第五次寻觅——与媛媛玩——第六次寻觅——帮强强放托盘——离区。在整个过程中,壮壮在不断寻觅,尝试着不同的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游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帕顿(Parten)对游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壮壮的游戏形式有无所事事、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4种。在这其中,以单独游戏为主,游戏的内容为玩长棒、串珠子、玩保龄球,总计时约19分钟;其次是旁观游戏,约7分钟;其余时间为平行游戏或无所事事。这与帕顿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儿童年龄越小,游戏时的同伴越少,相互合作的程度越低。在壮壮串珠子时,楠楠试图加入这一活动,被壮壮拒绝。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幼儿更喜欢单独游戏,即使有与同伴的交往,交往的程度也很小,如壮壮与媛媛一起活动,仅仅是把大象摆好便离开了。
二、幼儿的心理动量
心理动量(psychological momentum)反映的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坚持把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情况、抗干扰情况和活动中断后的恢复情况。
(一)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中,壮壮在玩具区任意地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活动由其兴趣、需要驱使,没有任何人强迫,具有主动性。一般来说,幼儿有求知、愉悦的需要,有探究、体验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激发,便使幼儿的主动性成为可能。为什么激发幼儿的需要仅使幼儿的主动性有了可能呢?这是因为影响主动性的因素除了主观上的条件外,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必须与幼儿某方面的特殊需要、兴趣相联系才能被激发。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需要可能受客观物质条件、空间条件的限制,可能受规则的限制,使其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幼儿也可能只能满足部分需要,使活动兴趣有所减退。比如案例中壮壮不小心把积木倒翻了,“他回头向老师看了看,赶忙把积木收拾起,将其送回原处”。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壮壮的活动无形中受到了规则的约束,怕受老师的惩罚,使玩积木的活动兴趣减退。
(二)幼儿的注意情况
案例中壯壮不断更换活动对象,因而其注意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案例中,壮壮发生注意转移的频率主要有5次,表现为活动的内容发生变化,从玩长棒转移到玩积木、串珠子、玩保龄球、与媛媛玩、帮强强放托盘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为什么壮壮会发生注意转移呢?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壮壮的兴趣发生了变化。如壮壮在玩串珠子游戏中,玩了近10分钟,把整个活动操作完成,活动的兴趣下降,于是改选其他的活动。第二,壮壮的需要发生变化,即目前的活动满足不了壮壮的需要而发生注意的转移。如壮壮在区域活动的前20分钟还在耐心的选择玩具,自己玩;而在区域活动的后几分钟里,壮壮已经不再选择玩具,而是与小朋友发生交往事件,这时壮壮的需要已经从对玩具的需要转移到对同伴交往的需要。第三,壮壮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如楠楠的干扰,壮壮从原先的串珠子活动变为保护木棒的活动,注意发生了转移。
(三)活动中的干扰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干扰,如楠楠对壮壮构成的干扰。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干扰是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进行的与活动内容无关或有碍于活动任务实现的行为。如壮壮保护木棒的活动并不是串珠子活动规定的必要步骤,延缓了串珠子活动的进程。而壮壮保护木棒是抗干扰的一种方式。抗干扰是活动参与者对待干扰的一种行为,它反映着活动参与者完成活动任务的决心和意志。在区域活动中,干扰有客观物质因素,如噪音、空气、电源等,也有人为因素,如教师的言语、同伴的介入等。在上面案例中,楠楠对壮壮的活动构成干扰,壮壮暂时中断手头的工作,“飞快地把木棒收到托盘里,向旁边闪避。”当楠楠离开后继续串珠子。
(四)活动的中断及恢复
在案例中,壮壮保护木棒的活动构成一次活动的中断,中断了串珠子的活动。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活动中断是指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中途停止,进行其他活动。活动中断之后,既可以进行原来的活动,也可能转入其他活动。案例中壮壮在楠楠离开后继续原来的工作——串珠子,这是活动中断后的恢复。针对活动中断的不同原因,活动恢复的途径及可能度又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活动中断后,教师都会适当进行指导,使幼儿继续原来的活动,但有些因人员、活动材料等基本因子的缺失而终止;有些活动会随着外来因子的消失而恢复,如楠楠的离开使壮壮的串珠子活动恢复;有些活动需要对内部因子进行调整,活动才能恢复,如强强摆放圆柱体托盘事件;有些活动因内部因子的缺失而中断,中断后不能恢复,如教师宣布活动时间的结束,造成时间因子的缺失使幼儿不得不中断活动而不能恢复。
三、活动结构的复杂化
案例中,壮壮不断地更换活动内容,是不是说明他的活动结构很复杂呢?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考察活动结构的复杂性主要有3个指标: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活动的时间结构和活动进程。一般来说,幼儿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越多,即亚活动的数量越多,说明幼儿的经验更丰富和组织经验的能力更强。案例中壮壮的区域活动,从玩长棒、玩积木、串珠子、玩保龄球、与媛媛玩,直到帮强强放托盘,从一开始的无所事事到旁观游戏、单独游戏、联合游戏,可见壮壮在不断地更换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但是无论他采用哪种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如何的变化,壮壮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只有1个,就是操作玩具,因此壮壮的活动经验和组织经验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的时间结构是指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只局限于当前活动,还是超越了当前活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未来,这里强调活动经验的连续性。壮壮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壮壮串珠子的活动可以说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如壮壮要先学会抓握木棒,学会拿捏珠子,才可以进行串珠活动。而壮壮的抓握木棒、拿捏珠子的技能势必在这之前就已经学会,这些经验的拥有对壮壮操作串珠子游戏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壮壮串珠子的经验,又会影响到以后相关的操作活动。可以说,壮壮从当前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能够把当前获得的经验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并成为以后活动的基础。活动的进程主要考察活动目标需要一步完成还是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或亚目标完成。壮壮进行的活动是比较单一的操作活动,活动的步骤比较简单,具有可重复性。可见,对于壮壮来说,区域活动的复杂化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于壮壮在活动中有更大的发展。
四、幼儿感知的生态场
案例中,壮壮是否与小朋友发生了交往,其人际系统怎样,这涉及到一个生态场的问题。个体感受到生态场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活动的人际系统、活动经验所涉及的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等来得到改变或扩展。②在本案例中,壮壮所处的人际系统主要是双人关系系统,壮壮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单独在活动,偶尔与同伴发生交往,也是与一个同伴的交往,同时主要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参与活动。活动的空间结构主要考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否和其他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关联,还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环境。案例中壮壮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仅限于当前环境,没有试图通过谈话、讲故事、画报或其他媒体等与间接环境中的人、事、物建立联系。另外,在活动中,个体可以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改变或扩展生活空间。壮壮在活动材料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下,试图加入同伴的活动中,而没有通过拟人化或拟物化的主动想象,来满足自己参与活动的需要。可以说壮壮还仅仅是主动的参与环境,还不能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来改变和扩展生活空间,因此,壮壮所感知的生态场还有待丰富、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从活动种类、幼儿的心理动量、活动结构的复杂化、幼儿感知的生态场四个方面对幼儿壮壮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幼儿壮壮参与活动种类趋于简单,活动注意情况不够理想,活动结构和其所感知的生态场的复杂性还有待加强。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人类发展生态学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区域活动需要前后的延续。这里的延续,实际上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经验的连续性。杜威也曾指出,经验具有相互作用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相互作用强调经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连续性强调的是过去经验对现在及将来经验的影响、现在经验对过去及将来经验的影响,即不同时空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需要考虑操作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丰富活动材料,使幼儿目前活动获得的经验能与已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也为将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区域活动需要时间上的机动。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来确定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应地调整其他活动的时间。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些幼儿一直在活动区游荡,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并沉浸在其中,可不一会儿教师已经宣布活动时间到了,幼儿不得已离开了活动区,造成活动的中断,这样无法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可能造成幼儿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第三,区域活动需要空间上的拓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强或减弱各个活动区之间的联系,随时连通或分散各个区域,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空间的布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来改变和扩展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四,区域活动需要内容上的深化。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上,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适当适时地更换活动材料,而不是频繁更换区域活动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个别幼儿在同一区域活动时间里频繁更换活动内容,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幼儿把一个活动进行完整,深化活動内容。可见,区域活动内容的深化,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
注释:
①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45.
②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22.
③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23.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家雄,华爱华.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注:本文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06020401M14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幼儿行为 个案解析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能够较好地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使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并能够培养幼儿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那么,在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在做什么,是如何进行活动的呢?请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上午10∶10,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壮壮(小班,男)取了进区卡到玩具区进行活动。10∶11,壮壮在活动区闲逛,看玩具架上的玩具,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10∶13,壮壮从玩具架上选了2根木质长棒,坐到活动垫子上,环顾四周,作敲鼓状,敲了起来。10∶16,壮壮把长棒放回原处,在玩具架前继续选择玩具。他选了一盘块状积木,直接坐在玩具架前,就地玩了起来。正在旁边活动的燕燕提醒他,到那边玩去,这里不能玩。壮壮拿着托盘起身准备走,不料没有端平托盘,积木洒了一地,他回头向老师看了看,赶忙把积木收拾起,将其送回原处。10∶18,壮壮又继续在玩具架上选择玩具,找到一盘彩珠。于是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坐下,左手拿木棒,右手拿珠子,一颗一颗地串了起来。他把串好珠子的木棒整整齐齐地摆在自己的左前方。10∶21,楠楠想和林林一起玩几何图形嵌板图,被拒绝后,来到壮壮身旁,壮壮飞快地把木棒收到托盘里,向旁边闪避。林林无奈地走开了。壮壮继续串珠子。10∶26,壮壮把木棒上的珠子一颗颗剥落下来,放到托盘里收拾好,按照托盘上的标示放回它原来的位置。10∶27,壮壮在活动区闲逛,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动。10∶30,壮壮回到玩具架前,取了保龄球来玩。壮壮把球瓶整整齐齐地摆了一排,开始投球,结果只有一个球瓶倒下。于是壮壮抓了球直接和球瓶一个个碰撞,结果球瓶都被击倒。壮壮露出满意的微笑,然后把保龄球收拾好放回。10∶34,壮壮在活动区看小朋友的活动,帮媛媛把动物嵌板图中的动物大象摆放好后,继续在活动区游荡。10∶37,教师请幼儿收拾玩具,准备离区。幼儿收拾玩具,陆续离开活动区。壮壮仍然在活动区转来转去,看不出有任何离区的意向。强强端着插座圆柱体托盘在活动区找来找去,不知手里的托盘应该放到哪里。壮壮看到了,和他一起找,发现原来有小朋友把托盘放错地方了,于是把放错的托盘放回应在的位置,把插座圆柱体托盘归位。10∶40,教师再次提醒离区,壮壮把小朋友落在地上的一小块积木放回玩具架,穿好鞋子,恋恋不舍地离开。
以上记录了壮壮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上,这些行为被称作克分子活动(molar activity),是“具有自身动量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环境的参与者认为是有意义或有目的的行为”①。这里所指的活动不是一个瞬间的事件,而是一个有着开始和结尾的连续的过程。这类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性质的表征。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来,可以具体从活动种类、幼儿的心理动量、活动结构的复杂性、幼儿感知的生态场这四个方面考察幼儿的发展情况。因此,我们下面从这4个方面对壮壮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一、活动种类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壮壮在区域活动这一时段内,一直围绕“做什么”开展活动,整个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次寻觅——玩长棒——第二次寻觅——玩积木——第三次寻觅——串珠子——第四次寻觅——玩保龄球——第五次寻觅——与媛媛玩——第六次寻觅——帮强强放托盘——离区。在整个过程中,壮壮在不断寻觅,尝试着不同的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游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帕顿(Parten)对游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壮壮的游戏形式有无所事事、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4种。在这其中,以单独游戏为主,游戏的内容为玩长棒、串珠子、玩保龄球,总计时约19分钟;其次是旁观游戏,约7分钟;其余时间为平行游戏或无所事事。这与帕顿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儿童年龄越小,游戏时的同伴越少,相互合作的程度越低。在壮壮串珠子时,楠楠试图加入这一活动,被壮壮拒绝。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幼儿更喜欢单独游戏,即使有与同伴的交往,交往的程度也很小,如壮壮与媛媛一起活动,仅仅是把大象摆好便离开了。
二、幼儿的心理动量
心理动量(psychological momentum)反映的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坚持把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情况、抗干扰情况和活动中断后的恢复情况。
(一)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中,壮壮在玩具区任意地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活动由其兴趣、需要驱使,没有任何人强迫,具有主动性。一般来说,幼儿有求知、愉悦的需要,有探究、体验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激发,便使幼儿的主动性成为可能。为什么激发幼儿的需要仅使幼儿的主动性有了可能呢?这是因为影响主动性的因素除了主观上的条件外,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必须与幼儿某方面的特殊需要、兴趣相联系才能被激发。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需要可能受客观物质条件、空间条件的限制,可能受规则的限制,使其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幼儿也可能只能满足部分需要,使活动兴趣有所减退。比如案例中壮壮不小心把积木倒翻了,“他回头向老师看了看,赶忙把积木收拾起,将其送回原处”。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壮壮的活动无形中受到了规则的约束,怕受老师的惩罚,使玩积木的活动兴趣减退。
(二)幼儿的注意情况
案例中壯壮不断更换活动对象,因而其注意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案例中,壮壮发生注意转移的频率主要有5次,表现为活动的内容发生变化,从玩长棒转移到玩积木、串珠子、玩保龄球、与媛媛玩、帮强强放托盘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为什么壮壮会发生注意转移呢?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壮壮的兴趣发生了变化。如壮壮在玩串珠子游戏中,玩了近10分钟,把整个活动操作完成,活动的兴趣下降,于是改选其他的活动。第二,壮壮的需要发生变化,即目前的活动满足不了壮壮的需要而发生注意的转移。如壮壮在区域活动的前20分钟还在耐心的选择玩具,自己玩;而在区域活动的后几分钟里,壮壮已经不再选择玩具,而是与小朋友发生交往事件,这时壮壮的需要已经从对玩具的需要转移到对同伴交往的需要。第三,壮壮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如楠楠的干扰,壮壮从原先的串珠子活动变为保护木棒的活动,注意发生了转移。
(三)活动中的干扰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干扰,如楠楠对壮壮构成的干扰。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干扰是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进行的与活动内容无关或有碍于活动任务实现的行为。如壮壮保护木棒的活动并不是串珠子活动规定的必要步骤,延缓了串珠子活动的进程。而壮壮保护木棒是抗干扰的一种方式。抗干扰是活动参与者对待干扰的一种行为,它反映着活动参与者完成活动任务的决心和意志。在区域活动中,干扰有客观物质因素,如噪音、空气、电源等,也有人为因素,如教师的言语、同伴的介入等。在上面案例中,楠楠对壮壮的活动构成干扰,壮壮暂时中断手头的工作,“飞快地把木棒收到托盘里,向旁边闪避。”当楠楠离开后继续串珠子。
(四)活动的中断及恢复
在案例中,壮壮保护木棒的活动构成一次活动的中断,中断了串珠子的活动。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活动中断是指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中途停止,进行其他活动。活动中断之后,既可以进行原来的活动,也可能转入其他活动。案例中壮壮在楠楠离开后继续原来的工作——串珠子,这是活动中断后的恢复。针对活动中断的不同原因,活动恢复的途径及可能度又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活动中断后,教师都会适当进行指导,使幼儿继续原来的活动,但有些因人员、活动材料等基本因子的缺失而终止;有些活动会随着外来因子的消失而恢复,如楠楠的离开使壮壮的串珠子活动恢复;有些活动需要对内部因子进行调整,活动才能恢复,如强强摆放圆柱体托盘事件;有些活动因内部因子的缺失而中断,中断后不能恢复,如教师宣布活动时间的结束,造成时间因子的缺失使幼儿不得不中断活动而不能恢复。
三、活动结构的复杂化
案例中,壮壮不断地更换活动内容,是不是说明他的活动结构很复杂呢?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考察活动结构的复杂性主要有3个指标: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活动的时间结构和活动进程。一般来说,幼儿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越多,即亚活动的数量越多,说明幼儿的经验更丰富和组织经验的能力更强。案例中壮壮的区域活动,从玩长棒、玩积木、串珠子、玩保龄球、与媛媛玩,直到帮强强放托盘,从一开始的无所事事到旁观游戏、单独游戏、联合游戏,可见壮壮在不断地更换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但是无论他采用哪种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如何的变化,壮壮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只有1个,就是操作玩具,因此壮壮的活动经验和组织经验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的时间结构是指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只局限于当前活动,还是超越了当前活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未来,这里强调活动经验的连续性。壮壮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壮壮串珠子的活动可以说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如壮壮要先学会抓握木棒,学会拿捏珠子,才可以进行串珠活动。而壮壮的抓握木棒、拿捏珠子的技能势必在这之前就已经学会,这些经验的拥有对壮壮操作串珠子游戏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壮壮串珠子的经验,又会影响到以后相关的操作活动。可以说,壮壮从当前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能够把当前获得的经验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并成为以后活动的基础。活动的进程主要考察活动目标需要一步完成还是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或亚目标完成。壮壮进行的活动是比较单一的操作活动,活动的步骤比较简单,具有可重复性。可见,对于壮壮来说,区域活动的复杂化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于壮壮在活动中有更大的发展。
四、幼儿感知的生态场
案例中,壮壮是否与小朋友发生了交往,其人际系统怎样,这涉及到一个生态场的问题。个体感受到生态场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活动的人际系统、活动经验所涉及的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等来得到改变或扩展。②在本案例中,壮壮所处的人际系统主要是双人关系系统,壮壮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单独在活动,偶尔与同伴发生交往,也是与一个同伴的交往,同时主要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参与活动。活动的空间结构主要考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否和其他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关联,还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环境。案例中壮壮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仅限于当前环境,没有试图通过谈话、讲故事、画报或其他媒体等与间接环境中的人、事、物建立联系。另外,在活动中,个体可以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改变或扩展生活空间。壮壮在活动材料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下,试图加入同伴的活动中,而没有通过拟人化或拟物化的主动想象,来满足自己参与活动的需要。可以说壮壮还仅仅是主动的参与环境,还不能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来改变和扩展生活空间,因此,壮壮所感知的生态场还有待丰富、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从活动种类、幼儿的心理动量、活动结构的复杂化、幼儿感知的生态场四个方面对幼儿壮壮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幼儿壮壮参与活动种类趋于简单,活动注意情况不够理想,活动结构和其所感知的生态场的复杂性还有待加强。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人类发展生态学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区域活动需要前后的延续。这里的延续,实际上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经验的连续性。杜威也曾指出,经验具有相互作用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相互作用强调经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连续性强调的是过去经验对现在及将来经验的影响、现在经验对过去及将来经验的影响,即不同时空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需要考虑操作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丰富活动材料,使幼儿目前活动获得的经验能与已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也为将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区域活动需要时间上的机动。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来确定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应地调整其他活动的时间。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些幼儿一直在活动区游荡,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并沉浸在其中,可不一会儿教师已经宣布活动时间到了,幼儿不得已离开了活动区,造成活动的中断,这样无法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可能造成幼儿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第三,区域活动需要空间上的拓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强或减弱各个活动区之间的联系,随时连通或分散各个区域,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空间的布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或对客观环境的实际重构,来改变和扩展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四,区域活动需要内容上的深化。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上,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适当适时地更换活动材料,而不是频繁更换区域活动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个别幼儿在同一区域活动时间里频繁更换活动内容,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幼儿把一个活动进行完整,深化活動内容。可见,区域活动内容的深化,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
注释:
①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45.
②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22.
③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23.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家雄,华爱华.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注:本文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06020401M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