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要想真正的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就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气氛;兴趣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方法很多,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堂,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放飞孩子的多彩梦想而存在的。欣赏孩子的梦,为孩子创设情景乐园。
教师主导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一)导入,一个诱人入戏的序幕
文似看山不喜平,授课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次演讲要有好的导语,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堂课也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营造出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入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已璄促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灵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幽默,课堂生色的法宝
英国学者鲍门曾经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他收集到的9万份学生来信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具有幽默感,因为这样才会带来快乐,使课堂不致单调。无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生活中幽默总能给人带来快乐,或许一句幽默的话、一个幽默的动作,能让学生紧绷的脑神经得到休息,把一些思绪开始往外飞的孩子的注意力再捕捉回来。
同时幽默也是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纽带,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信任老师、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因此,幽默是课堂生色的法宝。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才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会达到最佳境界,让学生在无形中理解数学课的真正意义,真正达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深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因为它能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学生要有直接学习兴趣,那是再好不过了。培养直接兴趣,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科学、深刻,这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灵活多样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能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
(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學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现状。因此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另外要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学生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现其特长。
(三)培养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学生对任课老师有了亲近感,就会对这个教师教的科目也喜爱起来,形成“爱屋及乌”的心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些错事,犯些错误。孩子一犯错误,老师就一顿训斥,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恐惧、害怕和退缩的心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不会错?据了解绝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想学得更好、做得更好的,缺少这方面意识的占极少数。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总是用“认真点!”“多看看书”“多学学”……等,摸不着边际的话来要求孩子,孩子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倒不如明确告诉孩子你现在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较好,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妨还可以举个例子,做个示范。
过去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已有的套路,局限于用已有的知识框定学生学习的范围、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如同为学生自由舒畅套上了枷锁,不断扑灭了学生智慧的火焰。很多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的想象以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的表达以宽松的氛围,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 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3】涂荣豹,《新编数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关键词:主体;气氛;兴趣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方法很多,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堂,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放飞孩子的多彩梦想而存在的。欣赏孩子的梦,为孩子创设情景乐园。
教师主导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一)导入,一个诱人入戏的序幕
文似看山不喜平,授课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次演讲要有好的导语,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堂课也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营造出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入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已璄促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灵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幽默,课堂生色的法宝
英国学者鲍门曾经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他收集到的9万份学生来信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具有幽默感,因为这样才会带来快乐,使课堂不致单调。无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生活中幽默总能给人带来快乐,或许一句幽默的话、一个幽默的动作,能让学生紧绷的脑神经得到休息,把一些思绪开始往外飞的孩子的注意力再捕捉回来。
同时幽默也是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纽带,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信任老师、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因此,幽默是课堂生色的法宝。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才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会达到最佳境界,让学生在无形中理解数学课的真正意义,真正达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深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因为它能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学生要有直接学习兴趣,那是再好不过了。培养直接兴趣,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科学、深刻,这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灵活多样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能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
(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學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现状。因此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另外要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学生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现其特长。
(三)培养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学生对任课老师有了亲近感,就会对这个教师教的科目也喜爱起来,形成“爱屋及乌”的心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些错事,犯些错误。孩子一犯错误,老师就一顿训斥,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恐惧、害怕和退缩的心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不会错?据了解绝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想学得更好、做得更好的,缺少这方面意识的占极少数。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总是用“认真点!”“多看看书”“多学学”……等,摸不着边际的话来要求孩子,孩子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倒不如明确告诉孩子你现在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较好,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妨还可以举个例子,做个示范。
过去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已有的套路,局限于用已有的知识框定学生学习的范围、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如同为学生自由舒畅套上了枷锁,不断扑灭了学生智慧的火焰。很多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的想象以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的表达以宽松的氛围,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 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3】涂荣豹,《新编数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