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五新;机械基础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主体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真正树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人翁意识。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当然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经济性、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模式转换。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若你用手捏扁水管,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若将手放松,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学习方式,发现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相同的,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这样水流平均流速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
五、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之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真正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跃进.机械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靖江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五新;机械基础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主体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真正树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人翁意识。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当然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经济性、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模式转换。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若你用手捏扁水管,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若将手放松,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学习方式,发现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相同的,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这样水流平均流速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
五、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之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真正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跃进.机械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靖江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