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 态 度
成长悟语 青春的精彩远不是电影和文字所能表达的,如果将自己的愿景全部带到那种唯美文字和影像的虚幻世界,那么青春对于你,也许只是一种虚幻的影像。“文艺”也好,“小清新”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源自于我们对真实生活的亲身感知。
我身边有许多热爱文艺的姑娘,她们以小清新作为自己青春期的终极目标。在青春系电影的冲击下,“小清新”们的努力方向不再是社交网络上各种被P得色调朦胧的图片,而是有了更为具象的影音实体——在“撒了金粉的城市”里,身着上万元华服,平安夜时看浦江上空绽放的绚丽烟花,雪天里去高架上赤脚狂奔……
我个人也沉迷过一阵子小清新,假期里没事总会自拍一堆综合应用了各种美图软件的技术流照片臭美,也曾因在年级里某位有着导演梦的熊孩子的号称唯美青春微电影里担任了小清新式女二号而一时在校园风头出尽。但是,作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重口味人士,我自然涉猎广泛。比如常年以残酷著称的日本青春片,只会告诉你人性与生俱来的阴暗面,那些穿着制服画着精致妆容的少年,一个个心狠手辣起来连汉尼拔都自叹弗如。而美国青春片最多的是校园里一个“白富美”怎么怎么嚣张,然后一个纯良小少女成功逆袭,抢走人家男友,夺走人家舞会皇后的地位,成为新一代女生的“励志”故事。
这些关于青春的认知,一度让我出现选择恐惧症,高贵女神、冷面御姐或逆袭草根,究竟哪一款青春才是我的菜?这还真是个问题呢。可现实总是亳不留情地证明,好吧,其实我真想多了。
“哎呀,上网流量没了”“哎呀,又这么多卷子”“哎呀,考砸了”“哎呀,ta又谈恋爱了”——这四句话基本能够概括我们大部分人的学生时期的青春岁月……剩下的梦想啊倔强啊华丽啊对很多人而言,基本就只能算是空喊的口号了。
我妈曾经给我报过一个本地著名作文学校的首席名师班,但名师认为看郭敬明还是茨威格,反映了一个人智商的差异,于是我果断弃班。我想为自己辩护一下:我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他们同样也不存在智商问题,因为我们就读于一所以擅长数理化竞赛而闻名的重点学校,别说智商有问题,智商稍微差点你都进不来!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只是将自己的愿景全部带入到那种唯美文字和影像虚构的世界。
事實上,我早就发现以“青春”为招牌的成功作品,其创造者基本都过了大学这种“后青春期”,已经进入“青春缅怀期”:辛夷坞出品《致青春》的时候26岁,《那些年》出版时九把刀已经29岁,郭敬明写《小时代》也差不多24岁了。这群高龄大哥大姐在时过境迁后早已跳出当年的心情,以“旁观者清”的态度将贩卖给青春期客户的“青春感伤”变得更加曲折动人乃至完美。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件事你真当我不知道啊?
生活不是《小时代》,生活其实更像是《小时代》。这部电影里暴风雪过后的雪地,看上去很美、很纯,让我们很想在上面走两步,留下漂亮的印迹。但这种雪地,我们不可能在上面过活。它最终还是要在阳光下融化,露出不完美的大地,然后要有种子,要有雨水、肥料、粪便、虫子,才能长出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而所有这些思考都让我渐渐明白:人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幻想完成,在酣畅淋漓的白日梦过后,需要迅速跳出电影模式,赶快调整自己到现实模式,这才是一个接地气的小清新应有的态度。
成长悟语 青春的精彩远不是电影和文字所能表达的,如果将自己的愿景全部带到那种唯美文字和影像的虚幻世界,那么青春对于你,也许只是一种虚幻的影像。“文艺”也好,“小清新”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源自于我们对真实生活的亲身感知。
我身边有许多热爱文艺的姑娘,她们以小清新作为自己青春期的终极目标。在青春系电影的冲击下,“小清新”们的努力方向不再是社交网络上各种被P得色调朦胧的图片,而是有了更为具象的影音实体——在“撒了金粉的城市”里,身着上万元华服,平安夜时看浦江上空绽放的绚丽烟花,雪天里去高架上赤脚狂奔……
我个人也沉迷过一阵子小清新,假期里没事总会自拍一堆综合应用了各种美图软件的技术流照片臭美,也曾因在年级里某位有着导演梦的熊孩子的号称唯美青春微电影里担任了小清新式女二号而一时在校园风头出尽。但是,作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重口味人士,我自然涉猎广泛。比如常年以残酷著称的日本青春片,只会告诉你人性与生俱来的阴暗面,那些穿着制服画着精致妆容的少年,一个个心狠手辣起来连汉尼拔都自叹弗如。而美国青春片最多的是校园里一个“白富美”怎么怎么嚣张,然后一个纯良小少女成功逆袭,抢走人家男友,夺走人家舞会皇后的地位,成为新一代女生的“励志”故事。
这些关于青春的认知,一度让我出现选择恐惧症,高贵女神、冷面御姐或逆袭草根,究竟哪一款青春才是我的菜?这还真是个问题呢。可现实总是亳不留情地证明,好吧,其实我真想多了。
“哎呀,上网流量没了”“哎呀,又这么多卷子”“哎呀,考砸了”“哎呀,ta又谈恋爱了”——这四句话基本能够概括我们大部分人的学生时期的青春岁月……剩下的梦想啊倔强啊华丽啊对很多人而言,基本就只能算是空喊的口号了。
我妈曾经给我报过一个本地著名作文学校的首席名师班,但名师认为看郭敬明还是茨威格,反映了一个人智商的差异,于是我果断弃班。我想为自己辩护一下:我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他们同样也不存在智商问题,因为我们就读于一所以擅长数理化竞赛而闻名的重点学校,别说智商有问题,智商稍微差点你都进不来!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只是将自己的愿景全部带入到那种唯美文字和影像虚构的世界。
事實上,我早就发现以“青春”为招牌的成功作品,其创造者基本都过了大学这种“后青春期”,已经进入“青春缅怀期”:辛夷坞出品《致青春》的时候26岁,《那些年》出版时九把刀已经29岁,郭敬明写《小时代》也差不多24岁了。这群高龄大哥大姐在时过境迁后早已跳出当年的心情,以“旁观者清”的态度将贩卖给青春期客户的“青春感伤”变得更加曲折动人乃至完美。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件事你真当我不知道啊?
生活不是《小时代》,生活其实更像是《小时代》。这部电影里暴风雪过后的雪地,看上去很美、很纯,让我们很想在上面走两步,留下漂亮的印迹。但这种雪地,我们不可能在上面过活。它最终还是要在阳光下融化,露出不完美的大地,然后要有种子,要有雨水、肥料、粪便、虫子,才能长出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而所有这些思考都让我渐渐明白:人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幻想完成,在酣畅淋漓的白日梦过后,需要迅速跳出电影模式,赶快调整自己到现实模式,这才是一个接地气的小清新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