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农谚,如今我们都知道要想庄稼长得好,施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肥料的认识可谓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我国远古时期,地广人稀,粗放型的种植方式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所以施肥并不在人们的思考范围之内。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开发耕地的减少,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单靠扩大种植面积是不行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中收获更多粮食,成为古代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人工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于是人们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使我国的制肥施肥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古人将肥料称为“粪”,但这个“粪”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粪”还是有差距的,它不光是人畜的粪便,还包括草肥、杂肥(如蚕粪、豆科植物秸秆、骨汁)等,而且肥料的种类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丰富不断增加,来源日益广泛。
  春秋战国时草肥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烧”,就是把杂草烧成草木灰;另一种是“沤”,就是把杂草铲除,然后利用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沤烂成肥。西汉时,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休闲地让杂草丛生,到春耕时,耕翻杂草作为肥源。而到西晋时,人们则开始种植绿肥,这是我国人工种植绿肥的开端。南北朝时,我国的绿肥栽培由南方水稻区传播到北方旱作栽培区。绿肥种植一般采取轮作方式,主要利用大田作物的休闲季节和大田作物轮种。古人还意识到绿肥种植以后,各个时期植株有机构成不同,因此對不同时间掩青的肥效,掩青以后适宜种植何种作物都有研究和记载。栽培绿肥的发明,为我国农业生产开辟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源,在农业生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至宋元时期,随着江南土地的大量开发和稻麦二熟制等多种复种形式的出现,对肥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此古人创造了多种肥料积制方式,如唐代的厩肥堆制,当时称为“踏粪”,这种粪就是最早的堆肥。宋代的杂肥沤制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酵素,就是将各种生物垃圾沤渍,任其腐烂,日久成肥,这是我国制造沤肥的开端。还有是饼肥发酵,就是将渣饼杵碎和熏土拌和,堆起发酵,等到发霉长毛之后,摊开翻堆,内外调换,这样堆翻三四次以后直到不再发热,就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预防饼肥直接施用烧苗的措施。再有是烧制火粪。火粪有两种,一种是“凡扫除之土,烧燃之灰,簸扬之糠秕,断稿落叶,积而焚之”,这和现在烧制焦泥灰的办法有点相仿;另一种是“积土同草木堆叠烧之,土热冷定,用碌碡碾细而用之”,这和如今的熏土已经完全相同了。至明清时期,肥料的积制方法得到了改进,出现了熏制肥料,通过火烧肥料,促使粪肥的氧化、腐熟,从而提高肥效。还有合成肥料,这是明代的一大创造,是一种动物、植物、无机物相混合的肥料,古人称为“粪丹”,这种肥料养分高,浓度大。明清时期还大力提倡一种积肥方法就是养猪积肥,将猪由散养变为圈养,减少粪尿流失,这又是北方养猪的一大进步。
  施肥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多粪肥田,即施肥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于是随之产生了以肥改土、因土施肥的技术,当时称为“土化之法”,还有专门的官职“草人”来“掌土化之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宋元时为了保存肥料,还设计了一些有效的保肥措施,如粪屋,田头粪窑,至今南方仍在采用。明清时期更明确提出了播种之前要垫底(基肥),播种以后要接力(追肥)的概念和施肥“三宜”(时宜、土宜、物宜)原则。
  以上就是我国古人在农田肥料方面体现的集体智慧,这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发展的重要体现。如今,化肥以其便利易得几乎取代了传统肥料,但是传统肥料对于土地以及农作物的积极作用则是现代化肥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更多出现和使用我们传统的有机肥,使农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
其他文献
汉源县地处川西的青藏高原边缘,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如今又被誉为攀西阳光第一城、中国花椒之乡。  汉源花椒,古称黎椒,在汉源已有2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传说,汉源花椒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建黎乡,因见山路崎岖,满山瘴雾,百姓苦不堪言,为解救民众脱离苦海,特插黎杖化为椒树,滋生传种至今,这就是现汉源建黎乡“岩槽头”的千年椒王树。  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汉源花椒被
期刊
进入冬天,幽夜静思,我的耳边常常响起那久远的梆子声……   早年的村庄,房屋大多是土坯草苫的,很少用砖瓦。少数用砖的房屋,也只是青砖包墙,房子低矮而又昏暗。村庄的布局,毫无规则,除一两条还算宽敞的街道外,全是弯曲延伸的胡同。曲径通幽,增加了村庄的神秘。   夜晚,村子出奇的静,静得让人心烦。可是,正当人心生烦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梆、梆、梆的声音,打破这夜的静寂,这就是梆子声。一种在那个时代,能
期刊
七月流火,12日上午10点,卫辉市塔岗水库旁边,由新乡市绿色食材协会组成的车队在这里完成了聚集。他们今天的活动,是进山寻找本地原生态蜂蜜。  穿过逶迤的山路,来到林木最为茂密的地方,就是新乡市华康养蜂专业合作社。山外烈日炎炎,这里凉风习习,不远处蜂箱摆放的地方,勤劳的蜜蜂飞来飞去。这是协会里一家颇具实力和特色的企业。  “那天,我们35家会员企业全部出动,现场品尝了纯天然蜂蜜,还近距离观看到了蜂蜜
期刊
2015年5月12日,对于中国小麦种子繁育界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滑县,正式成立了滑县小麦种子繁育工程协会。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种业的发展,滑县小麦种子繁育量已经占据了河南的15%。作为一个县级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这个数据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了。  为什么要成立滑县小麦种子繁育工程协会呢?  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和河南连续23年粮食生产第一县,滑县每年为国家贡献的商品粮
期刊
近日,2015年德國莱比锡农业展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举行。在这个德国东部地区最大的农业展上,德国人把许许多多农场的庞然大物和各色家禽家畜请到展厅与城市人亲密接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吸引孩子。  农业展品应有尽有  在德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已沦为受保护产业,因此这一展事更显得必要,尤其是考虑到农业教育也得从娃娃抓起。  农业展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农业开放日活动,吸引了很多城里的大人和孩子来看新
期刊
农业部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那么,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有着怎样的背景?“小土豆”主粮化将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起到怎样的作用?实现马铃薯主粮化,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制约?  谁也没有料到,日历刚翻过新年,极为平常、俗称土豆的马铃薯一下子火起来了,成为重要农事新闻的热点。农业部年初发布消息称,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
期刊
编者按:  紧跟春的步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2月1日~3日,中国记协与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全国涉农媒体负责人和“三农”新闻工作者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培训班。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  与往年一样,每到中央一号文
期刊
“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这是明清以来在古泽州大地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也是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的记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庄古城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神秘、厚重,却又充满灵性,让人不得不去一探究竟。  历时9年建成  窦庄(今为豆庄)选址独特。沁河在这里走了个“S”,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秀美。  据流传下来的《窦氏家谱》记载,其祖先窦璘参辅宋仁宗赵祯平息
期刊
科茨沃兹有“英格兰心脏”之称,其山丘主脉位于格罗斯特郡,其地区范围还跨越了伍斯特、沃里克、牛津、威尔特、萨默塞特等郡。中世纪晚期以来的数度转身,最终使科茨沃兹成为乡村城镇化的突出代表。  原工业化兴起带动了科茨沃兹城镇化起步  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科茨沃兹在中世纪早期是农牧混合型经济,养羊业非常重要,所产优质羊毛闻名西欧。当时的人认为,欧洲最好的羊毛出在英格兰,英格兰最好的羊毛出在科茨沃兹。最初羊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形势平稳向好,继续保持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