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冬天,幽夜静思,我的耳边常常响起那久远的梆子声……
早年的村庄,房屋大多是土坯草苫的,很少用砖瓦。少数用砖的房屋,也只是青砖包墙,房子低矮而又昏暗。村庄的布局,毫无规则,除一两条还算宽敞的街道外,全是弯曲延伸的胡同。曲径通幽,增加了村庄的神秘。
夜晚,村子出奇的静,静得让人心烦。可是,正当人心生烦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梆、梆、梆的声音,打破这夜的静寂,这就是梆子声。一种在那个时代,能够穿越村庄的、特有的生命活力。
梆子声,一般响在农闲季节。此时,秋粮已经入仓,时序已是初冬,整个乡村进入冬眠时期。
晚上八九点钟,梆、梆、梆的声音就响起了。声音由远及近,时大时小,时而脆响,时而沉闷,像蛇一样蜿蜒在一条条的街巷里。梆子声响过之后,你会听到吱呀、吱呀的门板的响声,很快,你又会透过暗夜的微光,依稀看到从农家大门里闪出的人影。这些人懒懒地走着,他们会奔向同一个地方——村头的场院屋。
场院屋,农忙时节用来碾打粮食;农闲时节,则成了生产队里的豆腐坊。被梆子声召唤而来的乡民,陆续来到了豆腐房里。此时,豆腐房里的大锅,炉火正旺,锅里咕噜、咕噜的豆汁在热气中滚动着。房子里,氤氲着浓浓的热气,诱人的豆浆香味,充溢着整个房间。一碗碗的豆浆很快就端在了乡民的手中。他们有的靠在锅沿旁,有的随便找一个地方,席地一蹲,有的则依靠在门槛上。噘着嘴,一口一口地啜饮着。醇厚的豆香,温暖了整个的肺腑,一天的疲劳,就随着这呼出的热气溜走了。他们手捧啜饮的情态,实在而又安详,一种温暖的满足和朴实的憨厚,洋溢在脸上。豆浆价钱不贵,不过三五分一碗,所以,乡民大多能喝得起。那个时代,一碗豆浆,就是一碗温馨的生活,就是一碗生命的芬芳。
大多数的喝豆浆的人,陆续地离开了,剩下的一部分人,是等待吃“浆豆腐”的。他们看着热热的豆浆,舀到一个大缸里,然后在缸中滴入卤水,豆浆咕咕冒一阵气泡后,便凝结成了豆腐脑儿,工作人员再把豆脑舀入方形框架内的包袱之中,豆脑中的水汁便顺着包袱的缝隙流了下来。大约二十分钟以后,豆腐就成块了。这时的豆腐还热热的,水分较大,所以,吃起来柔、嫩、滑、软,一勺入口,两颊生香,终生难忘。吃“浆豆腐”的人,要进入内间,内间里摆有简单的饭桌,桌上放有醋、酱油,甚至于还可能有一碟蒜泥。他们总是慢慢地吃,高声地谈,尽可能地让幸福在热烈的气氛中多停留一会儿。那种氛围,充满了一种淳朴的温馨,你进入其中,就是回到家中了,还有比家的感觉更好的吗?
现在,穿行于乡村中的豆腐挑子,还是敲着那个梆子——一块椭圆形的木块,中间挖空,用木棍敲响。但声音却总是那么羞涩,似乎底气不足,因为你现在再也吃不到那种正宗的“卤水豆腐”了。各种明目繁多的化工做法,已使豆腐失去了它那本色的豆香。
我怀念,梆子声中那浓浓的豆香。
早年的村庄,房屋大多是土坯草苫的,很少用砖瓦。少数用砖的房屋,也只是青砖包墙,房子低矮而又昏暗。村庄的布局,毫无规则,除一两条还算宽敞的街道外,全是弯曲延伸的胡同。曲径通幽,增加了村庄的神秘。
夜晚,村子出奇的静,静得让人心烦。可是,正当人心生烦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梆、梆、梆的声音,打破这夜的静寂,这就是梆子声。一种在那个时代,能够穿越村庄的、特有的生命活力。
梆子声,一般响在农闲季节。此时,秋粮已经入仓,时序已是初冬,整个乡村进入冬眠时期。
晚上八九点钟,梆、梆、梆的声音就响起了。声音由远及近,时大时小,时而脆响,时而沉闷,像蛇一样蜿蜒在一条条的街巷里。梆子声响过之后,你会听到吱呀、吱呀的门板的响声,很快,你又会透过暗夜的微光,依稀看到从农家大门里闪出的人影。这些人懒懒地走着,他们会奔向同一个地方——村头的场院屋。
场院屋,农忙时节用来碾打粮食;农闲时节,则成了生产队里的豆腐坊。被梆子声召唤而来的乡民,陆续来到了豆腐房里。此时,豆腐房里的大锅,炉火正旺,锅里咕噜、咕噜的豆汁在热气中滚动着。房子里,氤氲着浓浓的热气,诱人的豆浆香味,充溢着整个房间。一碗碗的豆浆很快就端在了乡民的手中。他们有的靠在锅沿旁,有的随便找一个地方,席地一蹲,有的则依靠在门槛上。噘着嘴,一口一口地啜饮着。醇厚的豆香,温暖了整个的肺腑,一天的疲劳,就随着这呼出的热气溜走了。他们手捧啜饮的情态,实在而又安详,一种温暖的满足和朴实的憨厚,洋溢在脸上。豆浆价钱不贵,不过三五分一碗,所以,乡民大多能喝得起。那个时代,一碗豆浆,就是一碗温馨的生活,就是一碗生命的芬芳。
大多数的喝豆浆的人,陆续地离开了,剩下的一部分人,是等待吃“浆豆腐”的。他们看着热热的豆浆,舀到一个大缸里,然后在缸中滴入卤水,豆浆咕咕冒一阵气泡后,便凝结成了豆腐脑儿,工作人员再把豆脑舀入方形框架内的包袱之中,豆脑中的水汁便顺着包袱的缝隙流了下来。大约二十分钟以后,豆腐就成块了。这时的豆腐还热热的,水分较大,所以,吃起来柔、嫩、滑、软,一勺入口,两颊生香,终生难忘。吃“浆豆腐”的人,要进入内间,内间里摆有简单的饭桌,桌上放有醋、酱油,甚至于还可能有一碟蒜泥。他们总是慢慢地吃,高声地谈,尽可能地让幸福在热烈的气氛中多停留一会儿。那种氛围,充满了一种淳朴的温馨,你进入其中,就是回到家中了,还有比家的感觉更好的吗?
现在,穿行于乡村中的豆腐挑子,还是敲着那个梆子——一块椭圆形的木块,中间挖空,用木棍敲响。但声音却总是那么羞涩,似乎底气不足,因为你现在再也吃不到那种正宗的“卤水豆腐”了。各种明目繁多的化工做法,已使豆腐失去了它那本色的豆香。
我怀念,梆子声中那浓浓的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