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正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之路上应该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职业能力 大学英语 高职 课程改革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在这种转型的大变革时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生源的质和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就英语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日趋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与本专业及本岗位相关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其实,早在2000年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00)57号文件]中就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历经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不过由于在学生生源、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在英语教学上所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生的特点:首先,高职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成绩位于四批档线的学生,除了应届高中生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中职生。因而,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薄弱,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其次,大部分地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大部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对于英语而言,只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所以学习积极性都不高。最后,学习过程中应试学习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以英语期末考试和考级考证为目标,比较侧重合格率和过级率,从而忽视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职教师的现状:高职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很少会从企业聘行业专家,因此理论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比较缺乏,对于那些既懂英语教学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外,虽然高职教师呈现日益年轻化的态势,但是本科学历的教师还是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不大,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3.高职教材的弊端: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大多沿用本科或中专的模式,只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并不能突显高职教学的特色。而且,重理论,轻实践也是高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内容语言深,难度大,实训材料缺乏已经成为它的致命缺点,特别是随着英语语言的推陈出新,陈旧的语篇和失真的词汇根本就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培养高新人才的需求。虽然高职院校一直都强调“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技能证书并用,但是就目前的英语教材而言,却缺少与相关的英语技能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4.高职教学的局限:一方面,以教师为核心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英语词汇、语法、翻译、阅读和作文的讲解,但这种沿用中学“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却缺乏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模式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三方面构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内容侧重书本知识,学生只是根据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去死记硬背考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真实反应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和层次,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考核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三、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改革
1.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实则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由原来的“公共性”向“职业性”发生转变,更加凸显“高职性”的特点。即除了讲授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知识,应增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景并导入职场英语知识,同时建立健全实训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通过改革培养目标,使大学英语不仅仅再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而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从而达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增添职业岗位课程。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而是语言基础课加上职业岗位课,即逐渐形成“1 1>2”教学体系。其中语言基础课应选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仍然以教授听说读写译为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也是向职业岗位课程过度做准备。职业岗位课程应以学生的专业为出发点,结合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环境中所必须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外事接待和社交能力,业务洽谈和磋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模式:(1)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岗位设计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言任务,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提问、交流和表达,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并掌握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这样一来,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语言技能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能不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完全放手并且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退出讲台,充当指导者和旁观者;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导者和当局者。学生借助网络和书籍,利用第二课堂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就感兴趣的单元内容和职业场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收集反馈意见。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规划并拓展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效率。(3)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日常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又具有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背景;第二阶段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订单式实践教学,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通过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强化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并逐步实现从理论英语知识向职业实用英语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语言知识内化成职业能力的目标。
4.评估体系: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复合型人才,现代高职教育就应该提倡建立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1)打破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及实训实践等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形成贯穿学习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2)大力削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到该体系之中,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的比例,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虽然近几年高职英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和调整,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现实的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离2000年的《基本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据对在校高职生和毕业生的调查,他们对学校的英语课程学习的整体满意度仅为一般,主要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不大,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与技术岗位相关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工作。因此,只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特点并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邱芳.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媛慧.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路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大学英语 高职 课程改革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在这种转型的大变革时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生源的质和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就英语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日趋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与本专业及本岗位相关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其实,早在2000年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00)57号文件]中就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历经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不过由于在学生生源、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在英语教学上所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生的特点:首先,高职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成绩位于四批档线的学生,除了应届高中生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中职生。因而,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薄弱,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其次,大部分地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大部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对于英语而言,只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所以学习积极性都不高。最后,学习过程中应试学习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以英语期末考试和考级考证为目标,比较侧重合格率和过级率,从而忽视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职教师的现状:高职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很少会从企业聘行业专家,因此理论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比较缺乏,对于那些既懂英语教学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外,虽然高职教师呈现日益年轻化的态势,但是本科学历的教师还是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不大,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3.高职教材的弊端: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大多沿用本科或中专的模式,只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并不能突显高职教学的特色。而且,重理论,轻实践也是高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内容语言深,难度大,实训材料缺乏已经成为它的致命缺点,特别是随着英语语言的推陈出新,陈旧的语篇和失真的词汇根本就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培养高新人才的需求。虽然高职院校一直都强调“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技能证书并用,但是就目前的英语教材而言,却缺少与相关的英语技能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4.高职教学的局限:一方面,以教师为核心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英语词汇、语法、翻译、阅读和作文的讲解,但这种沿用中学“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却缺乏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模式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三方面构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内容侧重书本知识,学生只是根据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去死记硬背考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真实反应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和层次,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考核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三、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改革
1.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实则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由原来的“公共性”向“职业性”发生转变,更加凸显“高职性”的特点。即除了讲授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知识,应增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景并导入职场英语知识,同时建立健全实训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通过改革培养目标,使大学英语不仅仅再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而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从而达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增添职业岗位课程。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而是语言基础课加上职业岗位课,即逐渐形成“1 1>2”教学体系。其中语言基础课应选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仍然以教授听说读写译为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也是向职业岗位课程过度做准备。职业岗位课程应以学生的专业为出发点,结合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环境中所必须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外事接待和社交能力,业务洽谈和磋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模式:(1)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岗位设计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言任务,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提问、交流和表达,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并掌握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这样一来,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语言技能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能不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完全放手并且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退出讲台,充当指导者和旁观者;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导者和当局者。学生借助网络和书籍,利用第二课堂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就感兴趣的单元内容和职业场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收集反馈意见。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规划并拓展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效率。(3)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日常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又具有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背景;第二阶段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订单式实践教学,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通过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强化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并逐步实现从理论英语知识向职业实用英语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语言知识内化成职业能力的目标。
4.评估体系: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复合型人才,现代高职教育就应该提倡建立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1)打破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及实训实践等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形成贯穿学习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2)大力削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到该体系之中,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的比例,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虽然近几年高职英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和调整,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现实的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离2000年的《基本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据对在校高职生和毕业生的调查,他们对学校的英语课程学习的整体满意度仅为一般,主要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不大,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与技术岗位相关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工作。因此,只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特点并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邱芳.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媛慧.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路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