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海龙作为我国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其犀利的影像质感和富于深度的影像人文精神,整整感动了一代中国人,这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解海龙所关注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生存状态是整个九十年代中国边缘人群的一个缩影,他用人文主义的情怀关注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运用赋予质感的影像记录了他们的生存状态,通过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影像作品的展出,引起了社会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和感动,可以说,《希望工程》系列影像作品是九十年代中国纪实摄影的一个里程碑。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作品,更多的是看到了影像作品中渗透出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纪实影像 人性情感
摄影艺术是一种区别于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自身独具魅力的影像质感而广为传播。笔者认为:在摄影艺术细化的诸多门类中,纪实摄影是摄影艺术家用纪实的影像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与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能够唤起社会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让纪实摄影的本质回归到关注个人价值的自我意义上来,纪实摄影蕴含了一种质朴的视觉语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当纪实摄影这样真实与纯质的影像传递到观者眼中,就形成了一种视觉刺激,视觉刺激形成心理刺激,从而迸发情感的共鸣,整个富有张力的过程就是一幅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的完成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个人认知和群体认知,在个人认知过程中包括了摄影家自身的视觉感受和自身的情感干预,也就是从情感感染到构图再到快门响动,最后到冲印照片,装裱展出。而群体认知是当观赏者受到了影像冲击而激发出的情感流露。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纪实摄影的视觉传达是一个重要角色,它装载观赏者后一环节的迸发力量,只有足够的视觉力量才可能触动情感共鸣的发生。
九十年代作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思潮孕育而生。在纪实摄影领域里,广大的民众及其生存状况、价值与尊严依然是纪实摄影家们所热衷关注的主体对象,而边缘群体与弱势人群成为了这些纪实摄影家重点聚焦的对象,在他们的影像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存在主体,但人性中的无奈、艰辛、困难,以及无法改变自我的现状,都是这一时期矛盾的主体所在。这一时期这类型的纪实摄影以解海龙和吴家林为代表。而部分的摄影家们也开始专注在了各个行业领域里,寻求真实的主体语言来进行纪实摄影创作,这部分以王福春等为代表。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纪实摄影家自我意识的觉悟,让其关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状态起伏,无论是主流价值取向还是偏离了主流意识的边缘意识形态都在此阶段发展与成熟,众多的富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纪实摄影家创作了众多难忘的感人至深的影像作品。
每一时代的深刻变革中都会产生着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如同90年代出现的纪实风潮,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摄影形式。整个纪实摄影风潮席卷了许多观众内心里最感动的神经,刺激了每一位观众对我们自己所生活周围的视觉关注。纪实摄影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摄影作者对现有社会的一种真诚的关注,是摄影作者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一种责任感赋予作品影像隽永的深刻内涵。
在90年代纪实摄影的繁荣阶段,解海龙作为一位非科班出身的纪实摄影家,以朴实无华的影像质感和真挚的感情流露,着力推出了反映我国贫困地区孩子们因为家庭贫穷不能上学的纪实影像。笔者就解海龙的纪实影像所渗透的人文精神进行一些个人的浅析。
解海龙在接触摄影艺术的初期,也进行了多种摄影语言的尝试,曾经为了参加一些比赛,而去拍摄一些当时比较符合评委口味的摄影作品,因而改变了自己多样的拍摄风格,结果发现自己摄影的魅力与本质的内涵并非如同当初自己所想的一样,当他自己沉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多年的拍摄作品在浮华中需要沉淀一些永恒的精神内涵,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背起行礼,带上相机远赴祖国的贫困山区进行了多年艰苦的纪实摄影拍摄工作,在贫困山区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都在磨砺着他所拍摄的观念与所拍摄作品的影像感染力,当自己深入到了大量的失学儿童所生活的环境中,解海龙含泪拍摄了他所体验到的真实影像。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是完全不能解决失学儿童的现实问题,这样一个难题迫使他想到了更宏大的目标,就是要跑遍祖国的所有地方,在许多地方举办展览,把孩子们内心那炙热的读书愿望通过影像的形式传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这个时候,解海龙一种无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形成并促使他为之奋斗了。在拍摄了多年的失学儿童的影像里,我们每看到一幅渴望求学的面孔,就让我们内心震动着怜悯和感动的力量。解海龙在沉淀多年的失学儿童的主体拍摄后,于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办了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展览,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轰动,整个社会人群都开始关注到了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的贫困的失学儿童,并纷纷慷慨解囊,为中青基金会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些捐款帮助了大量的失学儿童重返了校园,破旧的校园也有了崭新的面貌,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也映衬在解海龙真挚的影像里。这样的影像同时引发了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捐款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也许这是解海龙完全始料不及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纪实摄影中饱含激情与爱心的创作会赋予作品影像中不可磨灭的永恒魅力和感染力。
纪实摄影的本质就是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上于真实的影像里引发人们的关注、思考,并唤起人们的真情。
生存的状况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同样,解海龙深入到贫困地区的时候,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生存环境,让他内心的触动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直观的感受把影像的表现力度于无形中加强了。解海龙每一张黑白影像作品里所渗透的不只是失学孩子内心渴求学习的愿望,而是愿望中蔓延着倔强的、不屈的坚强,这样坚强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在解海龙的成名代表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大眼睛》(如图1)。
图1解海龙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 就是一张具有代表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整个完满的构图,黑白影像中流淌着缕缕艰辛的往事。一张纯净的孩童圆脸,在几缕透着光泽的黑色发丝中掩映而出,前端是两个同班同学模糊的身影,在这样一个影调中,孩童稚嫩的脸上一双明眸透出对求学的渴望,墨黑色的瞳孔里闪烁着点点亮光,专注地凝望着前方。这样的神情凝固了求学的精神渴望,在这样的求学精神中还有着一种敢于与贫困命运不屈斗争的表现。大眼睛女孩手中紧紧握住的半枝铅笔也许记录的就是一种人生向往美好的憧憬,也许人生的道路是充满荆棘,但都会满载希望,因为国家、社会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关注和关心失学孩童。解海龙以毕生所有的历练,在这个转瞬即逝的一刹那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失学儿童充满的渴望和真情实感极其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通过解海龙有意的刻画,影像作品深深打动了观看它的所有朋友,这样的纪实作品传达出解海龙的深沉、真诚和真爱。通过纪实摄影作品引发人们的关注、思考,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正是纪实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之后也成为国家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之一,为更多的失学儿童树立了坚强求学,不屈不挠学习的榜样。在另一张摄影作品(如图2)中,在北方寒冬里,破旧的木头课桌,一群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卖力地张开嘴唇,努力地在跟随老师朗读,一个镜头的特写落到了小男孩的身上,双眉紧锁,执著的神情,双眼凝视黑板,胸前,订满了补丁的书包上放着手抄课本,鼻孔里流出了鼻涕而全然不顾,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大声朗读。其实纪实摄影的佳作就是这么的真实又富于情感,在真实的影像里续写着感人的故事。希望工程中“我要读书”的呐喊声并非是通过摄影家自己的呐喊而出的,而是通过影像来传递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我要读书”是最强的感情抒发,引起了每一位有着良知的中国人进行深思。同样的感人影像在另一张作品(如图3)里也体现出贫困儿童的求学艰难。
同样简陋的教室课堂,同样破旧的课桌,同样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小孩努力地在课堂上学习着,广角的镜头里出现的是一片积满了泥水和碎片玻璃的场地,教室完全就成为了泥水中央的小岛,一群求学的孩子就像在小岛上求生的落难者,寻求着唯一的出路。这样让人心碎的景象简单直观地表达了摄影家单纯的情感交流。一张张摄影作品按照时间的秩序在你的眼睛中缓缓而过,这样无形的影像魅力感动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在解海龙的影像作品里,有一张让笔者感受了无限希望的作品(如图4)。
它所拍摄的是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显金岭小学,长城脚下被希望工程所救助的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在这样一张作品里,几个失学的孩子伫立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上,远处是蜿蜒起伏的长城,在冬日的阳光里,几个孩子远眺着群山,嘴角向上轻轻翘起,脸上微微地显露着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侧逆光中,一群孩子身上写满了落日的余晖,未来的道路是怎么的一种情形,相信在他们每个孩子的心灵里都描绘了理想的坐标。解海龙感悟着每个孩子的内心,解读着他们每个孩子的心灵,这是通过影像的方式达成的。
欣赏完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后,合上书本,静默地回忆着触动人心的影像,其实内心是在深刻的思考,是一种真诚、一种感动。纪实摄影所体现出的是大众化,生活化,现实化,单纯化,平凡化但是真情大爱凝固于每一个方寸之间。呼唤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真诚与感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原来是如此的贴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本不遥远。解海龙的纪实摄影作品唤起了欣赏者内心善良、真诚与感动。
纪实摄影本不遥远,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工程摄影作品里,让我们可以寻求到了孩子坚强而执著的精神意念,这样的意念感染着我们并促使我们去关注,去思考。纪实摄影这样质朴的影像格调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虚化的浮光掠影,有的只是真实、真诚和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7
[2]解海龙.希望[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7
[3]陈建军.新锐影像艺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5]陈小波.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J]中国摄影家,2008,7
关键词:纪实影像 人性情感
摄影艺术是一种区别于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自身独具魅力的影像质感而广为传播。笔者认为:在摄影艺术细化的诸多门类中,纪实摄影是摄影艺术家用纪实的影像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与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能够唤起社会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让纪实摄影的本质回归到关注个人价值的自我意义上来,纪实摄影蕴含了一种质朴的视觉语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当纪实摄影这样真实与纯质的影像传递到观者眼中,就形成了一种视觉刺激,视觉刺激形成心理刺激,从而迸发情感的共鸣,整个富有张力的过程就是一幅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的完成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个人认知和群体认知,在个人认知过程中包括了摄影家自身的视觉感受和自身的情感干预,也就是从情感感染到构图再到快门响动,最后到冲印照片,装裱展出。而群体认知是当观赏者受到了影像冲击而激发出的情感流露。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纪实摄影的视觉传达是一个重要角色,它装载观赏者后一环节的迸发力量,只有足够的视觉力量才可能触动情感共鸣的发生。
九十年代作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思潮孕育而生。在纪实摄影领域里,广大的民众及其生存状况、价值与尊严依然是纪实摄影家们所热衷关注的主体对象,而边缘群体与弱势人群成为了这些纪实摄影家重点聚焦的对象,在他们的影像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存在主体,但人性中的无奈、艰辛、困难,以及无法改变自我的现状,都是这一时期矛盾的主体所在。这一时期这类型的纪实摄影以解海龙和吴家林为代表。而部分的摄影家们也开始专注在了各个行业领域里,寻求真实的主体语言来进行纪实摄影创作,这部分以王福春等为代表。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纪实摄影家自我意识的觉悟,让其关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状态起伏,无论是主流价值取向还是偏离了主流意识的边缘意识形态都在此阶段发展与成熟,众多的富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纪实摄影家创作了众多难忘的感人至深的影像作品。
每一时代的深刻变革中都会产生着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如同90年代出现的纪实风潮,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摄影形式。整个纪实摄影风潮席卷了许多观众内心里最感动的神经,刺激了每一位观众对我们自己所生活周围的视觉关注。纪实摄影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摄影作者对现有社会的一种真诚的关注,是摄影作者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一种责任感赋予作品影像隽永的深刻内涵。
在90年代纪实摄影的繁荣阶段,解海龙作为一位非科班出身的纪实摄影家,以朴实无华的影像质感和真挚的感情流露,着力推出了反映我国贫困地区孩子们因为家庭贫穷不能上学的纪实影像。笔者就解海龙的纪实影像所渗透的人文精神进行一些个人的浅析。
解海龙在接触摄影艺术的初期,也进行了多种摄影语言的尝试,曾经为了参加一些比赛,而去拍摄一些当时比较符合评委口味的摄影作品,因而改变了自己多样的拍摄风格,结果发现自己摄影的魅力与本质的内涵并非如同当初自己所想的一样,当他自己沉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多年的拍摄作品在浮华中需要沉淀一些永恒的精神内涵,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背起行礼,带上相机远赴祖国的贫困山区进行了多年艰苦的纪实摄影拍摄工作,在贫困山区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都在磨砺着他所拍摄的观念与所拍摄作品的影像感染力,当自己深入到了大量的失学儿童所生活的环境中,解海龙含泪拍摄了他所体验到的真实影像。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是完全不能解决失学儿童的现实问题,这样一个难题迫使他想到了更宏大的目标,就是要跑遍祖国的所有地方,在许多地方举办展览,把孩子们内心那炙热的读书愿望通过影像的形式传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这个时候,解海龙一种无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形成并促使他为之奋斗了。在拍摄了多年的失学儿童的影像里,我们每看到一幅渴望求学的面孔,就让我们内心震动着怜悯和感动的力量。解海龙在沉淀多年的失学儿童的主体拍摄后,于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办了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展览,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轰动,整个社会人群都开始关注到了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的贫困的失学儿童,并纷纷慷慨解囊,为中青基金会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些捐款帮助了大量的失学儿童重返了校园,破旧的校园也有了崭新的面貌,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也映衬在解海龙真挚的影像里。这样的影像同时引发了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捐款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也许这是解海龙完全始料不及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纪实摄影中饱含激情与爱心的创作会赋予作品影像中不可磨灭的永恒魅力和感染力。
纪实摄影的本质就是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上于真实的影像里引发人们的关注、思考,并唤起人们的真情。
生存的状况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同样,解海龙深入到贫困地区的时候,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生存环境,让他内心的触动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直观的感受把影像的表现力度于无形中加强了。解海龙每一张黑白影像作品里所渗透的不只是失学孩子内心渴求学习的愿望,而是愿望中蔓延着倔强的、不屈的坚强,这样坚强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在解海龙的成名代表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大眼睛》(如图1)。
图1解海龙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 就是一张具有代表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整个完满的构图,黑白影像中流淌着缕缕艰辛的往事。一张纯净的孩童圆脸,在几缕透着光泽的黑色发丝中掩映而出,前端是两个同班同学模糊的身影,在这样一个影调中,孩童稚嫩的脸上一双明眸透出对求学的渴望,墨黑色的瞳孔里闪烁着点点亮光,专注地凝望着前方。这样的神情凝固了求学的精神渴望,在这样的求学精神中还有着一种敢于与贫困命运不屈斗争的表现。大眼睛女孩手中紧紧握住的半枝铅笔也许记录的就是一种人生向往美好的憧憬,也许人生的道路是充满荆棘,但都会满载希望,因为国家、社会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关注和关心失学孩童。解海龙以毕生所有的历练,在这个转瞬即逝的一刹那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失学儿童充满的渴望和真情实感极其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通过解海龙有意的刻画,影像作品深深打动了观看它的所有朋友,这样的纪实作品传达出解海龙的深沉、真诚和真爱。通过纪实摄影作品引发人们的关注、思考,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正是纪实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之后也成为国家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之一,为更多的失学儿童树立了坚强求学,不屈不挠学习的榜样。在另一张摄影作品(如图2)中,在北方寒冬里,破旧的木头课桌,一群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卖力地张开嘴唇,努力地在跟随老师朗读,一个镜头的特写落到了小男孩的身上,双眉紧锁,执著的神情,双眼凝视黑板,胸前,订满了补丁的书包上放着手抄课本,鼻孔里流出了鼻涕而全然不顾,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大声朗读。其实纪实摄影的佳作就是这么的真实又富于情感,在真实的影像里续写着感人的故事。希望工程中“我要读书”的呐喊声并非是通过摄影家自己的呐喊而出的,而是通过影像来传递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我要读书”是最强的感情抒发,引起了每一位有着良知的中国人进行深思。同样的感人影像在另一张作品(如图3)里也体现出贫困儿童的求学艰难。
同样简陋的教室课堂,同样破旧的课桌,同样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小孩努力地在课堂上学习着,广角的镜头里出现的是一片积满了泥水和碎片玻璃的场地,教室完全就成为了泥水中央的小岛,一群求学的孩子就像在小岛上求生的落难者,寻求着唯一的出路。这样让人心碎的景象简单直观地表达了摄影家单纯的情感交流。一张张摄影作品按照时间的秩序在你的眼睛中缓缓而过,这样无形的影像魅力感动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在解海龙的影像作品里,有一张让笔者感受了无限希望的作品(如图4)。
它所拍摄的是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显金岭小学,长城脚下被希望工程所救助的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在这样一张作品里,几个失学的孩子伫立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上,远处是蜿蜒起伏的长城,在冬日的阳光里,几个孩子远眺着群山,嘴角向上轻轻翘起,脸上微微地显露着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侧逆光中,一群孩子身上写满了落日的余晖,未来的道路是怎么的一种情形,相信在他们每个孩子的心灵里都描绘了理想的坐标。解海龙感悟着每个孩子的内心,解读着他们每个孩子的心灵,这是通过影像的方式达成的。
欣赏完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后,合上书本,静默地回忆着触动人心的影像,其实内心是在深刻的思考,是一种真诚、一种感动。纪实摄影所体现出的是大众化,生活化,现实化,单纯化,平凡化但是真情大爱凝固于每一个方寸之间。呼唤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真诚与感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原来是如此的贴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本不遥远。解海龙的纪实摄影作品唤起了欣赏者内心善良、真诚与感动。
纪实摄影本不遥远,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工程摄影作品里,让我们可以寻求到了孩子坚强而执著的精神意念,这样的意念感染着我们并促使我们去关注,去思考。纪实摄影这样质朴的影像格调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虚化的浮光掠影,有的只是真实、真诚和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7
[2]解海龙.希望[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7
[3]陈建军.新锐影像艺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5]陈小波.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J]中国摄影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