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互联网 ”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互联网 ”的运用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互联网 ”及研究性学习;其次提出了“互联网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学习氛围方面、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以及学习方法三方面;最后提出了应用注意点,包括把握应用的“度”以及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应用方式两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互联网 ”;研究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之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将互联网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互联网 ”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互联网 ”及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互联网 ”
“ ”的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就是一种跨界与融合。只有敢于将跨界这一步踏出去,才会更加坚定好创新的基础。融合的本身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的融合,融合会在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吸取各自的长处,来使自身的能力提高,从中也不会产生排斥。“互联网 ”便是将“互联网”这一元素与其他的元素相结合,实现跨界融合,达到创新的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将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想融合,可以使教学的氛围、教学的方法等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自主地探究教材外与教材相连的知识,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从而对知识掌握程度加深的一种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之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引导的作用,重点在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该种方式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互联网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的应用
(一)利用“互联网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利用“互联网 ”可以营造一种研究性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一情境中不断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一节课的相关背景,讓学生了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思考,在这一背景之下文人可能会有的感触。接着引入课文,在课堂引入时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寻一段音乐,教师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看江水浩荡千古、心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在这一形象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二)利用“互联网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 ”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便是“探究”,是思维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种有联系的事物连接起来,使学生的认识加深。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候,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关于“荷花”的相关诗词、文章进行总结,使学生从中进行对比、探讨,让学生在文字的天地中“逍遥游”。
(三)利用“互联网 ”进行拓展迁移创新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拓展迁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加深。例如“微课”这一方法,教师可以将重点的学生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做成小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构建网上交流平台,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在平台上发布,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得到答案,还能了解他人的思路,从而促进自身研究性能力的提升。
三、运用“互联网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注意点
(一)把握应用的“度”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其中内容良莠不齐,部分高中生的自制能力不足,出现了一些“网瘾”学生。鉴于此,教师在运用“互联网 ”时候需要注重运用的“度”,不能过多使用,以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致使最后学生仅仅只是记住了互联网上丰富的图像等,而没有记住需要记忆的知识,这样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应用方式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而互联网的传播媒介较多,如“微信”“微博”等“微”软件,或者是“贴吧”“博客”等平台,学生偏好也不一样,故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了解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选择合适的应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方能使教学效果最佳化。
四、结语
本文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互联网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互联网 ”及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之后对“互联网 ”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在应用中的注意点,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讨,使语文课程的改革更为便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 注
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090)。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互联网 ”;研究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之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将互联网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互联网 ”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互联网 ”及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互联网 ”
“ ”的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就是一种跨界与融合。只有敢于将跨界这一步踏出去,才会更加坚定好创新的基础。融合的本身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的融合,融合会在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吸取各自的长处,来使自身的能力提高,从中也不会产生排斥。“互联网 ”便是将“互联网”这一元素与其他的元素相结合,实现跨界融合,达到创新的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将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想融合,可以使教学的氛围、教学的方法等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自主地探究教材外与教材相连的知识,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从而对知识掌握程度加深的一种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之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引导的作用,重点在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该种方式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互联网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的应用
(一)利用“互联网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利用“互联网 ”可以营造一种研究性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一情境中不断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一节课的相关背景,讓学生了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思考,在这一背景之下文人可能会有的感触。接着引入课文,在课堂引入时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寻一段音乐,教师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看江水浩荡千古、心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在这一形象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二)利用“互联网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 ”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便是“探究”,是思维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种有联系的事物连接起来,使学生的认识加深。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候,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关于“荷花”的相关诗词、文章进行总结,使学生从中进行对比、探讨,让学生在文字的天地中“逍遥游”。
(三)利用“互联网 ”进行拓展迁移创新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拓展迁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加深。例如“微课”这一方法,教师可以将重点的学生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做成小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构建网上交流平台,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在平台上发布,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得到答案,还能了解他人的思路,从而促进自身研究性能力的提升。
三、运用“互联网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注意点
(一)把握应用的“度”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其中内容良莠不齐,部分高中生的自制能力不足,出现了一些“网瘾”学生。鉴于此,教师在运用“互联网 ”时候需要注重运用的“度”,不能过多使用,以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致使最后学生仅仅只是记住了互联网上丰富的图像等,而没有记住需要记忆的知识,这样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应用方式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而互联网的传播媒介较多,如“微信”“微博”等“微”软件,或者是“贴吧”“博客”等平台,学生偏好也不一样,故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了解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选择合适的应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方能使教学效果最佳化。
四、结语
本文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互联网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互联网 ”及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之后对“互联网 ”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在应用中的注意点,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讨,使语文课程的改革更为便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 注
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090)。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