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提供保障。2015年3月,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李小鹏与各银行领导座谈,向金融机构征求意见,对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收集,共收集108个问题,一一交由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并要求拿出每一项问题的解决方案;人民银行太原中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同时以征信管理系统为依托,推进山西信用体系建设。整体来看,我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对经济金融发展形成挑战。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山西;经济金融;挑战
一、山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炭、冶金、电力和焦炭四大传统行业占全省工业的75%,产业结构单一;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小,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有效培育起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2012年以来,受煤炭等主导行业持续下行,山西经济经历“断崖式”增长,经济增速由2010年一季度的20%,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3.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经济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现恶化:
1.银行信贷风险持续高企。截至2015年12月末,山西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5%,比年初上升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受企业回款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银行垫款成为隐性不良资产来源;同时,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概率有所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将呈现持续高企态势,逼近警戒线,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形势最为严峻。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双升”,且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均明显提高。12月末,全省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42亿元,较年初增加73亿元,不良额占全省不良贷款总额的58.9%;不良贷款率为3.96%,较年初提高1.72个百分点。二是不同规模企业的不良贷款呈现两端分布。大型企业不良贷款规模居全省首位,小型企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大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将近一半;小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不良贷款率的情况正好相反,微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呈现出大面积劣变的趋势。三是采矿业的不良贷款反弹幅度最大。11月末,采矿业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大幅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集中于煤炭行业,煤炭行业主要指标维持下滑势头,煤企生产经营困难局面加剧,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承压加大。
2.风险事件不断增加。2015年上半年,山西发生了工商银行代销的中信·古冶集团信托计划1号、2号,招商银行代销的“泛亚”产品等多起风险事件,同时还有部分银行销售的涉及联盛、海鑫等企业贷款的理财产品,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风险事件涉事企业多为煤炭行业,其牵涉面广、相关利益方多,加大了风险处置的难度。同时,由于部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借、冒名贷款,私自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等违规行为,也引发了多起风险事件。风险事件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感,容易导致银行信用危机,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开展和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银行内控和风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均为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金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3.担保圈风险持续发酵。山西一些大型的煤炭、钢铁行业民营企业,由于行业持续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信贷违约风险逐渐暴露。这些企业多采用担保、互保等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一家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很快会通过担保链、担保圈等途径持续扩散风险,呈现出融资额大、风险传播快、波及面广等特点,给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带来很大挑战。据调研,目前对外担保最多的一户企业同时为几十户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已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同时,担保企业风险相互传染,交叉作用,成为潜在的重要风险隐患。如联盛金融风险事件伴生担保圈风险,破坏了企业间互保的增信方式,多数企业不愿给别的企业担保。受信用环境不断恶化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担保”、“质押”的风险加大,以往认可的“助保贷”等贷款产品风险逐渐显现,出现担保企业违约、贷款难以追偿的局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更加关注第一还款来源和市场前景,贷款投放更加谨慎。
4.“银企”关系有所恶化。一方面,面对企业经营困境、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等为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普遍调整行业信贷政策,采取限制煤炭、钢铁等行业贷款、进一步收缩贷款规模、总行上收贷款权限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银行不信任,担心按期还款后无法重新获得银行贷款,加剧资金紧张局面,所以对于到期的债务偿还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行为。企业和银行的“博弈”,看似理性,但实际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银行审慎放贷,企业还款不积极,甚至逃废债,反过来加剧银行风险,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对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1.生态环境欠佳直接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风险防控成为银行首要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2015年,山西省银行业加强风险排查与化解,加大不良贷款清收、核销和处置力度,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成本收入比率同比出现上升;面对风险暴露,银行进一步强化拨备管理,以提升抵御风险能力,2015年前三季度山西省金融机构资产减值损失累计高达160亿元左右。受经营成本提高、拨备增加等因素影响,银行利润出现下滑,2015年山西省金融机构全年实现利润356.6亿元,同比减少27.9亿元,盈利水平明显下降。
2.风险处置进展缓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融资在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多采取担保、联保方式,如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则担保企业将被追诉、代偿,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如甲集团为乙集团就对外经贸信托5亿元融资提供保证担保,因乙集团违约,债务没有及时处置,则甲集团被对外经贸信托起诉,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并被冻结了其上市公司的股份,影响了甲集团资产重组和定向增发融资,如果该集团融资能力持续受到制约,容易产生较大的债务违约潜在风险。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按理会启动风险处置程度,如果进展较快,对担保企业的影响较小,担保企业尚能承受,但由于目前风险暴露的被担保企业多为大型民企,涉及面太广,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往往搁置风险处置。对山西影响较大的联盛、海鑫时间,目前仍由政府主导进行重整,海鑫也已进入重整程序,风险处置时间持续较长,影响为其担保的企业正常经营。 3.银行信贷投放更加审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受不良贷款持续反弹、金融风险事件及政治生态环境影响,一些金融机构总部对山西信贷需求“另眼相看”,在分配贷款规模、项目审批方面“冷落”山西。如:某银行总行考虑到山西整体塌方式腐败因素,将阳泉、吕梁等地市列为审慎类贷款投放地区,限制投放贷款,导致这些地区的棚改项目无法得到该银行的资金支持,影响棚改项目资金到位率。鉴于“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不断积聚,银行普遍提高了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要求,变相提高了企业贷款条件,不利于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银、企合作平台。
1.转变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方面,对煤炭等传统行业,加快去产能进程。建议国家建立战略产业维稳基金,在必要时,向受经济冲击影响严重的大型煤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低息贷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地方政府要以国家去产能战略部署为契机,尽快确定好优质企业名录,配套财税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煤炭去产能化工作;同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延长煤炭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发展非煤产业,努力做好经济转型。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医药等产业,集中力量积极扶持加工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增长质量,为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2.坚持大局和坚守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隐患。一是金融机构坚持大局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山西经济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和机制,改善薄弱领域金融服务;避免“一刀切”式抽贷、断贷,环节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坚持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关注经济形势现状、行业企业发展变化,严格贷款“三查”,遏制信用风险高发;坚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兼顾、传统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发展并重、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信贷行业风险;精细化流动性管理,提升主动负债能力,增强负债来源稳定性,降低流动性风险。
3.转变观念,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建议地方政府作为金融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要牵头梳理,了解当地不良风险情况,协调银行和企业尽快提出处置具体措施。二是建议政府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债权保全、资产接受和处置等环节给与协调和支持,有效增加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可用资金,及时消除不良资产对信贷投放的影响。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处置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三起金融风险,及时斩断风险传染链条,建议督促政府选择正确的风险处置路径,提高风险事件的处置效率,“有保有舍”尽快恢复金融机构对山西信心。
4.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指导、监督。一方面,督促省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和奖励,政府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奖励表现出色的金融机构,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重视金融干部队伍建设。建议人大在干部选用时,在各级政府中配备一批具有金融工作背景、熟悉金融业务的领导干部,大力倡导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张丽华.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1).
[3]王儒林.金融与山西经济振兴.中国金融,2015(12).
作者简介:
和培培(1982—),女,汉族,中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山西;经济金融;挑战
一、山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炭、冶金、电力和焦炭四大传统行业占全省工业的75%,产业结构单一;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小,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有效培育起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2012年以来,受煤炭等主导行业持续下行,山西经济经历“断崖式”增长,经济增速由2010年一季度的20%,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3.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经济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现恶化:
1.银行信贷风险持续高企。截至2015年12月末,山西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5%,比年初上升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受企业回款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银行垫款成为隐性不良资产来源;同时,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概率有所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将呈现持续高企态势,逼近警戒线,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形势最为严峻。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双升”,且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均明显提高。12月末,全省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42亿元,较年初增加73亿元,不良额占全省不良贷款总额的58.9%;不良贷款率为3.96%,较年初提高1.72个百分点。二是不同规模企业的不良贷款呈现两端分布。大型企业不良贷款规模居全省首位,小型企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大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将近一半;小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不良贷款率的情况正好相反,微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呈现出大面积劣变的趋势。三是采矿业的不良贷款反弹幅度最大。11月末,采矿业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大幅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集中于煤炭行业,煤炭行业主要指标维持下滑势头,煤企生产经营困难局面加剧,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承压加大。
2.风险事件不断增加。2015年上半年,山西发生了工商银行代销的中信·古冶集团信托计划1号、2号,招商银行代销的“泛亚”产品等多起风险事件,同时还有部分银行销售的涉及联盛、海鑫等企业贷款的理财产品,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风险事件涉事企业多为煤炭行业,其牵涉面广、相关利益方多,加大了风险处置的难度。同时,由于部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借、冒名贷款,私自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等违规行为,也引发了多起风险事件。风险事件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感,容易导致银行信用危机,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开展和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银行内控和风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均为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金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3.担保圈风险持续发酵。山西一些大型的煤炭、钢铁行业民营企业,由于行业持续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信贷违约风险逐渐暴露。这些企业多采用担保、互保等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一家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很快会通过担保链、担保圈等途径持续扩散风险,呈现出融资额大、风险传播快、波及面广等特点,给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带来很大挑战。据调研,目前对外担保最多的一户企业同时为几十户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已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同时,担保企业风险相互传染,交叉作用,成为潜在的重要风险隐患。如联盛金融风险事件伴生担保圈风险,破坏了企业间互保的增信方式,多数企业不愿给别的企业担保。受信用环境不断恶化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担保”、“质押”的风险加大,以往认可的“助保贷”等贷款产品风险逐渐显现,出现担保企业违约、贷款难以追偿的局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更加关注第一还款来源和市场前景,贷款投放更加谨慎。
4.“银企”关系有所恶化。一方面,面对企业经营困境、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等为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普遍调整行业信贷政策,采取限制煤炭、钢铁等行业贷款、进一步收缩贷款规模、总行上收贷款权限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银行不信任,担心按期还款后无法重新获得银行贷款,加剧资金紧张局面,所以对于到期的债务偿还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行为。企业和银行的“博弈”,看似理性,但实际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银行审慎放贷,企业还款不积极,甚至逃废债,反过来加剧银行风险,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对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1.生态环境欠佳直接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风险防控成为银行首要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2015年,山西省银行业加强风险排查与化解,加大不良贷款清收、核销和处置力度,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成本收入比率同比出现上升;面对风险暴露,银行进一步强化拨备管理,以提升抵御风险能力,2015年前三季度山西省金融机构资产减值损失累计高达160亿元左右。受经营成本提高、拨备增加等因素影响,银行利润出现下滑,2015年山西省金融机构全年实现利润356.6亿元,同比减少27.9亿元,盈利水平明显下降。
2.风险处置进展缓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融资在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多采取担保、联保方式,如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则担保企业将被追诉、代偿,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如甲集团为乙集团就对外经贸信托5亿元融资提供保证担保,因乙集团违约,债务没有及时处置,则甲集团被对外经贸信托起诉,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并被冻结了其上市公司的股份,影响了甲集团资产重组和定向增发融资,如果该集团融资能力持续受到制约,容易产生较大的债务违约潜在风险。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按理会启动风险处置程度,如果进展较快,对担保企业的影响较小,担保企业尚能承受,但由于目前风险暴露的被担保企业多为大型民企,涉及面太广,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往往搁置风险处置。对山西影响较大的联盛、海鑫时间,目前仍由政府主导进行重整,海鑫也已进入重整程序,风险处置时间持续较长,影响为其担保的企业正常经营。 3.银行信贷投放更加审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受不良贷款持续反弹、金融风险事件及政治生态环境影响,一些金融机构总部对山西信贷需求“另眼相看”,在分配贷款规模、项目审批方面“冷落”山西。如:某银行总行考虑到山西整体塌方式腐败因素,将阳泉、吕梁等地市列为审慎类贷款投放地区,限制投放贷款,导致这些地区的棚改项目无法得到该银行的资金支持,影响棚改项目资金到位率。鉴于“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不断积聚,银行普遍提高了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要求,变相提高了企业贷款条件,不利于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银、企合作平台。
1.转变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方面,对煤炭等传统行业,加快去产能进程。建议国家建立战略产业维稳基金,在必要时,向受经济冲击影响严重的大型煤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低息贷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地方政府要以国家去产能战略部署为契机,尽快确定好优质企业名录,配套财税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煤炭去产能化工作;同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延长煤炭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发展非煤产业,努力做好经济转型。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医药等产业,集中力量积极扶持加工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增长质量,为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2.坚持大局和坚守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隐患。一是金融机构坚持大局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山西经济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和机制,改善薄弱领域金融服务;避免“一刀切”式抽贷、断贷,环节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坚持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关注经济形势现状、行业企业发展变化,严格贷款“三查”,遏制信用风险高发;坚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兼顾、传统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发展并重、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信贷行业风险;精细化流动性管理,提升主动负债能力,增强负债来源稳定性,降低流动性风险。
3.转变观念,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建议地方政府作为金融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要牵头梳理,了解当地不良风险情况,协调银行和企业尽快提出处置具体措施。二是建议政府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债权保全、资产接受和处置等环节给与协调和支持,有效增加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可用资金,及时消除不良资产对信贷投放的影响。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处置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三起金融风险,及时斩断风险传染链条,建议督促政府选择正确的风险处置路径,提高风险事件的处置效率,“有保有舍”尽快恢复金融机构对山西信心。
4.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指导、监督。一方面,督促省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和奖励,政府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奖励表现出色的金融机构,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重视金融干部队伍建设。建议人大在干部选用时,在各级政府中配备一批具有金融工作背景、熟悉金融业务的领导干部,大力倡导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张丽华.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1).
[3]王儒林.金融与山西经济振兴.中国金融,2015(12).
作者简介:
和培培(1982—),女,汉族,中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