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从管理目标来看,教育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整的人,使自己的个性塑造凝聚着追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的意向,这种特定关系蕴藏着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是新时期对完整的人内涵的最好诠释。围绕这一核心,校长需要引领教师将培养知识和技能拥有者的运作轨道转变到发展个性、培养完人的运行轨道上,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完美达成。这对校长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全面重塑学校管理流程,提高学校内部沟通效率,建立教育事务应急机制,科学定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改进管理方式,推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领导、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对话,增强学校管理的前瞻性,引入师生和社会监督机制,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能等。这些要求对校长素质来说无疑是苛刻的考验。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帮助校长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对校长自身以及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且必要。
一、校长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校长教育一体化是将校长教育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以进度而言,这个过程体现了一定的阶段性,如,从校长成长的角度考量,有适应期、成熟期、稳定期、突围期、停滞期等;从校长培养的角度考量,有岗前教育、上岗培训、在岗教育等。以校长教育一体化本身而言,这些阶段不具备独立性和分割性,而是相互衔接、连续统一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完整系统。
校长教育一体化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同时又要以终身教育为主。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接受他认为自己应该接受的教育,生命的历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历程,这种充实既包括以提高学历为主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实施非学历教育的非正规的教育;既有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性学习,也有为丰富精神生活而适应个人爱好和兴趣等方面的非目标性学习。现代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校长教育一体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启示。
从时间维度上看,校长的专业发展具有持续性,成长的每个阶段具有内在独特性和外在关联性。内在独特性指向单个成长期的校长专业秉性和特质,表现为校长胜任岗位工作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外在关联性指向每个成长期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超越和提升,因此,校长专业应该是上岗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等阶段前后贯通和协调的完整结构体,阶段与阶段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作用、互为提高。
从组织体系上看,为了促进或协助校长专业教育的持续性和渐进性,使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为校长提供终身学习体系,使校长不仅能参加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而且能通过网络、图书馆、文化馆等非正规化学习途径进行自我学习和互动学习。
二、校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动因
构建一体化校长教育体系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的推动,内因是校长自身发展内驱力的推动。
1.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课程改革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才能获得健康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校长的全身心投入和科学管理。他需要全面掌握新课程理念,将之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并通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及能力的及时跟进。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以教育和培训为平台,加强校长对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引导,不断提升校长的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执政能力。任何改革都是非短暂性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尝试和验证才能显示成效,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校长培训的历程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保持同步,否则,就会因为校长的理念和执行行为的滞后而影响改革的进程。为此,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历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2.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谈到校长专业化问题,有人认为学历达到一定的标准、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办学质量达到一定的目标就是专业化了。事实并非如此。校长专业化的关键是一个“化”字。“化”是一种辩证发展过程,强调的是发展主体能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但从校长队伍现状上看,这种专业发展层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校长现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较为乏力。我国中小学校长大多是从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师中提拔起来的,他们教学能力突出,有些人班级管理上有独到的方法,同时具备一定时间段的学校中层管理经历。在其成长过程中,虽然也参加过一些培训或外出考察,但这些培训零碎而不系统,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很多人往往在错综复杂的学校事件面前束手无力。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对学校管理构成严峻的挑战,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
3.校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把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校长队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前校长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前提。通常情况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内容包含着校长的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全美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曾经在校长培训中将校长工作知识和技能概括为四大领域21个项目,其中功能领域有领导、信息收集、问题分析、判断、组织视野、执行、授权;课程领域有教与学的环境、课程设计、学生指导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测量与评价、资源筹措;人际沟通领域有激励、人际敏感、口头和非声音表达、写作;环境领域有哲学和文化价值、法律和规则运用、政策和政治影响、公共关系。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完善,仅仅依赖校长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片段式的培训是很难实现的,而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使校长在专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实现校长队伍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三、校长教育一体化的构成
要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首先应把校长教育看作是需要进行全程规划设计的纵向性教育脉络,帮助校长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使之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其次是充分利用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及人力资源,建立横向性校长教育架构,实现通识教育和资格证书培训、专业提升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整合纵向与横向校长教育网络,在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完善校长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
1.管理体制:规范·明责
校长教育管理体制是指校长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从行政角度看,是承担校长教育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及相关制度的总和;从培训角度看,是教育干训机构的组织体系及权责关系的综合。就当前校长培训现状看,尽管在县级地域范围内,行政和培训方面都能从整体出发,兼顾区域性校长队伍的发展,但职责越线或者是职责干涉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校长自身在寻找专业成长的定位时无法理清发展思路。要真正实现校长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需要从校长的职能和职业方面确定校长教育管理权限,明确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职能部门侧重校长的任职、考评等事务性工作,职业部门负责校长的教育、交流、各类学习活动等实务性工作。只有理清职能和职业的权限范围,才能优化校长专业成长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2.组织实施:差等·实效
校长教育一体化的主要环节是组织实施问题。在任何区域范围内,由于学校类别和性质以及校情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校长的教育需求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使校长的教育和培训因众口难调而难题频出。要破解这样的难题,我们需要在组织实施上依据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首先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校长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单元。从地域来看,可以分城区、农村、山区、海岛等;从校长任职年限来看,可以分职前、任职一年、任职多年等;从学校类型看,可以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其他学校等。其次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单元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鉴于校长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服务单元的现实,通过分类培训、按需施教的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培训实施主体的作用,努力做到因人施教,提高校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高校和市级以上培训机构侧重骨干校长培训和校长专业提升培训,县级培训机构侧重校长通识培训和上岗培训,学校侧重校长实践教育和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
3.师资队伍:统一·专业
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除了良好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还需要稳定的、一定层次的师资队伍,实现校长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一体化。一体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培训教师和受训者能保持长期的联系,使受训者随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指导。而培训教师通过系列的、长期的指导,一方面见证了受训校长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收获,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受训校长的学习反馈中获得丰富的启示,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校长教育师资队伍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界的专家和名校长,二是区域内名校长、骨干校长组成的讲师团。前者施教对象是成熟期的校长,后者施教对象是试用期、适应期的校长。两者之间属于普及和提升的关系。
创新培训模式,助推校长的专业成长,是实现教育事业由量的改变到质的提高的重要途径。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向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涉及到的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事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大事。站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能否完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否把新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决于学校领导者的引领作用和管理素质,构建校长教育一体化体系,提升校长综合素质,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进程,对于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无疑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北仑分校)
一、校长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校长教育一体化是将校长教育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以进度而言,这个过程体现了一定的阶段性,如,从校长成长的角度考量,有适应期、成熟期、稳定期、突围期、停滞期等;从校长培养的角度考量,有岗前教育、上岗培训、在岗教育等。以校长教育一体化本身而言,这些阶段不具备独立性和分割性,而是相互衔接、连续统一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完整系统。
校长教育一体化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同时又要以终身教育为主。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接受他认为自己应该接受的教育,生命的历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历程,这种充实既包括以提高学历为主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实施非学历教育的非正规的教育;既有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性学习,也有为丰富精神生活而适应个人爱好和兴趣等方面的非目标性学习。现代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校长教育一体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启示。
从时间维度上看,校长的专业发展具有持续性,成长的每个阶段具有内在独特性和外在关联性。内在独特性指向单个成长期的校长专业秉性和特质,表现为校长胜任岗位工作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外在关联性指向每个成长期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超越和提升,因此,校长专业应该是上岗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等阶段前后贯通和协调的完整结构体,阶段与阶段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作用、互为提高。
从组织体系上看,为了促进或协助校长专业教育的持续性和渐进性,使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为校长提供终身学习体系,使校长不仅能参加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而且能通过网络、图书馆、文化馆等非正规化学习途径进行自我学习和互动学习。
二、校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动因
构建一体化校长教育体系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的推动,内因是校长自身发展内驱力的推动。
1.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课程改革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才能获得健康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校长的全身心投入和科学管理。他需要全面掌握新课程理念,将之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并通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及能力的及时跟进。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以教育和培训为平台,加强校长对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引导,不断提升校长的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执政能力。任何改革都是非短暂性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尝试和验证才能显示成效,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校长培训的历程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保持同步,否则,就会因为校长的理念和执行行为的滞后而影响改革的进程。为此,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历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2.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谈到校长专业化问题,有人认为学历达到一定的标准、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办学质量达到一定的目标就是专业化了。事实并非如此。校长专业化的关键是一个“化”字。“化”是一种辩证发展过程,强调的是发展主体能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但从校长队伍现状上看,这种专业发展层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校长现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较为乏力。我国中小学校长大多是从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师中提拔起来的,他们教学能力突出,有些人班级管理上有独到的方法,同时具备一定时间段的学校中层管理经历。在其成长过程中,虽然也参加过一些培训或外出考察,但这些培训零碎而不系统,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很多人往往在错综复杂的学校事件面前束手无力。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对学校管理构成严峻的挑战,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
3.校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把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校长队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前校长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前提。通常情况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内容包含着校长的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全美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曾经在校长培训中将校长工作知识和技能概括为四大领域21个项目,其中功能领域有领导、信息收集、问题分析、判断、组织视野、执行、授权;课程领域有教与学的环境、课程设计、学生指导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测量与评价、资源筹措;人际沟通领域有激励、人际敏感、口头和非声音表达、写作;环境领域有哲学和文化价值、法律和规则运用、政策和政治影响、公共关系。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完善,仅仅依赖校长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片段式的培训是很难实现的,而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使校长在专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实现校长队伍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三、校长教育一体化的构成
要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首先应把校长教育看作是需要进行全程规划设计的纵向性教育脉络,帮助校长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使之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其次是充分利用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及人力资源,建立横向性校长教育架构,实现通识教育和资格证书培训、专业提升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整合纵向与横向校长教育网络,在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完善校长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
1.管理体制:规范·明责
校长教育管理体制是指校长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从行政角度看,是承担校长教育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及相关制度的总和;从培训角度看,是教育干训机构的组织体系及权责关系的综合。就当前校长培训现状看,尽管在县级地域范围内,行政和培训方面都能从整体出发,兼顾区域性校长队伍的发展,但职责越线或者是职责干涉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校长自身在寻找专业成长的定位时无法理清发展思路。要真正实现校长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需要从校长的职能和职业方面确定校长教育管理权限,明确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职能部门侧重校长的任职、考评等事务性工作,职业部门负责校长的教育、交流、各类学习活动等实务性工作。只有理清职能和职业的权限范围,才能优化校长专业成长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2.组织实施:差等·实效
校长教育一体化的主要环节是组织实施问题。在任何区域范围内,由于学校类别和性质以及校情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校长的教育需求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使校长的教育和培训因众口难调而难题频出。要破解这样的难题,我们需要在组织实施上依据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首先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校长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单元。从地域来看,可以分城区、农村、山区、海岛等;从校长任职年限来看,可以分职前、任职一年、任职多年等;从学校类型看,可以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其他学校等。其次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单元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鉴于校长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服务单元的现实,通过分类培训、按需施教的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培训实施主体的作用,努力做到因人施教,提高校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高校和市级以上培训机构侧重骨干校长培训和校长专业提升培训,县级培训机构侧重校长通识培训和上岗培训,学校侧重校长实践教育和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
3.师资队伍:统一·专业
实现校长教育一体化,除了良好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还需要稳定的、一定层次的师资队伍,实现校长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一体化。一体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培训教师和受训者能保持长期的联系,使受训者随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指导。而培训教师通过系列的、长期的指导,一方面见证了受训校长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收获,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受训校长的学习反馈中获得丰富的启示,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校长教育师资队伍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界的专家和名校长,二是区域内名校长、骨干校长组成的讲师团。前者施教对象是成熟期的校长,后者施教对象是试用期、适应期的校长。两者之间属于普及和提升的关系。
创新培训模式,助推校长的专业成长,是实现教育事业由量的改变到质的提高的重要途径。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向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涉及到的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事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大事。站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能否完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否把新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决于学校领导者的引领作用和管理素质,构建校长教育一体化体系,提升校长综合素质,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进程,对于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无疑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北仑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