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沉香价格迅速上涨,玩香群体骤增,全国出现了各种沉香协会,沉香以其修身养性的文化特征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
香文化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是宋代、明代及清代早期,沉香背后承载着厚重的“香文化”。从宋代开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就被文人称作“生活四艺”,进而演变为古人的生活美学。那时的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甚至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然而至清代中期,由于贫穷、战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士大夫文化缺失,香农们为了躲避索香官吏的盘剥,砍掉沉香树、烧毁沉香林。断层100多年的香文化一度淡出中国人的视线,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则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品香文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发源于中国的香文化才重新为国内大众认知并逐渐走向复兴。2005年之后,我国沉香收藏市场回暖。2010年至今,沉香价格迅速上涨,玩香群体骤增,全国出现了各种沉香协会,沉香以其修身养性的文化特征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很多商家表示,顶级沉香不怕没人买,就怕没货卖。
老袁今年46岁,名为袁羽德,广西人,祖祖辈辈都是木材雕刻匠人,每天和紫檀、黄花梨、檀香等名贵的木材打交道,靠手艺吃饭,家境也算殷实。一次机缘巧合,他帮一位台湾人雕刻了一块沉香老料,由此一脚踏进了沉香这个圈子。
2005年,艺高人胆大的老袁只身前往印尼的小城巴布亚,想找原产地的香农收购沉香。身处异域两眼一抹黑的老袁并不认识香农,不得不找了当地一位华人做向导。在那穷乡僻壤,他们遇见了本地的酋长,向导告诉老袁,当地香农的沉香料都会汇总到酋长手里统一出售。
华人向导简单介绍之后,就拿出几筐料材让老袁挑。“说实话那时候对料不是很熟悉,只知道闻有没有味道,沉不沉水。”看过几批料,挑了一部分,一番讨价还价,老袁决定要了。可惜的是,回国后,经专家一鉴定,发现买回来的都是假货。
早期在东南亚收香的主要以阿拉伯、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人为主,因为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早,需求量比较大。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经济越来越好,国人越来越富足,香道也开始复苏,所以到东南亚收料的中国大陆人也多了起来了。但是之前的市场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一件成本上百元的沉香手串,有时被卖到几千元,因为跟紫檀、黄花梨、菩提对比,沉香有文玩属性、香熏属性,又可以入药,大家对它的印象是天价。实际上,沉香的价格区间很大,这主要取决于产区、香韵、含油量、年份、色泽纹理等,最便宜的手串几十块钱,最顶级的沉香奇楠,一克就卖好几万元,是黄金的上百倍。
2011年,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近6年的老袁开了家沉香店。一位来自香港的收藏家很快买走了一块越南芽庄沉水紫奇楠原材料,重量425克,价格300多万元,这是店里卖出最贵的一块沉香料。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固然欣慰,但老袁明白,收藏家并不是店铺的主要消费群体,“目前80%的沉香玩家是自用,主要购买香熏和佛珠手串、挂件来佩戴把玩,这都是平民消费。只有20%的头部玩家是收藏的,他们主要购买雕件和原材料”。
于是,老袁开始在网上卖几百块钱的沉香,一下子就火了,因为当时假货都要卖几百上千元。一个最忠实的买家连续购买了10年,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一家金融公司的经理,12年来购买总金额超过100万元。
据了解,东南亚作为沉香料的主产地,也是造假最为猖獗的地方。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的沉香产量高,假货泛滥。越南人惯用的手法是用当地常见的一种藤木泡油煮,但如今,这种颜色暗沉、味道刺鼻的药沉已经不太容易骗到消费者了。现在,很多作假的其实都是台湾人,做出来卖给当地人,当地人再转手卖给收香的人。
一种被称为“石头沉”或者“科技沉”的造假方式,品相极好,有加里曼丹或巴布亚沉香的味道,是台湾人在印尼发明并加工出来的高科技的“沉香”,经越南和福建进入内地。据说,已经高仿到了第7代。
一位在东北开文玩店的同行,因为对沉香感兴趣,开了一家店卖沉香,货全部都是在广西东兴口岸找越南人拿。店开了一年多后,偶然跟老袁聊起自己的店,双方一交流,这位同行发现除了线香,其他的全部都是假的,线香也非常一般,根本不是所谓的奇楠香,“他自己说损失超过百万元,估计远远不止”。老袁说。
还有一个老客户曾拿了一块沉香原料来鉴定,说自己的朋友在柬埔寨投资,从当地地位比较显赫的人士手中购得这块沉香,据说来自柬埔寨菩萨地区,而且是菩萨市最顶级的“沉水菩萨棋”,总共1300多克,价格超过百万元。老袁鉴定后发现它并不是沉香,而是印尼的一种叫鳄鱼木的木头人为加上味道而成的。但是客户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嘛。”老袁曾赌过一块料,表面非常自然,看着从沼泽里面挖出来的,结果买回来一切,里面灌了水泥,沉香按克卖,一块料几十万元没了。老袁有很多收藏,一部分是因为收藏价值高,作为镇店之宝;一部分是自己满意的作品,舍不得卖;还有一部分便是吃过亏的,买料赌输的、被骗的,用来警醒每一个人。
除了日常交易和收藏,老袁还非常关心各类拍卖市场上的沉香行情。老话说,红木论吨卖,海黄论斤卖,沉香论克卖。即便这样,高企的价格依然没能阻挡住那些沉香爱好者的热情。因为沉香结香不易,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于是具有药用、赏玩和收藏等多重价值的沉香越来越显得珍贵。据藏友们介绍,几年前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一件沉香雕仙山楼阁嵌西洋镜座屏以2070万元高价成交,一举打破国内沉香艺术品拍卖纪录,引发了市场新一轮对于沉香的追捧。同年7月22日,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沉香木雕四臂观音像估价为90万元至100万元,最终以253万元成交。在2020年上海国际沉香展览会的交易现场,老袁朋友的一件海南双色奇楠山子连座,成交价达到了287万元。
沉香号称“香中钻石”,位列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之首。中国的沉香市场从2010年开始迅速升温,而且价格一路上扬。如今的香铺在古玩城、茶城、网络商城中星罗棋布,客来如云。随着沉香的普及,沉香身价连番上涨,各路资本也争相进入沉香市场。在拍卖会上,只要有品质保证的沉香露面,就一定会引起藏家的关注。
除了沉香原料之外,沉香雕刻也是近年來受到追捧的品种之一。沉香是倒埋土中的香树经数百上千年腐朽和再结晶粹化而成的精华,凝聚了木质和油脂两种材料,特别是油脂部分又绷又脆,没有韧性,其雕刻难度比普通木雕、石雕大十倍以上。此外,沉香体量小且奇形怪状,因其不可再生的稀缺性,雕刻时要求惜料如金,无法如普通木雕般随心所欲,需要提前构思设计出最适合材质形态的题材。于是,为了将沉香料用到极致,雕刻师们往往要将才情发挥到极致。
老袁说,这些年很多年轻人想跟着他学收藏沉香,但他只收了5个徒弟。2019年,他收了阿梁做关门弟子后,就不再收弟子了。沉香这个行业很复杂,他怕耽误了年轻人,“这是一个高风险却未必会带来高回报的行业”。
“最顶级的沉香棋楠,市面上一克都要好几万元,所以收藏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话又说回来,更多玩沉香的,还是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比如我店里的客人,如果单纯玩香熏,可能买个几十块、几百块钱,就可以熏上一年半载了,普通人也能玩,而且势头非常明显。”老袁把香道玩家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他说初级玩家点线香等沉香制品闻味儿,中高级玩家则用沉香碎屑隔火熏香,尤其是高级玩家,闻味儿就能辨别出沉香的产地和年份。“这种隔火熏香最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它对操作手法要求很高,需要通过处理香灰来控制温度,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结果。老的沉香要慢慢出香,一如生活,需要慢慢经营……”
(编辑 周静 [email protected])
香文化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是宋代、明代及清代早期,沉香背后承载着厚重的“香文化”。从宋代开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就被文人称作“生活四艺”,进而演变为古人的生活美学。那时的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甚至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然而至清代中期,由于贫穷、战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士大夫文化缺失,香农们为了躲避索香官吏的盘剥,砍掉沉香树、烧毁沉香林。断层100多年的香文化一度淡出中国人的视线,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则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品香文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发源于中国的香文化才重新为国内大众认知并逐渐走向复兴。2005年之后,我国沉香收藏市场回暖。2010年至今,沉香价格迅速上涨,玩香群体骤增,全国出现了各种沉香协会,沉香以其修身养性的文化特征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点。很多商家表示,顶级沉香不怕没人买,就怕没货卖。
老袁今年46岁,名为袁羽德,广西人,祖祖辈辈都是木材雕刻匠人,每天和紫檀、黄花梨、檀香等名贵的木材打交道,靠手艺吃饭,家境也算殷实。一次机缘巧合,他帮一位台湾人雕刻了一块沉香老料,由此一脚踏进了沉香这个圈子。
2005年,艺高人胆大的老袁只身前往印尼的小城巴布亚,想找原产地的香农收购沉香。身处异域两眼一抹黑的老袁并不认识香农,不得不找了当地一位华人做向导。在那穷乡僻壤,他们遇见了本地的酋长,向导告诉老袁,当地香农的沉香料都会汇总到酋长手里统一出售。
华人向导简单介绍之后,就拿出几筐料材让老袁挑。“说实话那时候对料不是很熟悉,只知道闻有没有味道,沉不沉水。”看过几批料,挑了一部分,一番讨价还价,老袁决定要了。可惜的是,回国后,经专家一鉴定,发现买回来的都是假货。
早期在东南亚收香的主要以阿拉伯、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人为主,因为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早,需求量比较大。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经济越来越好,国人越来越富足,香道也开始复苏,所以到东南亚收料的中国大陆人也多了起来了。但是之前的市场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一件成本上百元的沉香手串,有时被卖到几千元,因为跟紫檀、黄花梨、菩提对比,沉香有文玩属性、香熏属性,又可以入药,大家对它的印象是天价。实际上,沉香的价格区间很大,这主要取决于产区、香韵、含油量、年份、色泽纹理等,最便宜的手串几十块钱,最顶级的沉香奇楠,一克就卖好几万元,是黄金的上百倍。
2011年,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近6年的老袁开了家沉香店。一位来自香港的收藏家很快买走了一块越南芽庄沉水紫奇楠原材料,重量425克,价格300多万元,这是店里卖出最贵的一块沉香料。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固然欣慰,但老袁明白,收藏家并不是店铺的主要消费群体,“目前80%的沉香玩家是自用,主要购买香熏和佛珠手串、挂件来佩戴把玩,这都是平民消费。只有20%的头部玩家是收藏的,他们主要购买雕件和原材料”。
于是,老袁开始在网上卖几百块钱的沉香,一下子就火了,因为当时假货都要卖几百上千元。一个最忠实的买家连续购买了10年,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一家金融公司的经理,12年来购买总金额超过100万元。
据了解,东南亚作为沉香料的主产地,也是造假最为猖獗的地方。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的沉香产量高,假货泛滥。越南人惯用的手法是用当地常见的一种藤木泡油煮,但如今,这种颜色暗沉、味道刺鼻的药沉已经不太容易骗到消费者了。现在,很多作假的其实都是台湾人,做出来卖给当地人,当地人再转手卖给收香的人。
一种被称为“石头沉”或者“科技沉”的造假方式,品相极好,有加里曼丹或巴布亚沉香的味道,是台湾人在印尼发明并加工出来的高科技的“沉香”,经越南和福建进入内地。据说,已经高仿到了第7代。
一位在东北开文玩店的同行,因为对沉香感兴趣,开了一家店卖沉香,货全部都是在广西东兴口岸找越南人拿。店开了一年多后,偶然跟老袁聊起自己的店,双方一交流,这位同行发现除了线香,其他的全部都是假的,线香也非常一般,根本不是所谓的奇楠香,“他自己说损失超过百万元,估计远远不止”。老袁说。
还有一个老客户曾拿了一块沉香原料来鉴定,说自己的朋友在柬埔寨投资,从当地地位比较显赫的人士手中购得这块沉香,据说来自柬埔寨菩萨地区,而且是菩萨市最顶级的“沉水菩萨棋”,总共1300多克,价格超过百万元。老袁鉴定后发现它并不是沉香,而是印尼的一种叫鳄鱼木的木头人为加上味道而成的。但是客户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嘛。”老袁曾赌过一块料,表面非常自然,看着从沼泽里面挖出来的,结果买回来一切,里面灌了水泥,沉香按克卖,一块料几十万元没了。老袁有很多收藏,一部分是因为收藏价值高,作为镇店之宝;一部分是自己满意的作品,舍不得卖;还有一部分便是吃过亏的,买料赌输的、被骗的,用来警醒每一个人。
除了日常交易和收藏,老袁还非常关心各类拍卖市场上的沉香行情。老话说,红木论吨卖,海黄论斤卖,沉香论克卖。即便这样,高企的价格依然没能阻挡住那些沉香爱好者的热情。因为沉香结香不易,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于是具有药用、赏玩和收藏等多重价值的沉香越来越显得珍贵。据藏友们介绍,几年前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一件沉香雕仙山楼阁嵌西洋镜座屏以2070万元高价成交,一举打破国内沉香艺术品拍卖纪录,引发了市场新一轮对于沉香的追捧。同年7月22日,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沉香木雕四臂观音像估价为90万元至100万元,最终以253万元成交。在2020年上海国际沉香展览会的交易现场,老袁朋友的一件海南双色奇楠山子连座,成交价达到了287万元。
沉香号称“香中钻石”,位列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之首。中国的沉香市场从2010年开始迅速升温,而且价格一路上扬。如今的香铺在古玩城、茶城、网络商城中星罗棋布,客来如云。随着沉香的普及,沉香身价连番上涨,各路资本也争相进入沉香市场。在拍卖会上,只要有品质保证的沉香露面,就一定会引起藏家的关注。
除了沉香原料之外,沉香雕刻也是近年來受到追捧的品种之一。沉香是倒埋土中的香树经数百上千年腐朽和再结晶粹化而成的精华,凝聚了木质和油脂两种材料,特别是油脂部分又绷又脆,没有韧性,其雕刻难度比普通木雕、石雕大十倍以上。此外,沉香体量小且奇形怪状,因其不可再生的稀缺性,雕刻时要求惜料如金,无法如普通木雕般随心所欲,需要提前构思设计出最适合材质形态的题材。于是,为了将沉香料用到极致,雕刻师们往往要将才情发挥到极致。
老袁说,这些年很多年轻人想跟着他学收藏沉香,但他只收了5个徒弟。2019年,他收了阿梁做关门弟子后,就不再收弟子了。沉香这个行业很复杂,他怕耽误了年轻人,“这是一个高风险却未必会带来高回报的行业”。
“最顶级的沉香棋楠,市面上一克都要好几万元,所以收藏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话又说回来,更多玩沉香的,还是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比如我店里的客人,如果单纯玩香熏,可能买个几十块、几百块钱,就可以熏上一年半载了,普通人也能玩,而且势头非常明显。”老袁把香道玩家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他说初级玩家点线香等沉香制品闻味儿,中高级玩家则用沉香碎屑隔火熏香,尤其是高级玩家,闻味儿就能辨别出沉香的产地和年份。“这种隔火熏香最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它对操作手法要求很高,需要通过处理香灰来控制温度,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结果。老的沉香要慢慢出香,一如生活,需要慢慢经营……”
(编辑 周静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