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与社会环境的研究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1 研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客家土楼,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的建筑现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愈来愈强烈的注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热已经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慕名而往,跋涉于昔日鲜闻闭寨的客家山乡。流连在那壮观无比的土楼面前,人们禁不住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土楼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一点,建军筑师们看到了土楼的材料经济结构强度、轴线布局、夯土技术、物理性能以及造型艺方面的特性。方史工作者注重于社会经济、宗教意识、政治投射、风水观念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近年来为发表的若干论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很明显,土楼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倘若仅仅着眼于片面,研究工作势必陷入困惑。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茂要计一郎教授曾于教授1985年率队实地考察漳州土楼,返日后发表报告。茂要教授特别关注圆寨,将其描绘“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夸张的词汇说明他对土楼的外部形象极感兴趣。茂木教授又称,南靖圆寨内部用房无主次之分,我们便可以推断,他没有注意到汉族民系文化间的差别,不了解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的貌合神离。一般说,客家圆寨平面布局中隐藏着三堂屋轴线意识,因为客家物别强调聚族而居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尊卑秩序。闽南圆寨与此大异客家圆寨,从不同五凤楼和方楼比肩而立。虽然社会动乱迫使闽南人建造圆寨,但不存在象客家人那样强烈的宗族意识,他们多姓杂居,从而圆寨中没有单一祖堂,不需要尊卑秩序。
  分析可知,土楼的材料经、济,即以地产谦价的黄土竹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山区商业经济有欠发达所致。土楼的艺主造型,即其方圆体态,在世界各个文明遗直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是自然界基本形态之一,无论在观念意识还是在物质功用上,圆形都有极大的优越性,从而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可得,土楼中的五凤楼、方楼和圆寨,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服从于一般的建筑规律,都没有脱离汉民族源远流长的土木传统。但是毕竟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土楼,特别是圆寨的材料结构和艺术精神不同凡响,它那秩序井然、规模庞大而雄浑天然的纯粹形态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居住建筑所望尘莫及的。既然上述各点分析本身不能解释客家土楼的存在本质,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着眼。
  据著名客家史學家罗香林教授考证,客家民系自黄河中游南迁定居的过程大体分四大阶段:①晋末五胡乱华,自山西、河南两省移至长江北岸。②唐末黄巢起义,自河南、安微两省渡江达鄱阳湖区,前锋深入江西中、南部,最远抵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③宋末元兵南侵,自鄱阳湖区聚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④清初人口拥塞,自三省交界地区迁往粤中、桂及四川、台湾、海南岛等地。客家土楼大量建造并臻成熟的时间在清代初期。典型客家土楼的形成一定晚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从建筑发展规律看,一种系统的风格形成,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渐进演化的技术手段,需要深厚充分的经济基础。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居住环境是古今中国人共同的理想。虽然客家土楼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着封闭、落后和保守的一面,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进步与发展,但从客家人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人居环境观中,能够找到中国人生活的原点和融于自然、人情纯朴的田园环境境界。本文试图从客家土楼的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分析入手,阐述其内在的文化意识和精神,这种文化意识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财富,并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方法,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创造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目前,作为旅旅游资源,客家土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开发,在开发的同时保护这一建筑文化遗产,具有现实价值。
  1.2 土楼的概念及环境社会对其影响的研究
  1.2.1 相关概念
  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带,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丘陵地带。为了满足民族共居的愿望,客家人建造了一种独特的巨型聚居住宅。不过,由于气候、地理、人文等背景的差异,客家人在不同地区创造的居住模式的实际形态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为了保证其后代聚族而居需要所建造的一种传统住宅。它归属于传统住宅,有一定封闭性、防卫性、向心性,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它是客家人所建造的,其形式以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为依据,有别于其它种类的住宅形式;它以满足建造者及后代聚族而居的要求为目的。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个相对的概念。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从设计学角度看,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作为一个概念,“环境”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张,环境的范畴也随之不断扩大。按照环境的规模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远近,我们可以将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四个层次。其中,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与人类生活、工作具有最密切、最直接的关系。
  1.2.2 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
  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
  (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
  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   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
  1.2.3 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
  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
  (2)历史环境
  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
  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
  (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
  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樓,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
  2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和整理: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成果脉络,为设计论文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地整理,使其有序化。在研究各种客家聚居建筑环境的基础上,把握它们共同的本质。
  (2)类比分析法:对粤东北、闽西、赣南的地理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对粤东北、闽西、赣南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
  (3)归纳分析法:归纳分析客家聚居建筑演变发展的文化渊源;归纳分析客家聚居建筑的主要类型。
  3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结语
  3.1 存在的问题
  客家土楼研究现状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建筑称谓的混乱。由于目前大部分研究客家民居建筑的论文、专著多采用当地居民习惯的称谓,因而造成了建筑称谓不准确、不统一,导致了建筑分类的混乱。如《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林嘉书等著)和《客家土楼民居》(黄汉民著)书中用“客家土楼”的称谓来概括客家建筑的各种形式;还有则用“客家围屋”的称谓,如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著的《客家围屋》。这种混乱不利于系统地对客家居住建筑进行研究。②研究的深度不够。目前对客家土楼的论文、著作多数偏向于实例介绍、分析,缺乏对客家建筑文化、居住环境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另外由于客家民居建筑主要分属三个行政区域,研究处于一个割裂的状态。③对客家土楼的环境艺术研究较少。有关客家土楼的研究主要是在是史学界和建筑界中展开的,多停留在建筑文化、建筑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对建筑装饰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关注较少。4.对客家土楼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较少。
  3.2 结 语
  从建筑出发,客家聚居建筑与生态环境,也可以与今天的情景来作一些比较,或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裨益。归纳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
  (1)客家聚居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地结合负抱阴阳,依山傍水,在山水之间,客家人营造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建构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客家聚居建筑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景林,村前的水塘,房子通往山前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畜、家禽、瓜果蔬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客家聚居建筑的布局灵活自由,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不论是形态还是功用都体现了先祖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是完全的生态建筑。
  (2)客家聚居建筑形式具有可持续性客家聚居建筑为土木结构,损坏可以修理,小损则小修,大损则大修。实在不行了,便可以拆去重建。而拆下来的木头、石和土大部分还可以使用,不能用的则回归自然,非常环保。这就不同于现在的建筑,废除时使用机械或爆破拆除,留下大量不可逆的建筑垃圾。
  (3)客家聚居建筑均是人力所为,能源很省,而且没有污染客家聚居建筑的建造,在传统社会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情况下,一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遥远的建材产地去购置体量大、份量重的建材。因此,就近取材成为客家人的一条原则。不少自然材料只须在建筑现场临时作简单加工就可作为建筑材料。客家人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山区最丰富的土、木、竹、沙和石。只有少量的石灰、青砖青瓦和油漆需要购买,不同于现在造房子,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水泥、玻璃及其他建筑材料,还须大量的机械施工。生土、细碎石块、杉木、竹子等墙体材料决定了土墙隔热保温的性能,室内冬暖夏凉:雨季土墙吸收水份,干燥季节又释放储存在土里和的水份,总是保持适合人居住的湿度。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中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林嘉书,林浩.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M].远流出版公司,1992.
  [4]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徐燕.福建土楼[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7]林碧红.客家围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9]陈明杰.福建土楼民居环境的艺术创造[J].世界环境.
  [10]谭抗生.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An integr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satisfy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investment casting and monitoring aero-engines tu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业习惯了一次性大批量、重复性产品的印刷加工,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生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成本增加、过量库存、适应市场的灵敏度越来越
Plenary1. The Bifilm Concept: Prospects of Defect-Free Castings.2. Global Metalcasting Report: Aluminum, Ductile Iron Gaining in Global Market3. The Green Found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