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1. (播放背景音乐《送别》)同学们,听着这首经典的名曲《送别》,你一定想起了自己曾经与朋友、亲人离别的情景吧?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2. 亲人离别,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你能背出哪些?
  3.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送别相关的场景再现,营造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再交流与送别相关的诗词名句,既能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又能为进入文中情境做好铺垫。
  二、 读诗导入,读文释疑
  1.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首由李白写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2.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 谁来说一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4.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非常好。让我们打开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对这首诗作了很好的补充和解释。我想,通过同学们认真地读了课文后,就不需要老师讲,你们就能明白了。
  【设计意图】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用“学贵有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进取心,再通过带着疑问读课文来寻找答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 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 在烟雾迷蒙的暮春三月,虽繁花似锦,景色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表达那满腔的离愁别绪的呢?就让我们在作者生动文笔的指引下,到课文中去感受吧!
  2. 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些语词可以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此时的心情?用“——”划出;仔细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大声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同桌交流所划的词语以及自己的感受。
  3.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映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 什么叫“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2)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4、请大家继续谈朗读体会。(映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 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2)你从哪些具体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话中出现的六个“您”以及“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3) 你能用动情的朗读表达李白此刻的心情吗?
  (4)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5. (映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2)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 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这对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五、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1.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2. (映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谁能演一演此时的李白,帮助我们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没有想象的阅读是不完美的阅读。通过揣测和想象李白的内心世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此时此刻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六、 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 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出示古诗)
  2. 大声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找一找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 老师有一个疑问:长江自古以来被称为“黄金水道”,江上的船只来来往往,是很多的。而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最终归结为体现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意深厚,不忍分别。)
  4. (播放背景音乐《送别》)让我们和李白一样,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诵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吧——(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情由境生”,音乐如流水般倾泻,书声朗朗,别情依依,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能更好地体味文字,体会情感,诗味盎然。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其他文献
一、 这三大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  2. 学生交流:先说说勾画的句子,再说出关键的词语,最后结合资料来说明自己眼中的“奇”。  (1) 地理位置奇特。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长得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奇!  (2) 存活时间长。生长的地方下无寸土,扎根在山岩裂缝中,尺把高的松树都要长几十年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将新的发明或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具备可利用性,然后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从来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社会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来,去看看谈迁是如何从头撰写这部史书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一书的艰辛,按要求完成作业:  1. 照样子,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写写你的感受,体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重写《国榷》的艰辛。  例:从“四处寻访”,我读出了谈迁不怕辛劳,想让新写的《国榷》更加完备。从“亲自考察”,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  2.
【案例1】走进青海高原  1. 播放青海高原的视频。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苍茫、广阔无垠、寸草不生、凄凉……)  2. 正因为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才会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指导朗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高寒和缺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 难怪那些边塞诗词读起来也是如此苍凉、悲壮。(配乐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神秘地拿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同学们,老师的袋子里装着许多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吗?大家猜一猜,好吗?  生:我猜一定是故事书。  生:我想,会不会是玩具呢?  师:好,同学们猜了那么多东西,到底猜对了没有,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将袋子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有掌上游戏机、毛绒玩具、图书、还有一部老师新买的手机……)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  生:当
古诗具有节奏美的特点,郭沫若先生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以教材中古诗为例子,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五言、七言古诗的节奏美,接受熏陶和感染。  一、 理解为基,自主感悟,诵读节奏的规律性  林庚先生曾说:“中国诗歌形式从来都遵守着一条规律,那就是让每个诗行的半中腰都具有一个‘逗’的作用,我们姑且称这个为‘半逗律’。这样恰好就把一个诗行分为均匀的上下两半;不
【片段一】学习“勘测线路”部分师:(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