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脚下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cou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八一过,婆母便日日掐着指头算,还有多少天她能回老家漳浦,掸旧尘,做甜粿,杀鸡宰鸭迎新年。我原以为,记挂过年的只有稚子。竟不是,让婆母一再坐不住的,是撒泼打滚铺天盖地氤氲开的年味。
  最馋人的年味,来自于各种食物交相混淆的香。
  腊肠得自己动手,外头买的哪有自家灌的真材实料?鸡鸭是粗粮养的,滚水里捞起来,紧着抹盐粉,香气排山倒海般袭来,馋得人口舌生津。炸五香、炸鱼虾、炸海蛎……哪怕已然吃不完,便让它们张扬地剩着,年年有余嘛,这是旧年与新年之间不变的约定,生命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最缠人的,是热气腾腾的蒸年糕。淘米、磨浆、烧水、上笼、出屉……年的隆重和排场,触手可及。披星戴月劳碌一年的心,被一个个发得咧开嘴的年糕填得满满当当。长辈们不放心把“点红”这样紧要的活儿交给毛手毛脚的孩子们,可食红砂浆泡开,取根筷子一蘸一点,年糕的正中间立时绽开了红朵,是美人眉心的一颗朱砂痣,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海棠,千娇百媚着。
  我自幼喜欢糯米粿,制作米粿的过程却有点熬人。
  从前我小脚的阿嬷有一双巧手,距离春节还老长一段时日,她便要踩着小碎步,泡大米,磨米漿。磨是石磨,推一下磨,放一勺泡米,待三两斤的泡水米磨成浆,年迈的阿嬷已累得气喘吁吁。但阿嬷制作糯米粿的热情却像出土的笋子逢秋雨,节节高。米浆磨好后,她会按比例加盐、加碱、调味道,而后倒入网布里滤水。滤水后的米团上捏出一小块,搓圆又按扁,放在洗净的粽叶上,热锅、滚水,上屉,烈火,直到粽叶清香裹挟着米香袅袅升腾。拉开屉,米粿小巧透亮,等不及冷却,抓起一个咬一口,柔韧、糯、不粘牙,尝一嘴,就是一整个童年。忆及此,心里便有深深的落寂,如水中的涟漪一圈一圈泛开来。阿嬷去世后,我已经有多久没再吃过那么好吃的糯米粿?
  自然也是要掸尘的。掸尘是大事,窗棂上积的灰,平日里不轻易清洗到的犄角旮旯,一并被掸干净了。晴日朗照天,陈年旧物一一拾掇出来晒,屋里屋外窗明几净,让人分外神清气爽。这时候,要贴春联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最看重的是居家大门的春联,她坚信,门户就是家的脸面,把脸面捯饬齐整了,最轻慢不得。所以她总是要郑重其事地,把这件“大事”交给弟弟来做。而弟弟做这件“大事”时,她又要很不放心地守在一旁看,直到弟弟拍拍手完了工。婆母则不同,她总要一早遣了先生,给灶台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春联,而后庄重地给“司命灶君”磕头。或者,絮絮交代着先生切不要忘记绕路村口那一座古寺,给寺院门梁也换上一副崭新的对联。婆母识字无几,在她不太广博的认知里,只要对子孙好的,她都想方设法做了来,包括拜天求佛这件事。
  从通往菜市的街巷走过,年味越来越浓。
  闲置已久的猪圈、鸡窝已贴上春联,一眼看过去,簇然一新的,红红火火的。平日紧闭的柴扉大开,那个早已经不轻易露一手的老裁缝,熟稔地给白发须眉的老人量尺寸。三两妇人聚首,研究着一本上了年纪的老黄历,琢磨着哪一天的日子好?“年脚下,哪天都好!”细一咂摸,才听出她们说的是孩子们“牵出花园”的好日子。那是多久远的事呵?在闽南一些地区,特别在家乡东山岛上,早年“牵出花园”的仪式相当于古代的成人冠礼和及笄,我十五岁那年,妈妈就循了旧礼,择良日为我沐浴更衣“牵出花园”。忍不住报以不相识的妇人理解一笑,俗是旧俗,爱的方式却一层不变,当年母亲必也是这样慎重再慎重的吧。
  阳光出奇地好,“哗啦啦”瀑布一样地倾泻而下。挤在人群熙攘的花市里,我和先生手上牵着的,是已经快三岁的儿女。我买花,飘逸出尘的水仙,两个小人儿嚷嚷着,要这盆,要那盆。卖花的大姐粗着一把嗓门笑,快过年了,你买一盆我送你一把水仙花苞吧!香气不依不饶地,能瞬间裹挟了你!也买梅花。陈旧的瓦盆,一盆的星星点点,开得密密匝匝、旁逸斜出,丝毫不给枝丫留喘气的余地。妖娆有余,矜持不足,这其实不是平日里我喜欢的款。然而年脚下了,图的是喜庆热闹,凡俗过日子,大俗大雅,这样看,那一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倒看出几分俏皮来!放眼看去,那么多人来人往里,他撞了她,她碰了他,不打紧,大家的心情都在浓郁的花香和喧闹的笑声里敞亮明媚起来!
  孩子们一路嬉笑打闹,我们说笑着走回家。先生的手上是水仙,我的怀里抱着一盆梅花,及至家门口,这才看见埋在水仙花丛的,还有我最爱的香水百合。“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那一支香水百合,荧光灯一样,照亮了我们新一年的日程。
其他文献
还是月夜。九鹏溪的夜。  又是辗转难眠。  此间的夜晚磨人,就因了一场场无端的梦。  爱做梦,尽管知道梦醒之后,往往是钻心的幻灭。  那年的九鹏溪,夏日里开启的梦境。  那一天,很意外地,在这里先期与徐霞客相遇。  他手持长杖,背负斗笠,目光炯炯,面容清癯。人们知道,无数个日子里,他都是这幅模样,一路霜雪作伴,一身风尘仆仆。身边只是少了曾经以七十多岁高龄陪同他壮游过一段时日的母亲。当然,母亲的话他
期刊
“岩”,在闽南一带指建在山上的寺庙。  提起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的山上有个曹岩寺,这已不是个什么新鲜的事了。据说曹岩寺建于唐宝历三年,即公元827年,比三平寺早了38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曹岩寺的方丈还是三平广济祖师的师兄,曰广惠,广济广惠,看似一脉相承,颇有渊源,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个传说而已,根本无法找到广惠与广济两位祖师相关的史料记载,仅在《漳州府志》及《平和县志》可见“曹岩,在三坪山
期刊
久闻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以晶洞花岗岩地质地貌著称的云洞岩风景区内山、水、林、泉、岩、洞、寺兼胜,尤以秋日登高揽胜最为吸引人。  时已深秋,但在我眼里,闽南无秋。临近霜降,虽满城秋风飒爽、凉意袭人,但四处姹紫嫣红,季秋如春。  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只身前往云洞岩登高踏秋。行至山脚下,虽申时过半,但景区登高赏景者络绎不绝。  目之所及,只见广场上、树林里、山坡处人声鼎沸,幼小嬉笑追逐,老者步履轻
期刊
写这篇散文,可以说酝酿已久,所以每次走过这条古街都会多看几眼,或驻足与长居在此的老阿嬷长聊,希望能从她们口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古街的相关内容。  几年过去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拖到现在,记下一段历史,让后人可以寻到过去的足迹,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古街位于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梧桥村檀林,长度大约三百米,西边入口有个贞节牌坊,高挑的石板条石刻有“圣旨”二字,据说为了纪念村里一名不畏强暴,保节舍命的陈姓贞节
期刊
一  在一个温润和煦的夜晚,我的手机微信跳出来一条信息,朋友问我是否对一个关于百岁老人故事的题材感兴趣。我犹豫了两秒,便回复说,我想试试。  朋友接着把具体的情况告诉我:他数月前在外省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认识的一位安溪人孙少敏,请他联系漳州本地的记者去采写一位百岁老人的新闻,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于孙姓人家的故事。  根据朋友提供的联系方式,我加了孙少敏的微信,并进一步了解到更具体的情况:不久前,孙
期刊
重识梁祝,是从微信战友群里一段《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开始的。2018年5月27日,在国家大剧院,为纪念该曲谱成并首次公演50周年,主持人任鲁豫用饱含磁性的声音深情回顾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诞生过程。  那是1958年,为纪念建国10周年,由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与何占豪联手创作,以越剧曲调为素材,综合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表现手法,实现了交响乐民族化的突破。50年来,该曲已被改编成各种版本,令
期刊
卖水果生鲜的店铺新进了许多红薯,修长玲珑,盈盈一握。大婶专心地挑出个头均匀的红薯,说把它们带回去用微波炉“微”一下就熟了,又甜又香。这些稍一碰开红皮就露出金灿灿薯肉的块茎貌似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而长的,可见红薯的品种也与时俱进。  红薯大都结在藤上,长了多少,个头大小,成熟与否拨开叶蔓一目了然。至于收成,你得靠猜。猜得出说明你是善于稼穑的农人,猜不出呢,就得刨开土来看看。  红薯与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一
期刊
以前,我覺得向阳花应该是不会难过的,它永远都围着太阳转,不应该是阳光灿烂的吗?直到他的出现。  他叫少容,这个高中学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居住在东泗乡虎渡村,不幸罹患白血病。他家境普通,为了治病,家中积蓄耗费一空。为了给他筹集治疗费用,我和我的伙伴们发起募捐活动。时间不等人,少容需要救治,他正处青春年华,我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重返校园继续学习的渴望。我奔跑于各募捐点,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筹集最多
期刊
我来到这间隐藏在热闹繁华街市中的新书店,它躲在县城某个城市综合体的四楼上,不像其他书店明晃晃地矗立在路边,静默如谜。  我推开门,这里显得雅致、静谧,与过去所见的书店大不相同。一盞盏小巧的黑色射灯挂在天花板的黑色支架上,投射出一片片暖黄、柔和的灯光。光所能照射到的地方,耀眼明亮。光被遮挡的地方,暗影重重,形成明暗斑驳的光影层次。书店各个角落摆放着一盆盆精致的花草,点缀着大自然绿色的气息。  这个长
期刊
说到甘蔗,大家并不陌生,它给人的印象很特别,说它是水果,它太粗犷。说它不是水果,它却甘甜地诱人咀嚼。甘蔗主要分两种,直接吃的和榨糖用的。甘蔗一般是在每年10月份左右成熟,一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都可以吃到。此时,街边水果摊边随处可见成捆伫立着新鲜甘蔗。大多数人最直接的吃甘蔗方式就是拿起来就啃,所以摊主会熟练地用刀去皮,然后将甘蔗均匀分好装进袋子递到顾客手中。这些年,甘蔗也越来越流行于街头鲜榨,它保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