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八一过,婆母便日日掐着指头算,还有多少天她能回老家漳浦,掸旧尘,做甜粿,杀鸡宰鸭迎新年。我原以为,记挂过年的只有稚子。竟不是,让婆母一再坐不住的,是撒泼打滚铺天盖地氤氲开的年味。
最馋人的年味,来自于各种食物交相混淆的香。
腊肠得自己动手,外头买的哪有自家灌的真材实料?鸡鸭是粗粮养的,滚水里捞起来,紧着抹盐粉,香气排山倒海般袭来,馋得人口舌生津。炸五香、炸鱼虾、炸海蛎……哪怕已然吃不完,便让它们张扬地剩着,年年有余嘛,这是旧年与新年之间不变的约定,生命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最缠人的,是热气腾腾的蒸年糕。淘米、磨浆、烧水、上笼、出屉……年的隆重和排场,触手可及。披星戴月劳碌一年的心,被一个个发得咧开嘴的年糕填得满满当当。长辈们不放心把“点红”这样紧要的活儿交给毛手毛脚的孩子们,可食红砂浆泡开,取根筷子一蘸一点,年糕的正中间立时绽开了红朵,是美人眉心的一颗朱砂痣,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海棠,千娇百媚着。
我自幼喜欢糯米粿,制作米粿的过程却有点熬人。
从前我小脚的阿嬷有一双巧手,距离春节还老长一段时日,她便要踩着小碎步,泡大米,磨米漿。磨是石磨,推一下磨,放一勺泡米,待三两斤的泡水米磨成浆,年迈的阿嬷已累得气喘吁吁。但阿嬷制作糯米粿的热情却像出土的笋子逢秋雨,节节高。米浆磨好后,她会按比例加盐、加碱、调味道,而后倒入网布里滤水。滤水后的米团上捏出一小块,搓圆又按扁,放在洗净的粽叶上,热锅、滚水,上屉,烈火,直到粽叶清香裹挟着米香袅袅升腾。拉开屉,米粿小巧透亮,等不及冷却,抓起一个咬一口,柔韧、糯、不粘牙,尝一嘴,就是一整个童年。忆及此,心里便有深深的落寂,如水中的涟漪一圈一圈泛开来。阿嬷去世后,我已经有多久没再吃过那么好吃的糯米粿?
自然也是要掸尘的。掸尘是大事,窗棂上积的灰,平日里不轻易清洗到的犄角旮旯,一并被掸干净了。晴日朗照天,陈年旧物一一拾掇出来晒,屋里屋外窗明几净,让人分外神清气爽。这时候,要贴春联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最看重的是居家大门的春联,她坚信,门户就是家的脸面,把脸面捯饬齐整了,最轻慢不得。所以她总是要郑重其事地,把这件“大事”交给弟弟来做。而弟弟做这件“大事”时,她又要很不放心地守在一旁看,直到弟弟拍拍手完了工。婆母则不同,她总要一早遣了先生,给灶台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春联,而后庄重地给“司命灶君”磕头。或者,絮絮交代着先生切不要忘记绕路村口那一座古寺,给寺院门梁也换上一副崭新的对联。婆母识字无几,在她不太广博的认知里,只要对子孙好的,她都想方设法做了来,包括拜天求佛这件事。
从通往菜市的街巷走过,年味越来越浓。
闲置已久的猪圈、鸡窝已贴上春联,一眼看过去,簇然一新的,红红火火的。平日紧闭的柴扉大开,那个早已经不轻易露一手的老裁缝,熟稔地给白发须眉的老人量尺寸。三两妇人聚首,研究着一本上了年纪的老黄历,琢磨着哪一天的日子好?“年脚下,哪天都好!”细一咂摸,才听出她们说的是孩子们“牵出花园”的好日子。那是多久远的事呵?在闽南一些地区,特别在家乡东山岛上,早年“牵出花园”的仪式相当于古代的成人冠礼和及笄,我十五岁那年,妈妈就循了旧礼,择良日为我沐浴更衣“牵出花园”。忍不住报以不相识的妇人理解一笑,俗是旧俗,爱的方式却一层不变,当年母亲必也是这样慎重再慎重的吧。
阳光出奇地好,“哗啦啦”瀑布一样地倾泻而下。挤在人群熙攘的花市里,我和先生手上牵着的,是已经快三岁的儿女。我买花,飘逸出尘的水仙,两个小人儿嚷嚷着,要这盆,要那盆。卖花的大姐粗着一把嗓门笑,快过年了,你买一盆我送你一把水仙花苞吧!香气不依不饶地,能瞬间裹挟了你!也买梅花。陈旧的瓦盆,一盆的星星点点,开得密密匝匝、旁逸斜出,丝毫不给枝丫留喘气的余地。妖娆有余,矜持不足,这其实不是平日里我喜欢的款。然而年脚下了,图的是喜庆热闹,凡俗过日子,大俗大雅,这样看,那一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倒看出几分俏皮来!放眼看去,那么多人来人往里,他撞了她,她碰了他,不打紧,大家的心情都在浓郁的花香和喧闹的笑声里敞亮明媚起来!
孩子们一路嬉笑打闹,我们说笑着走回家。先生的手上是水仙,我的怀里抱着一盆梅花,及至家门口,这才看见埋在水仙花丛的,还有我最爱的香水百合。“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那一支香水百合,荧光灯一样,照亮了我们新一年的日程。
最馋人的年味,来自于各种食物交相混淆的香。
腊肠得自己动手,外头买的哪有自家灌的真材实料?鸡鸭是粗粮养的,滚水里捞起来,紧着抹盐粉,香气排山倒海般袭来,馋得人口舌生津。炸五香、炸鱼虾、炸海蛎……哪怕已然吃不完,便让它们张扬地剩着,年年有余嘛,这是旧年与新年之间不变的约定,生命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最缠人的,是热气腾腾的蒸年糕。淘米、磨浆、烧水、上笼、出屉……年的隆重和排场,触手可及。披星戴月劳碌一年的心,被一个个发得咧开嘴的年糕填得满满当当。长辈们不放心把“点红”这样紧要的活儿交给毛手毛脚的孩子们,可食红砂浆泡开,取根筷子一蘸一点,年糕的正中间立时绽开了红朵,是美人眉心的一颗朱砂痣,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海棠,千娇百媚着。
我自幼喜欢糯米粿,制作米粿的过程却有点熬人。
从前我小脚的阿嬷有一双巧手,距离春节还老长一段时日,她便要踩着小碎步,泡大米,磨米漿。磨是石磨,推一下磨,放一勺泡米,待三两斤的泡水米磨成浆,年迈的阿嬷已累得气喘吁吁。但阿嬷制作糯米粿的热情却像出土的笋子逢秋雨,节节高。米浆磨好后,她会按比例加盐、加碱、调味道,而后倒入网布里滤水。滤水后的米团上捏出一小块,搓圆又按扁,放在洗净的粽叶上,热锅、滚水,上屉,烈火,直到粽叶清香裹挟着米香袅袅升腾。拉开屉,米粿小巧透亮,等不及冷却,抓起一个咬一口,柔韧、糯、不粘牙,尝一嘴,就是一整个童年。忆及此,心里便有深深的落寂,如水中的涟漪一圈一圈泛开来。阿嬷去世后,我已经有多久没再吃过那么好吃的糯米粿?
自然也是要掸尘的。掸尘是大事,窗棂上积的灰,平日里不轻易清洗到的犄角旮旯,一并被掸干净了。晴日朗照天,陈年旧物一一拾掇出来晒,屋里屋外窗明几净,让人分外神清气爽。这时候,要贴春联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最看重的是居家大门的春联,她坚信,门户就是家的脸面,把脸面捯饬齐整了,最轻慢不得。所以她总是要郑重其事地,把这件“大事”交给弟弟来做。而弟弟做这件“大事”时,她又要很不放心地守在一旁看,直到弟弟拍拍手完了工。婆母则不同,她总要一早遣了先生,给灶台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春联,而后庄重地给“司命灶君”磕头。或者,絮絮交代着先生切不要忘记绕路村口那一座古寺,给寺院门梁也换上一副崭新的对联。婆母识字无几,在她不太广博的认知里,只要对子孙好的,她都想方设法做了来,包括拜天求佛这件事。
从通往菜市的街巷走过,年味越来越浓。
闲置已久的猪圈、鸡窝已贴上春联,一眼看过去,簇然一新的,红红火火的。平日紧闭的柴扉大开,那个早已经不轻易露一手的老裁缝,熟稔地给白发须眉的老人量尺寸。三两妇人聚首,研究着一本上了年纪的老黄历,琢磨着哪一天的日子好?“年脚下,哪天都好!”细一咂摸,才听出她们说的是孩子们“牵出花园”的好日子。那是多久远的事呵?在闽南一些地区,特别在家乡东山岛上,早年“牵出花园”的仪式相当于古代的成人冠礼和及笄,我十五岁那年,妈妈就循了旧礼,择良日为我沐浴更衣“牵出花园”。忍不住报以不相识的妇人理解一笑,俗是旧俗,爱的方式却一层不变,当年母亲必也是这样慎重再慎重的吧。
阳光出奇地好,“哗啦啦”瀑布一样地倾泻而下。挤在人群熙攘的花市里,我和先生手上牵着的,是已经快三岁的儿女。我买花,飘逸出尘的水仙,两个小人儿嚷嚷着,要这盆,要那盆。卖花的大姐粗着一把嗓门笑,快过年了,你买一盆我送你一把水仙花苞吧!香气不依不饶地,能瞬间裹挟了你!也买梅花。陈旧的瓦盆,一盆的星星点点,开得密密匝匝、旁逸斜出,丝毫不给枝丫留喘气的余地。妖娆有余,矜持不足,这其实不是平日里我喜欢的款。然而年脚下了,图的是喜庆热闹,凡俗过日子,大俗大雅,这样看,那一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倒看出几分俏皮来!放眼看去,那么多人来人往里,他撞了她,她碰了他,不打紧,大家的心情都在浓郁的花香和喧闹的笑声里敞亮明媚起来!
孩子们一路嬉笑打闹,我们说笑着走回家。先生的手上是水仙,我的怀里抱着一盆梅花,及至家门口,这才看见埋在水仙花丛的,还有我最爱的香水百合。“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那一支香水百合,荧光灯一样,照亮了我们新一年的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