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各种修辞活动折射出具体与抽象、整体与部分,联想与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关键词】修辞 汉民族 思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民族文化又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本文试从汉语修辞的角度解读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
一、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式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进而把各种抽象的规定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达到具体的再生产,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过程。具体与抽象是汉民族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察和体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将其概括、提炼成意向,在这种形象的提炼中,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它既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也不是脱离事物形象的纯粹抽象符号,而是一种象征。在表达上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论证,而是领悟多于理喻、含蓄多于直露、模糊多于明确,重视内心体验,讲究沉思与感悟,往往采用“比喻”这种修辞。比喻是汉民族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格,在汉语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艺术魅力。比喻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用老黄牛来比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老马识途”用老马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的人。由此反映出中国人对牛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牛马最辛苦、最忠诚、最稳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农耕社会,而在那种生活环境中牛和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是通过这种具体的事物反映出抽象的道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用来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成就。以经典篇章中的哲理语句作为喻体,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才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发展。
汉语言在谴词造句中不像西方修辞那样注重客观再现,讲究直截了当、追求准确严密,重具体形象轻抽象道理,喜用形象色彩鲜明突出,具有极强的具体审美特征的词语,从而产生鲜明而真切的形象美感。如常用的“时间就是生命”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吸血鬼”比喻残酷欺压人的人、“墙头草”比喻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的人等等。喜用这些与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词语。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二、整体与部分的思维方式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广袤的疆域,千变万化的地理条件,对语言的发展和走向、对华夏文明的积淀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半封闭的海岸型大陆,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辩证的整体性思维特点。汉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物生有两”“刚柔相摩”“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由许多小系统构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互存互补,相辅相成,天地、日月、男女等等都是在浑然一体中往复变化,反映在汉语修辞中就是既要注意事物各部分与整体自然和谐的关系,又要重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正是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又要辩证认识世界思维特点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空前加速,人们的意识、心理都在起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现象,修辞手法也丰富多彩、生动灵活。“下海”比喻经商、自主做生意;“练摊”比喻摆地摊儿,投资较少的个体商户;“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位。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更加紧密,开放的社会环境亦影响了汉语修辞。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诸多外来词汇和网络流行语。如“白领”一词指代在办公室工作、从事脑力劳动、收入较高的人;“打酱油”指代对时事漠不关心,只做自己的事。在汉民族整体思维特点的关照下,汉语修辞要适应语境,力求合位、合俗、合式、合礼,强调整体把握、互相协调。在汉语修辞中,一个词,一句话静态的看无好坏之分,只有在动态的言语中才能判断出运用的优劣来,这正是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辩证的整体性思维特点的体现。
三、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汉民族在汉语修辞中表现出为追求美好而好联想善比附的思维特点。联想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象而以想象为媒介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周易》,影响至今。通过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巴金的散文《灯》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和近音词语或语素,为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口语交际中谐音的大量存在,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谐音文化,口语中的谐音修辞正是汉民族这一思维特点的充分体现。汉人旧式婚礼,新娘入门要从火盆上迈过去,取“火”的谐音,寓日子红红火火;新床的铺盖中,得撒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以图“早生贵子”。今天,人们遇到灾难坎坷时,习惯用桃木梳子、吃桃子罐头,谐音“逃”,希望能够逃脱不幸和困难。生活富足了,许多生意人把翡翠白菜摆在店中或家中,“白菜”谐音“摆财”,意味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反映出汉民族一个共同的思维习惯,就是避凶求吉,凡事图个吉祥顺利,避免凶险邪恶。把抽象的通过具体来体现。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积极思维、乐于创新、善于观察的性格,体现了我们诙谐幽默、热爱语言文化的心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语言之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现,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①郑奠、谭全基编,周定一校补:《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
②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修辞 汉民族 思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民族文化又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本文试从汉语修辞的角度解读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
一、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式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进而把各种抽象的规定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达到具体的再生产,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过程。具体与抽象是汉民族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察和体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将其概括、提炼成意向,在这种形象的提炼中,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它既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也不是脱离事物形象的纯粹抽象符号,而是一种象征。在表达上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论证,而是领悟多于理喻、含蓄多于直露、模糊多于明确,重视内心体验,讲究沉思与感悟,往往采用“比喻”这种修辞。比喻是汉民族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格,在汉语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艺术魅力。比喻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用老黄牛来比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老马识途”用老马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的人。由此反映出中国人对牛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牛马最辛苦、最忠诚、最稳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农耕社会,而在那种生活环境中牛和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是通过这种具体的事物反映出抽象的道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用来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成就。以经典篇章中的哲理语句作为喻体,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才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发展。
汉语言在谴词造句中不像西方修辞那样注重客观再现,讲究直截了当、追求准确严密,重具体形象轻抽象道理,喜用形象色彩鲜明突出,具有极强的具体审美特征的词语,从而产生鲜明而真切的形象美感。如常用的“时间就是生命”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吸血鬼”比喻残酷欺压人的人、“墙头草”比喻立场不坚定,左右摇摆的人等等。喜用这些与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词语。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二、整体与部分的思维方式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广袤的疆域,千变万化的地理条件,对语言的发展和走向、对华夏文明的积淀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半封闭的海岸型大陆,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辩证的整体性思维特点。汉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物生有两”“刚柔相摩”“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由许多小系统构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互存互补,相辅相成,天地、日月、男女等等都是在浑然一体中往复变化,反映在汉语修辞中就是既要注意事物各部分与整体自然和谐的关系,又要重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正是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又要辩证认识世界思维特点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空前加速,人们的意识、心理都在起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现象,修辞手法也丰富多彩、生动灵活。“下海”比喻经商、自主做生意;“练摊”比喻摆地摊儿,投资较少的个体商户;“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位。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更加紧密,开放的社会环境亦影响了汉语修辞。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诸多外来词汇和网络流行语。如“白领”一词指代在办公室工作、从事脑力劳动、收入较高的人;“打酱油”指代对时事漠不关心,只做自己的事。在汉民族整体思维特点的关照下,汉语修辞要适应语境,力求合位、合俗、合式、合礼,强调整体把握、互相协调。在汉语修辞中,一个词,一句话静态的看无好坏之分,只有在动态的言语中才能判断出运用的优劣来,这正是汉民族从整体出发的辩证的整体性思维特点的体现。
三、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汉民族在汉语修辞中表现出为追求美好而好联想善比附的思维特点。联想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象而以想象为媒介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周易》,影响至今。通过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巴金的散文《灯》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和近音词语或语素,为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口语交际中谐音的大量存在,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谐音文化,口语中的谐音修辞正是汉民族这一思维特点的充分体现。汉人旧式婚礼,新娘入门要从火盆上迈过去,取“火”的谐音,寓日子红红火火;新床的铺盖中,得撒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以图“早生贵子”。今天,人们遇到灾难坎坷时,习惯用桃木梳子、吃桃子罐头,谐音“逃”,希望能够逃脱不幸和困难。生活富足了,许多生意人把翡翠白菜摆在店中或家中,“白菜”谐音“摆财”,意味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反映出汉民族一个共同的思维习惯,就是避凶求吉,凡事图个吉祥顺利,避免凶险邪恶。把抽象的通过具体来体现。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积极思维、乐于创新、善于观察的性格,体现了我们诙谐幽默、热爱语言文化的心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语言之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现,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①郑奠、谭全基编,周定一校补:《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
②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