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鼓励和关心下,我国科普事业的规模和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艺术是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力武器,科学普及将为文学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创作源泉和手段,增强文学艺术的战斗力。”①科普类文艺演出作品的创作渐入佳境,曲艺工作者更是不甘人后,科普性曲艺作品纷纷问世。“在百般紫红斗芳菲的曲坛上,科学相声宛如一簇簇夺目的鲜花,为社会主义文艺春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②许多科学相声作品结集成册得到出版,而且一些作品也都成功地搬上了舞台。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普手段也是日趋多样,这就为科普类文艺作品,特别是曲艺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科学相声而言,要牢固树立尊重科学的创作宗旨,把握住启迪成长和发蒙解惑这两条创作主线,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精准创作。
对科学相声的创作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尊重科学。“只有深刻地懂得科学,才能明白地讲述科学。逻辑混乱、概念模糊、道理不清的科普作品,大都是因为作者对科学本身并不熟悉所造成的。在科普创作中,必须‘先深入、后浅出’,不先深入科学就无法浅出——明白地讲述科学。”③如王润生的相声《谈科学》从“人人都应当学点儿科学知识”开篇,分别谈“天上的日月星辰”“陆上飞禽走兽”“海里的珍珠奇宝”,介绍了天文学中的宇宙星宿、生物学中的蛇类知识、海洋矿物学中锰结核的重要价值,让观众了解了一些科技问题。不能否认“科普中的科学幻想则往往成为科学发明的先河”,但是绝不能将“空想”当成“科学幻想”,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秉承对科学负责的理念。只有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科学相声才能拥有春风化雨的教育作用,也才能够在重大事件中发挥功效。如孟军峰的《如此防“非典”》告诫人们面对疫情,要科学防疫,不能盲听盲从,迷信“土办法”,结果非但不能防疫,反而可能影响身体机能,降低免疫力,不利于防疫。
“科普”两字,从字面上说仅只是“科学的普及”,“而在实践内容上说,则包含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所有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教育与传播。”④所以科学相声要努力拓展出更为丰富的价值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老舍先生便创作出了相声《维生素》。该作以传统相声《报菜名》为蓝本,向观众介绍了多种食材中所蕴含的维生素,普及了营养学的常识,说明用餐时要注意好营养搭配。“吃饭原是为了营养,营养得当,才能身体强壮,做健康的公民。”而且该作又指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食不默精,茶不厌细,山珍海味,浪费金钱,那就既不合乎节约之道,又不合乎卫生原理”,又向观众提倡了节俭理念。
同时,科学相声创作所涉及的领域不应该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成果也应该成为科学相声的创作素材。由侯宝林大师作序,郝爱民、谈宝森合著的《科学相声》一书,其中便包含了《礼貌世界》《讲礼貌》《话北京》等人文知识方面的作品。另如杨其峙、周安礼、郭新的《啊,马王堆》,采用“穿越”的手法,描绘出长沙国丞相府中的场景,以极强的代入感向人们介绍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重要出土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灿烂文化。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相声是要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科学知识的涵养。“如果不能逗人发笑,那就不叫科学相声,只能是一篇枯燥的你问我答式的科学对话,叫人听后索然无味,不能达到科学相声应有的艺术效果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⑤所以在创作中要充分运用相声的技法,设置好包袱和笑点。“使整个舞台演出在笑声中进行,一步一步地把观众引入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的意境之中,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凸现科学技术的主题知识。”⑥
科学相声要区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以启迪成长的作品面向青少年,借助曲艺进校园的良机,在发挥科普作用的同时,在他们的心中种下曲艺的种子,扎实相声的根基。以发蒙解惑的作品面向成人观众,借助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东风,在发挥教化作用的同时,有效扩大曲艺的受众面。
科普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决定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科学普及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小培养起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增长知识和智力,这就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为高质量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有科学技术素养的工农劳动大军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军。”⑦ 面向青少年的科学相声要凸显启迪成长的作用,能够在青少年的头脑中树立科学精神。如1979年,《找“亲戚”——科学相声集》由《少年科学》编辑部编辑出版,其中包含了《蘑菇的学问》《小蜜蜂》《人是怎么来的?》等14篇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妙趣横生地传授给少年儿童。郝爱民、谈宝森的《中小学生相声选》中收录了对口相声40篇、小笑话40篇、小品6篇,这些作品多能使青少年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养分滋养。另一方面,也要尝试以相声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智力开发。如李培森创作的《巧取银环》《数蛤蟆》《蛤蟆兄弟同岁》《猴子争王》《黄鼠狼给鸡拜年》等一系列儿童智力相声。这些作品以趣味设问、巧妙解答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展现在少年儿童面前。当下全社会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更加重视,科学相声要成为青少年投身科研的引路人。
成年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但是也难免在知识储备上有所不足之处。“一个人的知识范围越广、知识视野越宽、知识积累越多,他的智慧就越发达。也就是说,非专业知识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对一个人却可以打开眼界,活跃思路,增进思维。”⑧所以对成年观众而言,科学相声的作用在于发蒙解惑,传新识,补短板。朱学颖、常宝霆、王佩元的相声《挖宝》,从观众日常忽视处入手,妙趣横生地将“猪身藏百宝,重在利用好”的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耳目一新,可以稱得上是精品力作。而且基于新发明的科学相声创作,还有可能会起到鼓舞观众奋进热情的作用。白英杰、王润生的相声《说“耳朵”》介绍了新发明——水漏检测仪(管线检测器),在工作实际中的应用。“就拿自来水管道来说吧,它埋在地下两三米深,如果管道漏了,我们在地面上是摸不着,听不见。可是用‘电耳朵’一听,就知道哪儿有毛病,发现及时,准确无误,应用广泛。”该作品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科技新发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的便捷,激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鼓舞人民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豪情。在科技日益进步,新发明、新发现不断涌现的当下,科学相声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时创作出能够刷新观众知识、观念的作品。
侯宝林大师曾指出:“科学需要曲艺,曲艺也需要科学。科学相声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插上翅膀,凌空飞翔。科学相声把曲艺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科普的方法更加多样。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APP,乃至哔哩哔哩等视频APP都有科普内容的推送。而且随着知识付费观念的日益普及,科普也出现了一波风口。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相声的创作也迎来了利好期。诚然,科学相声的创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它不能太多地运用相声惯常的表现技巧,又受约束于科学知识的严肃性,所以,对戏谑的成分有一定的限制。”⑩所以,广大创作者更应该从已有的成果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知识性上得到加强,雅俗共赏,寓教育和知识于娱乐之中,打造出更多的相声精品,从而使我们的相声能真正为老百姓制造欢乐。”?
①周孟璞、曾启治:《科普学初探》,《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②郝爱民、谈宝森:《科学相声》,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③叶永烈:《普及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2—83页。
④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览》,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年,第6页。
⑤杨在钧:《寓科学于诙谐之中——科学相声创作浅见》,《科普创作漫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⑥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⑦周孟璞、曾启治:《科普学初探》,《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⑧郑文光:《根本的任务》,《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⑨郝爱民、谈宝森:《科学相声》,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⑩周季生:《科普相声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页。
周季生:《科普相声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页。
(作者: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普手段也是日趋多样,这就为科普类文艺作品,特别是曲艺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科学相声而言,要牢固树立尊重科学的创作宗旨,把握住启迪成长和发蒙解惑这两条创作主线,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精准创作。
一条宗旨
对科学相声的创作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尊重科学。“只有深刻地懂得科学,才能明白地讲述科学。逻辑混乱、概念模糊、道理不清的科普作品,大都是因为作者对科学本身并不熟悉所造成的。在科普创作中,必须‘先深入、后浅出’,不先深入科学就无法浅出——明白地讲述科学。”③如王润生的相声《谈科学》从“人人都应当学点儿科学知识”开篇,分别谈“天上的日月星辰”“陆上飞禽走兽”“海里的珍珠奇宝”,介绍了天文学中的宇宙星宿、生物学中的蛇类知识、海洋矿物学中锰结核的重要价值,让观众了解了一些科技问题。不能否认“科普中的科学幻想则往往成为科学发明的先河”,但是绝不能将“空想”当成“科学幻想”,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秉承对科学负责的理念。只有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科学相声才能拥有春风化雨的教育作用,也才能够在重大事件中发挥功效。如孟军峰的《如此防“非典”》告诫人们面对疫情,要科学防疫,不能盲听盲从,迷信“土办法”,结果非但不能防疫,反而可能影响身体机能,降低免疫力,不利于防疫。
“科普”两字,从字面上说仅只是“科学的普及”,“而在实践内容上说,则包含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所有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教育与传播。”④所以科学相声要努力拓展出更为丰富的价值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老舍先生便创作出了相声《维生素》。该作以传统相声《报菜名》为蓝本,向观众介绍了多种食材中所蕴含的维生素,普及了营养学的常识,说明用餐时要注意好营养搭配。“吃饭原是为了营养,营养得当,才能身体强壮,做健康的公民。”而且该作又指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食不默精,茶不厌细,山珍海味,浪费金钱,那就既不合乎节约之道,又不合乎卫生原理”,又向观众提倡了节俭理念。
同时,科学相声创作所涉及的领域不应该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成果也应该成为科学相声的创作素材。由侯宝林大师作序,郝爱民、谈宝森合著的《科学相声》一书,其中便包含了《礼貌世界》《讲礼貌》《话北京》等人文知识方面的作品。另如杨其峙、周安礼、郭新的《啊,马王堆》,采用“穿越”的手法,描绘出长沙国丞相府中的场景,以极强的代入感向人们介绍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重要出土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灿烂文化。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相声是要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科学知识的涵养。“如果不能逗人发笑,那就不叫科学相声,只能是一篇枯燥的你问我答式的科学对话,叫人听后索然无味,不能达到科学相声应有的艺术效果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⑤所以在创作中要充分运用相声的技法,设置好包袱和笑点。“使整个舞台演出在笑声中进行,一步一步地把观众引入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的意境之中,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凸现科学技术的主题知识。”⑥
两条主线
科学相声要区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以启迪成长的作品面向青少年,借助曲艺进校园的良机,在发挥科普作用的同时,在他们的心中种下曲艺的种子,扎实相声的根基。以发蒙解惑的作品面向成人观众,借助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东风,在发挥教化作用的同时,有效扩大曲艺的受众面。
科普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决定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科学普及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小培养起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增长知识和智力,这就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为高质量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有科学技术素养的工农劳动大军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军。”⑦ 面向青少年的科学相声要凸显启迪成长的作用,能够在青少年的头脑中树立科学精神。如1979年,《找“亲戚”——科学相声集》由《少年科学》编辑部编辑出版,其中包含了《蘑菇的学问》《小蜜蜂》《人是怎么来的?》等14篇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妙趣横生地传授给少年儿童。郝爱民、谈宝森的《中小学生相声选》中收录了对口相声40篇、小笑话40篇、小品6篇,这些作品多能使青少年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养分滋养。另一方面,也要尝试以相声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智力开发。如李培森创作的《巧取银环》《数蛤蟆》《蛤蟆兄弟同岁》《猴子争王》《黄鼠狼给鸡拜年》等一系列儿童智力相声。这些作品以趣味设问、巧妙解答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展现在少年儿童面前。当下全社会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更加重视,科学相声要成为青少年投身科研的引路人。
成年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但是也难免在知识储备上有所不足之处。“一个人的知识范围越广、知识视野越宽、知识积累越多,他的智慧就越发达。也就是说,非专业知识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对一个人却可以打开眼界,活跃思路,增进思维。”⑧所以对成年观众而言,科学相声的作用在于发蒙解惑,传新识,补短板。朱学颖、常宝霆、王佩元的相声《挖宝》,从观众日常忽视处入手,妙趣横生地将“猪身藏百宝,重在利用好”的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耳目一新,可以稱得上是精品力作。而且基于新发明的科学相声创作,还有可能会起到鼓舞观众奋进热情的作用。白英杰、王润生的相声《说“耳朵”》介绍了新发明——水漏检测仪(管线检测器),在工作实际中的应用。“就拿自来水管道来说吧,它埋在地下两三米深,如果管道漏了,我们在地面上是摸不着,听不见。可是用‘电耳朵’一听,就知道哪儿有毛病,发现及时,准确无误,应用广泛。”该作品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科技新发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的便捷,激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鼓舞人民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豪情。在科技日益进步,新发明、新发现不断涌现的当下,科学相声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时创作出能够刷新观众知识、观念的作品。
结语
侯宝林大师曾指出:“科学需要曲艺,曲艺也需要科学。科学相声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插上翅膀,凌空飞翔。科学相声把曲艺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科普的方法更加多样。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APP,乃至哔哩哔哩等视频APP都有科普内容的推送。而且随着知识付费观念的日益普及,科普也出现了一波风口。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相声的创作也迎来了利好期。诚然,科学相声的创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它不能太多地运用相声惯常的表现技巧,又受约束于科学知识的严肃性,所以,对戏谑的成分有一定的限制。”⑩所以,广大创作者更应该从已有的成果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知识性上得到加强,雅俗共赏,寓教育和知识于娱乐之中,打造出更多的相声精品,从而使我们的相声能真正为老百姓制造欢乐。”?
注释:
①周孟璞、曾启治:《科普学初探》,《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②郝爱民、谈宝森:《科学相声》,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③叶永烈:《普及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2—83页。
④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览》,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年,第6页。
⑤杨在钧:《寓科学于诙谐之中——科学相声创作浅见》,《科普创作漫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⑥董仁威主编:《科普创作通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⑦周孟璞、曾启治:《科普学初探》,《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⑧郑文光:《根本的任务》,《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⑨郝爱民、谈宝森:《科学相声》,工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⑩周季生:《科普相声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页。
周季生:《科普相声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第1页。
(作者: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