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耗能、高污染、低就业吸纳为主导的重工业,其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该文运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成功经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制造业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可行措施,并指出高等学校在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增强;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
长期以来,在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制约了河北省的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直接制约了未来竞争优势的获取。而按照新出台的《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5万元人民币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左右。目标的实现,需要策略的支持,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降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服务的增加值,就成为目前众多制约条件下可行选择,作为科技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在这样的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地区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由制造业王国向服务业王国的成功转型
芝加哥城市群(芝加哥-内珀维尔-朱利厄特)在从单一制造业中心转型成为多元化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商业、金融服务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潜力,逐渐站在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了美国最多样化的城市经济体。
(二)日本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成功转型
大阪作为日本国内第二大经济中心和关西地区核心城市,从产出法的角度统计,200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1.75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1%。近年来,大阪的产业结构较为稳定,农林渔及采矿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非常低,不到0.1%;制造业仍然是大阪的重点行业,其规模占全市国民产值的18%左右。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大城市,大阪经济仍然具有显著的服务经济特点,2007年各种服务业的产值规模达33.04万亿日元,占所有产业产值总量的76.27%,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台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工业化进程。70年代,石化、钢铁、造船、机械等重工业成为经济的新支柱,而纺织、制鞋、自行车、家具、玩具等轻工业也大放异彩。80年代随着成本上升,当局开始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笔记本电脑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台湾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上升,做研发、设计和营销;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投资、商业贸易、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服务增强战略的理论依据
(一)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配弟·克拉克在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现在已为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他认为:经济发展可概括地描述为经济重点从第一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向第二次产业(即第二产业,其典型部门是制造业和采掘业)移动,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只提供服务而收取报酬的部门)移动的状况。随着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信息产业的形成,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第四次产业。
(二)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台湾“IT教父”之称的宏基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理论和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丰富经验提出的。其核心是: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从而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
尽管“微笑曲线”只是一种定性的经验描述,还没有严格的理论推导与精确的定量意义,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区域竞争优势构建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三、河北省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主要策略
(一)宏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将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化,必将促进三次产业的调整,收入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不仅将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也将带动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会强劲地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中观整合产业链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服务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正是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的方向,也是附加价值高的环节,而把外围零部件生产或组装加工等附加价值低的环节安排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生产;更加注重于向服务业倾斜,强调突出核心业务,并以核心业务来驱动相关业务的拓展,从而控制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以保持其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三)微观组织结构(或功能)的再划分
在现在的大多企业中存在的组织形式是职能部门化,即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的管理部门。但这种组织形式突出缺陷是可能助长部门主义,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而流程部门化,即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则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最终使得企业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达到服务增强的目的。
四、结术语
发达的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实施制造业实施服务增强战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必经之路。立足于河北省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适当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则能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保罗·萨缪尔森,萧琛等.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克里斯廷·格罗鲁斯,韩经纶等.服务管理与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服务增强;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
长期以来,在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制约了河北省的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直接制约了未来竞争优势的获取。而按照新出台的《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5万元人民币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左右。目标的实现,需要策略的支持,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降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服务的增加值,就成为目前众多制约条件下可行选择,作为科技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在这样的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地区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由制造业王国向服务业王国的成功转型
芝加哥城市群(芝加哥-内珀维尔-朱利厄特)在从单一制造业中心转型成为多元化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商业、金融服务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潜力,逐渐站在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了美国最多样化的城市经济体。
(二)日本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成功转型
大阪作为日本国内第二大经济中心和关西地区核心城市,从产出法的角度统计,200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1.75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1%。近年来,大阪的产业结构较为稳定,农林渔及采矿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非常低,不到0.1%;制造业仍然是大阪的重点行业,其规模占全市国民产值的18%左右。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大城市,大阪经济仍然具有显著的服务经济特点,2007年各种服务业的产值规模达33.04万亿日元,占所有产业产值总量的76.27%,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台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工业化进程。70年代,石化、钢铁、造船、机械等重工业成为经济的新支柱,而纺织、制鞋、自行车、家具、玩具等轻工业也大放异彩。80年代随着成本上升,当局开始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笔记本电脑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台湾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上升,做研发、设计和营销;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投资、商业贸易、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服务增强战略的理论依据
(一)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配弟·克拉克在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现在已为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他认为:经济发展可概括地描述为经济重点从第一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向第二次产业(即第二产业,其典型部门是制造业和采掘业)移动,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只提供服务而收取报酬的部门)移动的状况。随着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信息产业的形成,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第四次产业。
(二)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台湾“IT教父”之称的宏基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理论和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丰富经验提出的。其核心是: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从而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
尽管“微笑曲线”只是一种定性的经验描述,还没有严格的理论推导与精确的定量意义,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区域竞争优势构建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三、河北省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主要策略
(一)宏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将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化,必将促进三次产业的调整,收入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不仅将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也将带动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会强劲地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中观整合产业链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服务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正是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的方向,也是附加价值高的环节,而把外围零部件生产或组装加工等附加价值低的环节安排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生产;更加注重于向服务业倾斜,强调突出核心业务,并以核心业务来驱动相关业务的拓展,从而控制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以保持其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三)微观组织结构(或功能)的再划分
在现在的大多企业中存在的组织形式是职能部门化,即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的管理部门。但这种组织形式突出缺陷是可能助长部门主义,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而流程部门化,即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则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最终使得企业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达到服务增强的目的。
四、结术语
发达的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实施制造业实施服务增强战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必经之路。立足于河北省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适当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则能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保罗·萨缪尔森,萧琛等.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克里斯廷·格罗鲁斯,韩经纶等.服务管理与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