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是一种新的宽带数据接入业务。它使用最新的数字信号的信源和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傳送MPEG-2压缩的上百套电视节目和声音广播节目。有效解决了模拟电视无线覆盖节目少,质量差的问题。
关键词:MMDS系统;广播电视;应用
1 MMDS系统特点
(1)使用最新的数字编码方式和调制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大大提高了频道利用率。(2)MMDS采用数字滤波和数字存储方式,可高效改善图像的信噪比,消除亮度干扰,大大提高图像信号的质量。(3)利用MMDS系统建成的无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可以用加解扰技术,实现可寻址收费,进行计算机用户管理。(4)MMDS的无线覆盖能力,适用于用户分散的农村,可对有线电视系统在覆盖上形成互补。
2 数字MMDS系统组成
MMDS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
发射部分:编码器将输入的模拟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并按照MPEG-2/DVB标准进行压缩,打包,传送给复用器(又称码流复接器)。复用器将多路TS流进行复用处理,输出一路TS码流到QAM调制器,QAM调制器采用64QAM调制技术将数字信号调制到70M中频,最后将70M中频信号传送至数字MMDS发射机。也有发射机将前端编码复用部分集合在发射机内的。70M中频信号在发射机内上变频到载波频率,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送至发射天线发射。
接收部分:在用户接收端,信号经接收天线,至下变频器,数字MMDS下变频器将数字MMDS信号变换到RF数字信号,信号进入数字MMDS接收机顶盒,在机顶盒内经信道解码、信源解码转换到原来压缩前的数字信号,再经过D/A变换和视频编码(PAL制编码)后送普通电视机接收。因卫星广播、地面广播、CATV及MMDS的传输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信道解码方式,对MMDS传输而言,解码采用64QAM解调。
3 MMDS系统的技术特性和要求
3.1 国际通信标准
按照国际通信标准,MMDS频道配置应该与国际接轨,在2503-2687MHz频段内,以每频道8MHz带宽邻频道间隔排列23 个电视信道。并在2684-2700MHz专用频段内,用于数据及话音通讯传输及双向传输的上行回传。在200MHz带宽内,以梳状方式分成两个独立组,A组采用奇数频道号,B组采用偶数频道号,以隔频道排列。
频道带宽:8MHz;
频道间隔:8MHz;
频道配置(MHz):
调制方式:残留边带调幅,按国标;
3.2 DVB标准
MMDS的数字化,执行的是DVB-C标准
在DVB标准中,具体又包括:DVB广播传输系统、DVB基带附加信息系统、DVB交互业务系统、DVB条件接收及接口标准。其中的DVB数字广播传输系统利用了包括卫星、有线、地面、SMATV、MNDSD在内的所有通用电视广播传输媒体。它们分别对应的DVB标准中:DVB-S、DVB-C、DVB-T、DVB-SMATV、DVB-MS和DVB-MC。其中的DVB-MS和DVB-MC就是对应MMDS系统的标准,DVB-MS针对高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该标准基于DVB-S,使携带大量节目的微波信号直接入户。用DVB-S接收机配上一个MMDS频率变换器就可接收DVB-MS信号。DVB-MC针对低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该标准基于DVB-C,使携带大量节目的微波信号直接入户。用DVB-C接收机配上一个MMDS频率变换器就可接收DVB-MC信号。DVB-C标准规定,该标准以有线电视网作为传输介质,应用范围广。它具有16、32、64QAM三种方式,工作频率在10GHz以下。采用64QAM正交调幅调制时,一个PAL通道的传送码率为41.34Mb/s,还可供多套节目复用。系统前端可从卫星和地面发射获得信号,在终端需要电缆机顶盒。
4 MMDS系统设计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数字MMDS发射机(注意厂商给出的数字MMDS发射机的额定功率是指平均功率)
数字MMDS传输系统中,由于数字发射机峰值功率比平均功率大很多,一般为6~7dB。对64QAM正交幅度调制而言,数字MMDS发射机的平均功率比峰值功率低6.3dB。同时,发射天线在设计制造上也要考虑足够的功率容量,天馈系统的功率容量必须比数字MMDS发射机的平均功率大4~5倍,发射天线、连接器、功分器及馈线的尺寸,都要适当加大。
4.2 系统的防护问题
由于我台抵触桂林尧山,是高山台站,夏季多雷雨天气,MMDS系统必须有良好的防雷设施,供电线路和通讯线路也必须有防雷措施;同时,MMDS系统必须可靠接地,按国际通信标准要求:收发天线系统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技术用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设备系统接地电阻应小于4Ω;设置在铁塔(或高层建筑)上的设备接地电阻应小于4Ω;MMDS系统的工作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应分设接地体,再将3个接地体汇接成一个总接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吉凌凌.城市住宅小区有线电视工程问题分析和设计要点.河南科技,2013年第5期.
[2]赵宇斌.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第9期.
关键词:MMDS系统;广播电视;应用
1 MMDS系统特点
(1)使用最新的数字编码方式和调制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大大提高了频道利用率。(2)MMDS采用数字滤波和数字存储方式,可高效改善图像的信噪比,消除亮度干扰,大大提高图像信号的质量。(3)利用MMDS系统建成的无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可以用加解扰技术,实现可寻址收费,进行计算机用户管理。(4)MMDS的无线覆盖能力,适用于用户分散的农村,可对有线电视系统在覆盖上形成互补。
2 数字MMDS系统组成
MMDS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
发射部分:编码器将输入的模拟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并按照MPEG-2/DVB标准进行压缩,打包,传送给复用器(又称码流复接器)。复用器将多路TS流进行复用处理,输出一路TS码流到QAM调制器,QAM调制器采用64QAM调制技术将数字信号调制到70M中频,最后将70M中频信号传送至数字MMDS发射机。也有发射机将前端编码复用部分集合在发射机内的。70M中频信号在发射机内上变频到载波频率,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送至发射天线发射。
接收部分:在用户接收端,信号经接收天线,至下变频器,数字MMDS下变频器将数字MMDS信号变换到RF数字信号,信号进入数字MMDS接收机顶盒,在机顶盒内经信道解码、信源解码转换到原来压缩前的数字信号,再经过D/A变换和视频编码(PAL制编码)后送普通电视机接收。因卫星广播、地面广播、CATV及MMDS的传输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信道解码方式,对MMDS传输而言,解码采用64QAM解调。
3 MMDS系统的技术特性和要求
3.1 国际通信标准
按照国际通信标准,MMDS频道配置应该与国际接轨,在2503-2687MHz频段内,以每频道8MHz带宽邻频道间隔排列23 个电视信道。并在2684-2700MHz专用频段内,用于数据及话音通讯传输及双向传输的上行回传。在200MHz带宽内,以梳状方式分成两个独立组,A组采用奇数频道号,B组采用偶数频道号,以隔频道排列。
频道带宽:8MHz;
频道间隔:8MHz;
频道配置(MHz):
调制方式:残留边带调幅,按国标;
3.2 DVB标准
MMDS的数字化,执行的是DVB-C标准
在DVB标准中,具体又包括:DVB广播传输系统、DVB基带附加信息系统、DVB交互业务系统、DVB条件接收及接口标准。其中的DVB数字广播传输系统利用了包括卫星、有线、地面、SMATV、MNDSD在内的所有通用电视广播传输媒体。它们分别对应的DVB标准中:DVB-S、DVB-C、DVB-T、DVB-SMATV、DVB-MS和DVB-MC。其中的DVB-MS和DVB-MC就是对应MMDS系统的标准,DVB-MS针对高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该标准基于DVB-S,使携带大量节目的微波信号直接入户。用DVB-S接收机配上一个MMDS频率变换器就可接收DVB-MS信号。DVB-MC针对低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该标准基于DVB-C,使携带大量节目的微波信号直接入户。用DVB-C接收机配上一个MMDS频率变换器就可接收DVB-MC信号。DVB-C标准规定,该标准以有线电视网作为传输介质,应用范围广。它具有16、32、64QAM三种方式,工作频率在10GHz以下。采用64QAM正交调幅调制时,一个PAL通道的传送码率为41.34Mb/s,还可供多套节目复用。系统前端可从卫星和地面发射获得信号,在终端需要电缆机顶盒。
4 MMDS系统设计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数字MMDS发射机(注意厂商给出的数字MMDS发射机的额定功率是指平均功率)
数字MMDS传输系统中,由于数字发射机峰值功率比平均功率大很多,一般为6~7dB。对64QAM正交幅度调制而言,数字MMDS发射机的平均功率比峰值功率低6.3dB。同时,发射天线在设计制造上也要考虑足够的功率容量,天馈系统的功率容量必须比数字MMDS发射机的平均功率大4~5倍,发射天线、连接器、功分器及馈线的尺寸,都要适当加大。
4.2 系统的防护问题
由于我台抵触桂林尧山,是高山台站,夏季多雷雨天气,MMDS系统必须有良好的防雷设施,供电线路和通讯线路也必须有防雷措施;同时,MMDS系统必须可靠接地,按国际通信标准要求:收发天线系统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技术用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设备系统接地电阻应小于4Ω;设置在铁塔(或高层建筑)上的设备接地电阻应小于4Ω;MMDS系统的工作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应分设接地体,再将3个接地体汇接成一个总接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吉凌凌.城市住宅小区有线电视工程问题分析和设计要点.河南科技,2013年第5期.
[2]赵宇斌.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