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欢(东)~双稀油油田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投入开发时间长,开发中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不同类型油藏的特点,进行精细注水研究,实现老油田持续稳产,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精细注水;低渗;中高渗;小断块;多元化;高含水
1 研究背景
欢(东)~双稀油油田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低渗油藏[1]注水补充地层能量过程中出现注水压力上升快直至注不进水现象发生,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仍然徘徊不前;中高渗油藏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经过多次注采井网调整,高含水区块油井大部分处于停关状态,区块濒临废弃。因此,精细注水技术研究,改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对稀油油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油田概况
欢(东)~双稀油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主要发育了八套含油层系,油藏埋深1100m~3500m。在油区内部发育三级以上断层28条。其中,二级断层1条,三级断层27条,另外还有四级断层100多条,均为正断层。四级断层断距一般为40m~150m,倾角45°~70°,平面延伸0.4Km~4.8Km。由于断层多,形成若干个局部构造,将其划分为70个开发单元。
3潜力分析
(1)宏观潜力:
中高、低渗油藏按照目前采收率标定计算剩余可采储量571.9×104t。从宏观上看,稀油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可采储量将逐步增加。
(2)微观潜力
一是平面上仍有剩余油富集区。通过油藏精细描述,细化小层对比,油层上倾尖灭部位、微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部位、井间非主流线仍存在剩余油滞留区。
二是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影响,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带。通过分层捞样、补层堵水措施证实层间仍有富集层,通过新井测井显示层内仍具有可动油。
三是复杂小断块井网控制程度低,受断层等因素影响,边角部位剩余油难以动用。
四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多元化注水有效接替,油藏采收率不断提高。
4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4.1 低渗透油藏有效注水技术研究
由于储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较强,油层有效孔隙连通差,粘土矿物中膨胀性粘土含量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注水井在常压下的视吸水指数只有0.9~5.2m3/MPa,在高压增注条件下视吸水指数也只有1~7m3/MPa。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发面研究工作:
一是储层研究。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在取芯岩性资料的基础上,应用VSP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井震结合利用模拟的方法,精细刻画小层沉积微相。
二是注入水水质研究。该块油层喉道细,由于成岩作用强烈,岩性胶结致密,胶结物中粘土矿物或充填孔隙中,使孔喉迂回曲折,容易堵塞。
三是注入壓力研究。由于油层有效渗透率低,注水启动压力高,油层吸水能力低,开展启动压力实验,研究启动压力、注入量和渗透率之间关系。结合公式(计算,确定最高注水压力为35MPa。
4.2中高渗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
中高渗油藏注水开发时间长,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状态[3],经多次注采井网调整,剩余分布高度零散。做出有针对性注采结构调整,实现“控水稳油”目标,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工作:
一是剩余油分布研究
(1)通过水淹分析与地质研究相结合,在高部位上倾尖灭带部署产能井日产液24.8m3,日产油22.4t,确定上倾尖灭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
(2)通过测井资料与三维地震结合,落实单层微构造高点部署侧钻井,投产后均见到较好的效果,确定微构造高点是剩余油富集区。
(3)平面上不同沉积相带砂体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分流河道砂体平面非均质最严重,河口砂坝砂体次之。通过注水井网调整,目前油井见效率达到13.2%,确定井间非主流线仍有剩余油富集,但分布较为零散。
二是挖潜对策研究
(1)对上倾尖灭部位剩余油富集区,利用部署新井或侧钻井重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2)对微构造高点剩余油富集区,实施轮换注水,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3)对断层遮挡部位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脉冲注水,形成区域脉冲扰动,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4)对井间非主流线剩余油富集区,实施强注强采,提高驱动压力,改善注入、采出结构,保持稳产。
5 应用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精细注水有效实施,扭转稀油油田产量快速递减的局面,目前已连续三年保持稳产,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从23.79%、20.33下降到5.93%、-0.35%。
近三年阶段累增油40×104t,扣除投资和采油成本,按油田公司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创造经济效益91850×104元。
6 结论
1、低渗油藏储层参数的确定是评价油藏注水开发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优化注采参数设计是“注进水、注够水、注好水,有效注水”的重要保障。
2、中高渗油藏开发后期分区、分层落实剩余油分布,是注水调整的重要依据。
3、复杂小断块精细研究砂体变化,保证注采连通,是优化注采井网的关键。
4、多元化注水方向的合理确定,是注水油藏开发后期产能接替的重要保证;开发方式转换,是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姚为英.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2):84~85.
[2]张鹰,等.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注入水水质优化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3,10(增刊):116~117.
[3]刘斌.欢喜岭油田锦16块开发调整效果分析及认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2):51~55.
作者简介:
郑世红,1968.07.28,黑龙江大庆人,副研究员,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培训、科研。专长:石油工程教学与培训、课程开发。
关键词:精细注水;低渗;中高渗;小断块;多元化;高含水
1 研究背景
欢(东)~双稀油油田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低渗油藏[1]注水补充地层能量过程中出现注水压力上升快直至注不进水现象发生,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仍然徘徊不前;中高渗油藏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经过多次注采井网调整,高含水区块油井大部分处于停关状态,区块濒临废弃。因此,精细注水技术研究,改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对稀油油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油田概况
欢(东)~双稀油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主要发育了八套含油层系,油藏埋深1100m~3500m。在油区内部发育三级以上断层28条。其中,二级断层1条,三级断层27条,另外还有四级断层100多条,均为正断层。四级断层断距一般为40m~150m,倾角45°~70°,平面延伸0.4Km~4.8Km。由于断层多,形成若干个局部构造,将其划分为70个开发单元。
3潜力分析
(1)宏观潜力:
中高、低渗油藏按照目前采收率标定计算剩余可采储量571.9×104t。从宏观上看,稀油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可采储量将逐步增加。
(2)微观潜力
一是平面上仍有剩余油富集区。通过油藏精细描述,细化小层对比,油层上倾尖灭部位、微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部位、井间非主流线仍存在剩余油滞留区。
二是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影响,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带。通过分层捞样、补层堵水措施证实层间仍有富集层,通过新井测井显示层内仍具有可动油。
三是复杂小断块井网控制程度低,受断层等因素影响,边角部位剩余油难以动用。
四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多元化注水有效接替,油藏采收率不断提高。
4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4.1 低渗透油藏有效注水技术研究
由于储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较强,油层有效孔隙连通差,粘土矿物中膨胀性粘土含量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注水井在常压下的视吸水指数只有0.9~5.2m3/MPa,在高压增注条件下视吸水指数也只有1~7m3/MPa。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发面研究工作:
一是储层研究。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在取芯岩性资料的基础上,应用VSP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井震结合利用模拟的方法,精细刻画小层沉积微相。
二是注入水水质研究。该块油层喉道细,由于成岩作用强烈,岩性胶结致密,胶结物中粘土矿物或充填孔隙中,使孔喉迂回曲折,容易堵塞。
三是注入壓力研究。由于油层有效渗透率低,注水启动压力高,油层吸水能力低,开展启动压力实验,研究启动压力、注入量和渗透率之间关系。结合公式(计算,确定最高注水压力为35MPa。
4.2中高渗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
中高渗油藏注水开发时间长,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状态[3],经多次注采井网调整,剩余分布高度零散。做出有针对性注采结构调整,实现“控水稳油”目标,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工作:
一是剩余油分布研究
(1)通过水淹分析与地质研究相结合,在高部位上倾尖灭带部署产能井日产液24.8m3,日产油22.4t,确定上倾尖灭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
(2)通过测井资料与三维地震结合,落实单层微构造高点部署侧钻井,投产后均见到较好的效果,确定微构造高点是剩余油富集区。
(3)平面上不同沉积相带砂体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分流河道砂体平面非均质最严重,河口砂坝砂体次之。通过注水井网调整,目前油井见效率达到13.2%,确定井间非主流线仍有剩余油富集,但分布较为零散。
二是挖潜对策研究
(1)对上倾尖灭部位剩余油富集区,利用部署新井或侧钻井重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2)对微构造高点剩余油富集区,实施轮换注水,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3)对断层遮挡部位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脉冲注水,形成区域脉冲扰动,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4)对井间非主流线剩余油富集区,实施强注强采,提高驱动压力,改善注入、采出结构,保持稳产。
5 应用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精细注水有效实施,扭转稀油油田产量快速递减的局面,目前已连续三年保持稳产,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从23.79%、20.33下降到5.93%、-0.35%。
近三年阶段累增油40×104t,扣除投资和采油成本,按油田公司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创造经济效益91850×104元。
6 结论
1、低渗油藏储层参数的确定是评价油藏注水开发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优化注采参数设计是“注进水、注够水、注好水,有效注水”的重要保障。
2、中高渗油藏开发后期分区、分层落实剩余油分布,是注水调整的重要依据。
3、复杂小断块精细研究砂体变化,保证注采连通,是优化注采井网的关键。
4、多元化注水方向的合理确定,是注水油藏开发后期产能接替的重要保证;开发方式转换,是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姚为英.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2):84~85.
[2]张鹰,等.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注入水水质优化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3,10(增刊):116~117.
[3]刘斌.欢喜岭油田锦16块开发调整效果分析及认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2):51~55.
作者简介:
郑世红,1968.07.28,黑龙江大庆人,副研究员,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培训、科研。专长:石油工程教学与培训、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