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数高校,“药物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内容繁多,本文探讨了以化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达到较好的教学预期目的。
【关键词】化学专业 药物化学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55-02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立在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形成的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包括药物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等,以及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的发现发展过程等等;涉及几百种化学结构、几千条化学性质、上万个合成步骤, 内容繁杂。即便对于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难记难学, 学习难度较大,而对于化学或者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限于课时等的限制则更是如此。当下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强调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在各类课程广泛的开课,许多是作为选修课,本人所在单位化学专业中的药物化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如果套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2008年本人接手本校“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摸索与实践,根据数年教学经验及学生情况,对于作为选修课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 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短课时
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目前广为使用的教材,例如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教材,包含26章内容,涵括该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即包括药物化学科的发展、药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包括六大治疗领域各种类型药物。显然,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有限,我们预期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一些临床常用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化学制备、体内代谢、化学结构和药效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机理等;重点掌握几种临床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合成方法。为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精简。虽然也选用通用的教材,如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同时引入另一本教材,嵇汝运编著的“药学概论”。在前一半的课程中,以后者为主线,介绍药物化学中的酶、受体、激素、第二信使等及其相关的各类药物,而在后一半课程中精选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镇痛药、麻醉药等,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一变革,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以经典药物为重点,以点带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掌握
药物化学中药物种类繁多,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所涉及的各类药物结构越来越多。此时,上课时如果简单的罗列各种药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易被那些纷纭复杂、千变万化的结构弄得不知所措,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重点药物的化学结构为基础,精选每类药物的典型药物,建立典型药物与其他重要药物的结构联系。例如,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就可以以青霉素为重点,着重介绍该类抗生素的母核结构,再辅以介绍几种典型的该类抗生素;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头孢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母核结构,这两种母核可以看成是青霉素母核重排而来,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本课程中各种化学药物结构种类复杂、合成路线多种多样,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预先准备好的课件,可以将药物的结构改造历程通过图片展现,与黑板板书相比节约大量的时间。然而,多媒体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减少板书的使用。特别是多于我们所要介绍的各类药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视频素材加以播放,能有加深学生的印象之功效。以抗生素为例,在介绍细菌的抗药性,以及抗生素滥用问题时,如果辅以相应的视频资料,如央视焦点访谈中关于抗生素滥用的一期节目,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它,例如禽流感、猪流感,以及近一段时间肆虐非洲并殃及其它大陆的埃博拉病毒等,均有很好的视频素材。只需在相应章节上课过程中抽出5-10分钟时间,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 加强课堂互动,通过专题讨论,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当课程进行一定进度、通过设置专题讨论,如某些药物的合成进展、某些治疗领域新涌现的课本中没有介绍的药物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分成若干个小组协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小论文,同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例如,在本学年我们让学生分组收集各种畅销药的治疗领域、通用名、商品名及合成方法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成小论文,并在课堂中结合相关章节进行讨论,加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取得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一类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专业 药物化学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55-02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立在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形成的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包括药物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等,以及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的发现发展过程等等;涉及几百种化学结构、几千条化学性质、上万个合成步骤, 内容繁杂。即便对于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难记难学, 学习难度较大,而对于化学或者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限于课时等的限制则更是如此。当下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强调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在各类课程广泛的开课,许多是作为选修课,本人所在单位化学专业中的药物化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如果套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2008年本人接手本校“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摸索与实践,根据数年教学经验及学生情况,对于作为选修课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 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短课时
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目前广为使用的教材,例如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教材,包含26章内容,涵括该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即包括药物化学科的发展、药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包括六大治疗领域各种类型药物。显然,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有限,我们预期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一些临床常用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化学制备、体内代谢、化学结构和药效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机理等;重点掌握几种临床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合成方法。为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精简。虽然也选用通用的教材,如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同时引入另一本教材,嵇汝运编著的“药学概论”。在前一半的课程中,以后者为主线,介绍药物化学中的酶、受体、激素、第二信使等及其相关的各类药物,而在后一半课程中精选雷小平、徐萍等编著的“药物化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镇痛药、麻醉药等,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一变革,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以经典药物为重点,以点带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掌握
药物化学中药物种类繁多,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所涉及的各类药物结构越来越多。此时,上课时如果简单的罗列各种药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易被那些纷纭复杂、千变万化的结构弄得不知所措,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重点药物的化学结构为基础,精选每类药物的典型药物,建立典型药物与其他重要药物的结构联系。例如,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就可以以青霉素为重点,着重介绍该类抗生素的母核结构,再辅以介绍几种典型的该类抗生素;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头孢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母核结构,这两种母核可以看成是青霉素母核重排而来,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本课程中各种化学药物结构种类复杂、合成路线多种多样,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预先准备好的课件,可以将药物的结构改造历程通过图片展现,与黑板板书相比节约大量的时间。然而,多媒体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减少板书的使用。特别是多于我们所要介绍的各类药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视频素材加以播放,能有加深学生的印象之功效。以抗生素为例,在介绍细菌的抗药性,以及抗生素滥用问题时,如果辅以相应的视频资料,如央视焦点访谈中关于抗生素滥用的一期节目,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它,例如禽流感、猪流感,以及近一段时间肆虐非洲并殃及其它大陆的埃博拉病毒等,均有很好的视频素材。只需在相应章节上课过程中抽出5-10分钟时间,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 加强课堂互动,通过专题讨论,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当课程进行一定进度、通过设置专题讨论,如某些药物的合成进展、某些治疗领域新涌现的课本中没有介绍的药物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分成若干个小组协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小论文,同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例如,在本学年我们让学生分组收集各种畅销药的治疗领域、通用名、商品名及合成方法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成小论文,并在课堂中结合相关章节进行讨论,加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取得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一类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