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课题的提出
1.1课题产生的背景。亲爱的老师们,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是经常可以捕捉这样的镜头吗?
镜头一: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镜头二: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行!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
镜头三: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都能归纳综述。有些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就已给出了“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商讨”等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能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1.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目前,对于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有效倾听,是现在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概念的界定
“听”和“倾听”之间有很大差别。听是消极被动的,和嘴不同,人的耳朵几乎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倾听则完全不会‘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即指细心和专心听。参与“听”这个动作的是耳朵,参与“倾听”这个动作的则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倾听是积极的,必须集中注意力,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它包含两个层面:①静心地听;②边听边思考:主要包括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异,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语文能力。有资料显示,“听”占人的语言活动的45%左右,几乎与“说”“读”“写”的活动总量相等。看来,教师在忙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有必要让孩子“乐听”“善听”,学会倾听。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获取知识,而倾听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因为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能听、会听是最根本的。缩短这一集体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倾听水平的差距,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3理论依据
3.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相互合作、倾听、交流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合作倾听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学生正是通过主动学习,在相互倾听与交流中得到发展。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如今的课堂特别重视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倾听与交流平台和机会,使之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健康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
3.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象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看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永远只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因此,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知识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课堂中有效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倾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
4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4.1选题的意义。
4.1.1通过研究,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习惯,为四、五、六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培养新时期的接班人。
4.1.2通过实验研究,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师,探索出一条通过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新路子。
4.2研究价值。本课题提出的对小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是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今后持续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
5研究的目标
5.1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使有效倾听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5.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倾听、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4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一定条理,语气、语调恰当。听别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6研究步骤(预设)
6.1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善于倾听是教师的品质,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善于倾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倾听学生发言,收集各种信息,调控课堂教学。
6.1.1要沉得住气。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地去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视说话的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说话的内容上。
6.1.2适时进行点拨。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应适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明自己一直在注意听。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表示自己听清楚的话。如“是吗?”“我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很有道理”等等。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以后呢?”等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往深处去思考。
6.1.3及时收集信息调控课堂。善于“倾听”,重要倾听学生发言的背后,还应考虑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即使是学生说错了,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错了,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样有利于收集各种信息,调控课堂,激活课堂。
6.1.4抓住典型,树立榜样。课堂上,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学生,“瞧,××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青,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6.2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听的意识。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说与听的训练,强调了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课堂上不仅要听教师引导与点拨,还要倾听学生交流与汇报。
在听教师讲时,应想一想,老师讲得是否准确、确切,是否讲错;在听同学交流时,应想一想让我讲该怎么讲,有没有补充。总之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能认真思考,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才是最好的学生,从而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
6.3立足课堂,强化学生听的训练。
6.3.1加强倾听训练,促使学生会听。通过练习,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让学生耐心地听,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也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
6.3.2尊重他人,先听完别人讲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在你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样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
6.3.3在倾听别人发言中,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做好整理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从他人那里取得有用的信息,对别人的发言还应做好分析、整理与评价,适当进行补充。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要轮流当组长,尤其是组长应该整理小组成员发言要点,才能代表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
6.3.4听后评价。现在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找到他人的“蛛丝马迹”,他们会静下来听。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发言,在指出对方不足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对方的精彩之处,送去自己的掌声。
6.4探索适宜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
7实施步骤
7.1起步阶段。选定课题,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撰写研究方案自编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
7.2实施阶段。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有效倾听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教学汇报课和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7.3总结阶段。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1.1课题产生的背景。亲爱的老师们,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是经常可以捕捉这样的镜头吗?
镜头一: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镜头二: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行!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
镜头三: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都能归纳综述。有些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就已给出了“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商讨”等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能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1.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目前,对于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有效倾听,是现在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概念的界定
“听”和“倾听”之间有很大差别。听是消极被动的,和嘴不同,人的耳朵几乎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倾听则完全不会‘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即指细心和专心听。参与“听”这个动作的是耳朵,参与“倾听”这个动作的则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倾听是积极的,必须集中注意力,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它包含两个层面:①静心地听;②边听边思考:主要包括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异,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语文能力。有资料显示,“听”占人的语言活动的45%左右,几乎与“说”“读”“写”的活动总量相等。看来,教师在忙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有必要让孩子“乐听”“善听”,学会倾听。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获取知识,而倾听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因为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能听、会听是最根本的。缩短这一集体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倾听水平的差距,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3理论依据
3.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相互合作、倾听、交流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合作倾听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学生正是通过主动学习,在相互倾听与交流中得到发展。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如今的课堂特别重视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倾听与交流平台和机会,使之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健康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
3.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象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看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永远只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因此,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知识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课堂中有效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倾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
4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4.1选题的意义。
4.1.1通过研究,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习惯,为四、五、六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培养新时期的接班人。
4.1.2通过实验研究,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师,探索出一条通过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新路子。
4.2研究价值。本课题提出的对小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是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今后持续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
5研究的目标
5.1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使有效倾听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5.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倾听、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4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一定条理,语气、语调恰当。听别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6研究步骤(预设)
6.1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善于倾听是教师的品质,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善于倾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倾听学生发言,收集各种信息,调控课堂教学。
6.1.1要沉得住气。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地去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视说话的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说话的内容上。
6.1.2适时进行点拨。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应适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明自己一直在注意听。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表示自己听清楚的话。如“是吗?”“我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很有道理”等等。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以后呢?”等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往深处去思考。
6.1.3及时收集信息调控课堂。善于“倾听”,重要倾听学生发言的背后,还应考虑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即使是学生说错了,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错了,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样有利于收集各种信息,调控课堂,激活课堂。
6.1.4抓住典型,树立榜样。课堂上,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学生,“瞧,××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青,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6.2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听的意识。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说与听的训练,强调了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课堂上不仅要听教师引导与点拨,还要倾听学生交流与汇报。
在听教师讲时,应想一想,老师讲得是否准确、确切,是否讲错;在听同学交流时,应想一想让我讲该怎么讲,有没有补充。总之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能认真思考,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才是最好的学生,从而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
6.3立足课堂,强化学生听的训练。
6.3.1加强倾听训练,促使学生会听。通过练习,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让学生耐心地听,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也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
6.3.2尊重他人,先听完别人讲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在你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样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
6.3.3在倾听别人发言中,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做好整理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从他人那里取得有用的信息,对别人的发言还应做好分析、整理与评价,适当进行补充。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要轮流当组长,尤其是组长应该整理小组成员发言要点,才能代表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
6.3.4听后评价。现在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找到他人的“蛛丝马迹”,他们会静下来听。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发言,在指出对方不足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对方的精彩之处,送去自己的掌声。
6.4探索适宜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
7实施步骤
7.1起步阶段。选定课题,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撰写研究方案自编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
7.2实施阶段。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有效倾听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教学汇报课和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7.3总结阶段。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