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作为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地担负着这一责任。在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自觉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了情感教育,这是可喜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情感教育目标笼统模糊,无层次划分
目标是导向,如果目标不具体、明确,学生就无努力的方向,也就不能形成任何优秀品德,有的教师在备情感目标的课时,统一应用“学习”、“培养”、“树立”等一类的词,这些术语的行为跨度大,使人难以把握。除此之外,也没有层次的划分和界定,对所有年级的学生统一要求,有些行为术语几乎成了某种情意的专业术语,这样,某些年级的学生就很难理解接受。因此,情感教育目标,也应与认识目标一样具体、明确,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准确地选用行为术语是学生有的放矢。
二、注重课时情感目标的教育,淡化单元、学期情意目标
学生的某一情感需要经过长期循环经常地培养才能形成,正是由于情意教育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学期情意目标成了检测学生情意行为达成的主要参照物。这就使学期情意目标的作用比单元、课时目标显得更为重要,而单元情感目标介于学期和课时情感目标的桥梁作用。一般情况下,从目标的内容和行为来说,由学期目标到课时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具体化、完善化,从内化程度来说,由课时目标到学期目标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就越容易养成,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课时情感目标而忽视单元、学期情感目标,如果长期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本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课时教育也会随之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按照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点到面、有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与教材本身相联系
初中语文的教读课文,就有好多反映相同主题的文章,如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都是刻画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形象,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都是激发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再如写同一个人的,尽管选材、写法、写作角度不同,但思想感情、教育的目标往往一致。如同是鲁迅的课文《同志的信任》、《一面》,前者意在表现鲁迅的革命道义,对革命的信仰,后者重在表现他对革命进步青年的关怀。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正是鲁迅先生对革命有崇高的信仰,他才能对革命者以关怀和鼓励,才赢得了共产党人对他的信任。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能有机相互联系,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领会也就更容易、更深刻,这样比单独一课课进行情感教育更为有效。
四、师生之间无法讲民主、不能讲平等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学生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五、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联系实践太少
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良好品德单靠几个人物的形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难以形成的。如“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学生会背的滚瓜烂熟,可生活中馒头咬一口,菜吃一口就随便扔,衣服不时髦就不穿的现象还少吗?这就表明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农忙时节,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体会一次挨饿的滋味……感受深刻了,实践多了,就自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师生之间,情感是联系的纽带,是教学和谐运作的润滑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我们教师要切实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情感教育目标笼统模糊,无层次划分
目标是导向,如果目标不具体、明确,学生就无努力的方向,也就不能形成任何优秀品德,有的教师在备情感目标的课时,统一应用“学习”、“培养”、“树立”等一类的词,这些术语的行为跨度大,使人难以把握。除此之外,也没有层次的划分和界定,对所有年级的学生统一要求,有些行为术语几乎成了某种情意的专业术语,这样,某些年级的学生就很难理解接受。因此,情感教育目标,也应与认识目标一样具体、明确,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准确地选用行为术语是学生有的放矢。
二、注重课时情感目标的教育,淡化单元、学期情意目标
学生的某一情感需要经过长期循环经常地培养才能形成,正是由于情意教育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学期情意目标成了检测学生情意行为达成的主要参照物。这就使学期情意目标的作用比单元、课时目标显得更为重要,而单元情感目标介于学期和课时情感目标的桥梁作用。一般情况下,从目标的内容和行为来说,由学期目标到课时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具体化、完善化,从内化程度来说,由课时目标到学期目标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就越容易养成,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课时情感目标而忽视单元、学期情感目标,如果长期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本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课时教育也会随之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按照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点到面、有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与教材本身相联系
初中语文的教读课文,就有好多反映相同主题的文章,如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都是刻画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形象,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都是激发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再如写同一个人的,尽管选材、写法、写作角度不同,但思想感情、教育的目标往往一致。如同是鲁迅的课文《同志的信任》、《一面》,前者意在表现鲁迅的革命道义,对革命的信仰,后者重在表现他对革命进步青年的关怀。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正是鲁迅先生对革命有崇高的信仰,他才能对革命者以关怀和鼓励,才赢得了共产党人对他的信任。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能有机相互联系,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领会也就更容易、更深刻,这样比单独一课课进行情感教育更为有效。
四、师生之间无法讲民主、不能讲平等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学生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五、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联系实践太少
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良好品德单靠几个人物的形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难以形成的。如“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学生会背的滚瓜烂熟,可生活中馒头咬一口,菜吃一口就随便扔,衣服不时髦就不穿的现象还少吗?这就表明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农忙时节,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体会一次挨饿的滋味……感受深刻了,实践多了,就自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师生之间,情感是联系的纽带,是教学和谐运作的润滑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我们教师要切实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