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决定的。作为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地担负着这一责任。在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自觉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了情感教育,这是可喜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情感教育目标笼统模糊,无层次划分
  目标是导向,如果目标不具体、明确,学生就无努力的方向,也就不能形成任何优秀品德,有的教师在备情感目标的课时,统一应用“学习”、“培养”、“树立”等一类的词,这些术语的行为跨度大,使人难以把握。除此之外,也没有层次的划分和界定,对所有年级的学生统一要求,有些行为术语几乎成了某种情意的专业术语,这样,某些年级的学生就很难理解接受。因此,情感教育目标,也应与认识目标一样具体、明确,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准确地选用行为术语是学生有的放矢。
  二、注重课时情感目标的教育,淡化单元、学期情意目标
  学生的某一情感需要经过长期循环经常地培养才能形成,正是由于情意教育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学期情意目标成了检测学生情意行为达成的主要参照物。这就使学期情意目标的作用比单元、课时目标显得更为重要,而单元情感目标介于学期和课时情感目标的桥梁作用。一般情况下,从目标的内容和行为来说,由学期目标到课时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具体化、完善化,从内化程度来说,由课时目标到学期目标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就越容易养成,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课时情感目标而忽视单元、学期情感目标,如果长期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本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课时教育也会随之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按照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点到面、有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与教材本身相联系
  初中语文的教读课文,就有好多反映相同主题的文章,如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都是刻画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形象,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都是激发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再如写同一个人的,尽管选材、写法、写作角度不同,但思想感情、教育的目标往往一致。如同是鲁迅的课文《同志的信任》、《一面》,前者意在表现鲁迅的革命道义,对革命的信仰,后者重在表现他对革命进步青年的关怀。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正是鲁迅先生对革命有崇高的信仰,他才能对革命者以关怀和鼓励,才赢得了共产党人对他的信任。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能有机相互联系,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领会也就更容易、更深刻,这样比单独一课课进行情感教育更为有效。
  四、师生之间无法讲民主、不能讲平等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学生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五、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联系实践太少
  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良好品德单靠几个人物的形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难以形成的。如“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学生会背的滚瓜烂熟,可生活中馒头咬一口,菜吃一口就随便扔,衣服不时髦就不穿的现象还少吗?这就表明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农忙时节,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体会一次挨饿的滋味……感受深刻了,实践多了,就自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师生之间,情感是联系的纽带,是教学和谐运作的润滑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我们教师要切实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完课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
期刊
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智能型、开拓型的人才,靠继承前人的经验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教育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学校教育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
期刊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一、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其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寻找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
期刊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它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为了解祖先的生活情景,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富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下面谈一下我多年来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多读深思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如何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讨某种事务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的态度和学习成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本人的粗浅认识。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随一段录像短片进入色彩斑斓的花卉苗圃,在欣赏苗圃中美丽的鲜花的过程中发
期刊
当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把阅读当成一种休闲,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那么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期刊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另辟蹊径。我们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确定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途径一:教材中的课题。在我介)的教材中就蕴藏
期刊
一、创设情感式的语文课堂  我在上课中,一个小孩没认真听我讲课,在跟另一个同学交头接耳,我便说:“看那个小孩多会说,下一个问题,他一定会积极举手,说得比你们更好!”一年级的小孩子,经我这么一表扬,这小孩可乐坏了,整节课他表现得最积极了,每一个问题,他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就是我给这个小孩创设一个优点,我想我们没必要板着面孔训斥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激励、优点。在实践中,我觉得这种做法比批评好
期刊